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鑫磊 《四川建材》2020,(2):171-172,177
从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轨道交通商业过渡空间在当下轨道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以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沙坪坝站、石油路站、大坪站三个站点,分析1号线轨道交通商业过渡空间存在的问题,从轨道交通整体开发运营、过渡空间引导、过渡空间商业调整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组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铁路客运站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五种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的站点布局衔接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服务的乘客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函数,结合算例用单纯形法求出每个时间段内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发展呈现立体化趋势,轨道交通引导大城市向地下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介绍地下空间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两者相结合发展需考量的问题。给出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的站点和站际地下空间的2种开发模式。结合深圳科苑大道实际工程案例,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轨道交通及附属物业投融资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轨道交通及附属物业投融资的基本模式,提出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开发投融资模式建议,即政府主导,多元化融资;轨道交通、物业联合开发,一体化经营;分阶段融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山地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山地城市应以半地下空间开发为主导,地下空间规划应遵循"多中心组团"结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有效开展原有地下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利用,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地下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重庆在地形、地势、水文地质等方面具有地下空间利用的先天优势,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重庆商业中心区诸多地下空间利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可持续开发策略:1)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形成"点-轴-网"地下空间规划格局,中心区进行"片状网络式"开发,外围区域为"散点聚集式"开发;2)与轨道站点结合开发地下综合体,并与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商业联通,形成以站点为核心的地下空间网络,建立环境舒适的地面空间和便捷可达的地下空间步行网络,以建立绿色、畅通、步行的可持续城市;3)因地制宜利用地形高差优势,以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要手段,增强地下空间的采光通风效果,创造多层次的城市基面,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开发容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TOD理念为建设核心和基础的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开始受到重视。该文以重庆沙坪坝站和东京涩谷站的TOD建设项目为重点案例,分析对比沙坪坝站和涩谷站的站点特征,并从空间整合、站点开发、流线梳理、景观塑造和文脉彰显5个方面对沙坪坝站和涩谷站的改造重点内容及异同进行分析,总结TOD开发的特征和优势,以期为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结合沈阳市地铁规划与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地铁建设与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发展条件与问题,从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协同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轨道交通(地铁)为触媒导向,以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为契机,从而进一步探讨地铁站点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界》2005,8(4):62-62
重庆要大规模地向地下要空间,依托轨道交通,在地下将形成“一环两横三纵十一片”的格局。按照规划,广场、绿地、公园、城市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可能就是重庆城的地下世界。公共用地的下部空间、建筑物地下室、非文物古迹与非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地下轨道交通、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地下人防工程设施等也属于重庆市主城可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为地下空间建设慎建区,不适宜大规模利用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站域的规划建设需考虑交通网络的结构,使站域的商业开发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特性形成耦合协同。本文以东京23区为例,通过衡量轨道交通的复杂网络特性,探索了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的叠合分异关系、原因机制、建设原则,以期对我国作出启示。研究通过测量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证明东京轨道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高通达性和聚集性特点;同时识别了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的度中心、介数中心、接近中心,并与东京一主三副的商业中心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商业主中心东京站及邻近区域与轨道交通网络的接近中心叠合,主要由于商业设施对可达性依赖较高;商业副中心池袋、涩谷、新宿与度、介数中心叠合,主要由于大量换乘客流带来商业潜力;地区级商业中心多位于快车站点,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便捷。据此本文剖析了东京商业中心在结合轨道交通网络节点特性方面的开发原则:商业主中心通过高密度轨道交通站点对高容积率的商业开发进行疏解与分流;商业副中心以综合体整合多线路换乘,以簇状商业开发形成区域联动;地区级商业中心以站域复合化开发实现功能的集聚与辐射。东京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的耦合模式对我国高密度大都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需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和运输服务体系,加强对外交通枢纽和商业设施的资源整合,合理强化主要换乘站点商业开发并营造良好的步行换乘环境,优化近郊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和土地开发,完善公私合营的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开发的地下综合体是一种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在系统分析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地铁车站、隧道与地块开发建筑共建的上海日月光中心这一地下综合体工程的成功实践,对软土地区建造大型地下综合体所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工程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为软土地基中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综合工程提供工程借鉴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城市立体化扩展趋势的愈加明显,结合城市地铁站点立体开发利用以及站点综合开发将是今后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对香港、日本地铁上盖案例简要分析,结合闵行区莘庄地铁上盖规划研究项目,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立体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当下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空间不仅仅是人们换乘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地铁站拥有巨大的客流量和多样的使用者,其站内所呈现出的各种信息会在其空间使用者中不自觉地被感知和传播,因而地铁站内空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高效的文化驿站,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大众美育力的场所.里斯本地铁站建设重视乘客在换乘与等候过程中的感受和城市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通过各种空间艺术手法,丰富地铁站内空间的装饰,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等候的片刻中美育大众,形成具有美的哲学的新时期里斯本地铁站,成为当代欧洲城市中颇有特色的地铁站空间艺术.文中以里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铁站为例,解析其站内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以启示我国繁荣的地铁站建设,呼吁地铁站建设中要重视站内空间的艺术性创造和大众的美育,使掩于地下的平凡的地铁站内空间熠熠生彩,超越通常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负面感知.  相似文献   

14.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洋  姚璇 《室内设计》2021,(3):106-115
地铁站是衔接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 的关键节点,其邻近商业空间成为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作为联系郊区与城市核心区的重 要枢纽,郊区中心型地铁站邻近商业空间的 发展演化在提升郊区经济活力、满足居民生 产生活需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 文利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成都市犀浦地铁站 建立前后站点邻近商业空间的演化过程,发 现影响商业空间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组织、他 组织、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 此类商业空间自组织演化的规律、方式、动 力和根源。最后提出郊区中心型地铁站点邻 近商业空间的发展策略,为站点地区商业空 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建立解放碑商圈以来,重庆陆续建立了三峡广场、杨家坪、观音桥、南坪四大商圈,各商圈很快成为了辐射各个区域的主要商业中心。地下商业作为地上商业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商业中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轨道交通发展地下物业开发的主要方面。为了对重庆地下商业街的业态布局的现状和政治策略进行研究,运用文献收集法和社会调查法,对重庆各商圈地下街的服饰、超市、餐饮、娱乐市场等进行调查和对比,发掘目前重庆商业中心地下空间利用的问题。并与日本地下商业发展相对比,发掘中日地下街的商业态比例、档次和分布,提出重庆商业街需在业态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消防安全,提高空间品质,并注意平战结合。  相似文献   

17.
姚圣  曾春霞 《南方建筑》2019,(3):108-113
针对国内城市轨道建设中站城分离的现状问题,研究日本城市轨道站城协同的开发策略和方法,借鉴其轨道建设和城市开发一体化的经验。日本通过逐步进阶的轨道发展过程,轨道站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发展核心,轨道网络主导了城市空间的架构。通过多元化的国私企业经营方式,土地区划调整和再开发工程等发展策略,日本不断完善站城协同的建设方法。具体来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枢纽站开发模式和郊外新城开发模式,其中前者包括了大规模TOD一体化开发城区、交通枢纽站中心和地区站点中心3种类型,体现出多线集聚型开发的特征;而后者体现出沿线型开发、新城模式、公共交通主导的特征。希望借鉴日本高密度城市的轨道城市发展经验,为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事业的高效集约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铁路上海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工程穿越三、四号线地铁线路为例,对其施工方案可能对轨道交通产生的线路停运、线路及道床平整度降低、轨道交通设施破坏、线路维护成本增加等影响风险进行了辨识分析,并运用五级定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上述影响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最终得出施工方案对轨道交通影响的风险等级为5级,为完全不可接受风险。针对该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施工措施,为本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节点作为人流、客流的聚集点,也成为城市生活的节点,更是商业活动的节点。本文结合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石油路站的两个通道设计为例,通过龙湖后工连接通道、万科河运校连接通道的两个方案对比,从平面布置、立面布置、横断面设计、与车站主体关系、与区间隧道关系共五个方面分析,给出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下商业连接通道设计建议,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与商业资源结合发展优势,实现城市整体利益、开发商投资利益以及公众社会利益的多方共赢,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刘文  魏琰琰 《建筑与文化》2016,(11):222-223
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发生变革,在城市现代转型中诞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通过将不同的城市功能与公共交通杂糅在一起,而表现出更高的城市级别和更深的城市影响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空间。北京作为我国地铁网线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由此产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促进引导作用也相对明显,并以城市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商圈结构为典型代表。文章以北京为例,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探讨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商圈布局之间的调整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