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当前互联网地址协议IPv4所面临的地址短缺及其它问题。阐述了IP协议新版本IPv6的新特性和优势,分析了IPv6的地址结构以及从IPv4过渡到IPv6的各种比较流行和适用和过渡技术模式。由于IPv6特有的技术优势,IPv6网络的建设已经从何时建设提升到如何建设,IPv4网络过渡到IPv6网络尽管需相当的时间,存在许多技术和经济困难,但这种过渡和转换是全球性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IPv6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核心已成为必然,这就要求网络运营商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网络状况的IP地址分配方案.本文针对淮安网通提出了一种利用Logistic映射生成IP地址的算法,利用该算法生成IPv6地址加大了地址伪造的困难性,将利用该算法生成的IP地址放入DHCP服务器的地址池中,即可对客户进行IP地址的分配.  相似文献   

3.
MOXa宣布EDS-510A成为市场中首款可以打上IPv6 logo标签的网管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取得IPv6Ready logo项目组认证,意味着EDS-510A和IPv6强制核心协议兼容,并与其他符合IPv6的设备兼容。IPv6是为了解决全球范围的IP地址紧缺而设计的,IPv6提供128位的地址,支持无阻碍的网络流量和双向通信。  相似文献   

4.
提出将IPv6网络技术引入IP模式智能测控装置。首先设计基于ARM微处理器和嵌入uC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测控装置的硬件结构,重点研究基于IPv6的测控装置网络接口的软硬件技术,实现了现场测控层中基于IPv6协议的通信,为搭建新一代IPv6智能测控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章扬 《机电信息》2010,(12):58-60
首先介绍1MS,然后对比IPv4与IPv6优缺点,详细概述了从IPv4过渡到IPv6的各种过渡技术。为了实现基于IMS的从IPv4到IPv6的长期平滑过渡,还将探讨将双协议栈技术应用于基于IMS的IPv4与IPv6互连。比较权衡几种目前过渡期的技术,论证了将双协议栈技术应用于基于IMS的IPv4与IPv6互连中,相对于其他过渡技术,具有极为显著的优越性,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技术。  相似文献   

6.
向敏  文成亮  王平  田力 《仪器仪表学报》2015,36(12):2681-2689
将IPv6应用到WIA-PA网络中存在地址转换困难、路由发现开销大等问题。结合工业无线WIA-PA网络的双层通信架构及IPv6地址分配方式,提出一种应用于WIA-PA网络的分段式无状态地址编址策略,将WIA-PA网络地址转换为IPV6地址;最后利用环形层次路由搜索策略对AODV路由进行优化,提高路由发现效率,并降低数据报文间的冲突几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编址方法能够在WIA-PA网络快速实现IPv6地址转换,改进后路由算法能有效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报文投递率并降低端到端时延。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将IPv6网络引入网络化测控领域。通过分析对比IPv4和IPv6测控网络,基于共存测控网络构建原则,采用双协议栈方法,设计了基于IPv4/IPv6共存多层智能测控平台,并分别介绍平台中现场测控层、企业级监控层和远程监控层三层结构的构成、功能与实现方式,为研究新一代测控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IPv6的低功耗无线个域网(6LoWPAN)标准是一种适配IEEE 802.15.4和IPv6协议的技术,与其他无线个域网技术相比,接入设备不需要复杂的网关或代理即可直接与IP网络通信。基于6LoWPAN架构设计的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6LoWPAN终端节点、6LoWPAN网关、Web应用服务器4个部分。其中6LoWPAN网关使用HG553硬件平台并基于Open Wrt开发,6LoWPAN终端节点采用Modbus-RTU协议与传感器通讯采集数据。系统工作时采集数据经过网关上传到Web应用服务器的数据库,由Web应用服务器对传感数据进行管理、分析,最终实现环境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大多数机械设备运行环境复杂,人员难以接近等特点,为了能够满足机械振动信号采集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6LoWPAN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振动监测系统。系统由6LoWPAN无线传感器节点、6LoWPAN网关节点、IPv6传输网络以及互联网终端用户组成。节点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中以自带处理器和无线通信功能的CC2630作为节点的核心,选择高精度三轴加速度计ADXL345采集振动数据。利用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上的IAR开发工具设计6LoWPAN协议栈,实现了节点间的组网,将采集到的三轴加速度振动信号通过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到接入IPv6网络的互联网用户终端上,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设计能够满足机械设备的较高频率振动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港口物流的运行安全,针对港口机械的作业条件和现场环境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港口机械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组建ZigBee无线传感网络采集和监测港口机械的作业状态参数、性能参数、环境参数等实况信息,通过TCP/IP协议传输到服务器;设计基于实况数据的港口虚拟场景模块,并根据服务器端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判定港口机械的运行状态,及时发送报警信息.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实现了对港口机械的实时监测,保障了港口物流的安全运行,降低了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电力线在严重覆冰的情况下常常导致断线、倒塔等事故,而电力公司却不能预测电力线何时将要断裂,且事发后不能快速确定具体位置,以致无法及时抢修。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电力线受力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电力线上的传感器节点来实时采集电力线的受力参数,并将状态数据传输至汇聚节点,由汇聚节点通过GPRS网络传送至监控终端,监控终端对可能出现的电力线断裂情况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减少传统人工监测的高额成本,并提高监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瓦斯监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瓦斯监测系统的网络构建方案,对网络中的瓦斯传感器节点的硬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的软件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瓦斯监测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流程工业设备状态监测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基于IEEE802.15.4的双模无线传感网络系统。文章详述了双模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模型以及无线接入网关各部分软硬件的组成和具体实现方法。该套无线传感网络设备成功地解决了用于设备状态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的工业以太网之间的互联和集成。测试结果表明该网关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由安装在监测区域里的大量的智能传感器网络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种无线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把它应用到高速公路上,对路面上的行驶车辆进行实时监测,邻近车辆也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并且通过控制中心可以使司机了解路面状况,给驾驶带来方便。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养老院老人监护系统成本低、响应快速等要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应用到老人监护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测距的无线定位方案。对养老院具体环境和定位要求进行了分析,以Micaz节点构建了系统平台,并结合RSSI测距的特点,提出了在不同环境下的锚节点部署方案;设计了适应性强的区域三边定位算法,以实时监测老人的位置信息,当老人身体出现异常时,能快速确定老人位置,确保老人的人身安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定位算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SI测距的老人监护系统定位方案能够较好地完成定位功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出事地点,加快救援速度。  相似文献   

16.
智能安防系统是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433 MHz的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安防系统的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智能安防系统的架构和通信协议。最终测试结果表明,使用433 MHz射频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够很好地实现传感器数据的网络化,能进一步推进智能安防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有线水环境监测系统布线困难、成本高、监测水域范围受限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以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和3G网络为核心,通过布置在监测水域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数据采集,多个传感器节点构成1个无线网络,网关节点负责数据收集并通过3G网络传输给远程数据管理中心。实验表明:系统构建简单,工作稳定可靠,适应于大范围的水环境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8.
谭文才  张秋菊 《机电工程》2012,(8):945-948,970
针对远程压缩机设备运行异常而得不到及时诊断维修的问题,采用基于富互联网应用程序(RIA)技术设计开发了压缩机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Delphi开发环境的CBX解决方案构建了RIA软件平台,实现了基于Internet的远程访问;分析了系统平台的网络结构及CBX框架,以及CBX应用程序开发的要点,主要分析了系统实现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基于Matlab COM与delphi的混合编程、基于SDAC的数据库访问以及分析图谱的实现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基于RIA的压缩机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能够及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识别出故障模式,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该系统界面友好、功能丰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