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由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及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组成,在空间形态上具备点和面的特征并以多种方式存在;城市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一般可以分为城市地区型、城市型,但随时间推移及文化的突显,城市型的标志性建、构筑物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特征;在城市景观中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其空间形态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城市景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2.
王伟东 《城市建筑》2012,(5):123-125
文章针对影响城市区域景观关键因素的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设计问题,从区域标志性建筑概念界定入手,在区域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立意、调控、造型、审美四个方面,阐释塑造区域性标志建筑形象的设计要点,并以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及上海长风跨国采购中心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期,短短几十年,各式各样的超高层,造型奇特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把更新,更高,更奇作为评价标志性建筑的标准;对于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布局也缺乏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当前标志性建筑面临的问题,分析新建标志性建筑布局需要满足的条件要素,并试图以武汉青山区为例提供适合建设标志性建筑的选址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日,《北京2008“城市标志”设计大赛已近尾声》、《北京将建城市标志性建筑16方案入围》两则新闻颇为引人关注。原来北京又要大兴土木修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了,此举颇为令人不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的城市和建筑是社会和经济状态的一种恰如其分的体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短时间内推出无数张扬、奇特的标志性建筑,脱离城市结构、布局、空间形态、环境等.导致城市无章法、无秩序,沦为毫无本体文化特征与个性的"万花筒",可谓只见建筑,不见城市.  相似文献   

6.
戴彦 《新建筑》2010,(4):85-88
城市综合体是集中展示城市风貌、表达城市文化理念的建筑实体,也是浓缩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运转效率的集约化空间组织形式。通过重庆市朝天门地区整体开发项目建筑方案创意学生设计竞赛的方案评析,从标志形象塑造、公共利益维护和空间复合开发等维度探讨了城市综合体设计中的文化性、社会性和生态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肖南 《规划师》2001,17(2):88-90,39
方案以线型的城市区划模式,为新的市中心提供开放的持续性发展骨架。带状布局的功能发展走廊和城市景观轴上,标志性建筑、广场和桥……成为城市空间中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顾原 《新建筑》1993,(4):33-36
建筑设计必须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建筑师必须先从城市大环境入手,分析建筑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其布局、高度及体型、使建筑与环境的组合达到最佳。本文分析一具体设计在具体环境中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江  侯毅  武玉珍 《华中建筑》2012,(11):38-41
该文对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建筑标志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运用原型思维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探讨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城市建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应如何有效地植入城市建构过程之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策略,为建筑设计过程中原型建筑的更新设计和标志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中国航海博物馆项目概况,并从平面布局、空间造型、设计构思、特点难点及细部构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在建筑设计方面与众不同的特色;该馆已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建筑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并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越来越多地承载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本文提出,对于当代文化建筑职能的研究应强调建筑对外部环境、城市和社会产生的效用,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创作中的城市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举办世博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对城市主题的演绎,推动了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再城市化进程。后世博时代中国城市与建筑应走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王永凡 《山西建筑》2007,33(18):51-52
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影响建筑的城市取向的因素、建筑构造公共空间的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徐汇滨江区域是上海市城区中唯一一块未大面积开发的滨水区域,西岸201 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以营造与进程作为主题,用文化事件作为地区引爆的热点,探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区域发展,谋求第三种海派城市发展模式。以建筑与艺术的互动,积极思考城市、环境与人的互动,充分展示未来城市更美好和更具想象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吕勤  黄耀志 《安徽建筑》2009,16(2):11-12
文章从阐述城市文化游憩活动中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分析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游憩特性和不同类型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游憩功能。指出标志性建筑在促成城市文化游憩活动、提升活动品质方面作用显著,并从以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游憩地的中心点和以标志性建筑为载体开发多种文化游憩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挖掘标志性建筑的城市文化游憩功能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断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状况,强调建筑空间的营造应以城市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建筑空间应当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participation by specifically looking at the formal attributes of Rabin Square in Tel Aviv, its development as a public urban space, its nationally symbolic meaning, and its civic role. A major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public assembly and the physical space in which it occurs are indivisible, revealing architecture's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shaping of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城市化的时期。目前,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城市形象千遍一律,缺乏特色,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的、有特色的城市,是我们城市决策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的责任。本文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标志性建筑的起源、发展过程,指出当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误区,并探讨了今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特色形象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等活动,也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基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实施评估的系列研究成果,聚焦区域和市域新城、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等不同的空间层次,从回顾历史、研判现状和借鉴经验3个角度,深入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圈层特征,并归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摘要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urban landmark designin Seoul, after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the late 1990s, in branding Seoul's image as a global city. The topic of urban branding through the use of works of well-known architects has generated much debate, with many arguing that this practice involves a mere culture of the copy, or a thin veneer for a neoliberal urban redevelopment agenda. The case study sites examined in this paper—Some Sevit (Floating Island),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and Seoullo 7017—are examples of the “free-form” architecture commissioned by the Seoul city government in the hope of generating a “Bilbao Effect,” and thereby promoting tourism in the are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contemporary urban landmarks in Seoul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brandscapes, they do not all stop short at becoming mere copies or a temporary fad. Rathe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ach landmark is reproduced are deeply situated, and the gap between aspiration and reality brings in differ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