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利油田八面河油田面12区是典型的高粘、高渗、高孔隙度油藏。目前该区块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储量动用不均衡;主力油砂体水淹严重;井下技术状况恶化,开井数减少,注采井网不完善。沙三上段主要从控制自然递减率及降低综合含水入手,通过注水调整,层间、层内剩余油挖潜及非主力油砂体挖潜来改善开发效果;沙三中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综合含水高,下步工作重点是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控制综合含水;沙四段主要问题是油水井井下技术状况恶化,注水效果差,地层能量不足,日产油量下降,下步工作重点是完善注采井网,保证注水井正常注水。  相似文献   

2.
面14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沙四段储层物性较差。近几年通过在剩余油富集带钻探新井、增加注水井点、完善注采井网。对沙四段进行压裂改造,增压注水,以及对层间差异大的水井进行分注、调剖、注氮气等一系列调整措施,该区开发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3.
周矶油田因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强,制约了注采调整,影响了开发效果。以该区块周16、周21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认为调整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单向突进,以及部分井区层间差异大,合采时薄差层不出力等,可采用油井转注、动态调水等方法改变油藏的水驱方向,提高采收率,结合剩余油研究,重建注采井网,挖潜层间剩余油,有效提高地质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4.
以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作为油田开发的重要参考指标,提出了准确合理地计算基于油井单元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方法.基于当前L油田注采井网,以油井与油井、油井与水井、定向井与水平井流线边界为划分依据,将L油田划分为27个基本开发单元,完成单元静态井控储量计算,应用各油井单元静态、动态数据和乙型水驱曲线完成动用程度计算.结果 表明,受井网完善度、水驱方向的影响,各单元动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井网注采受效分析确定了高部位油井转注、中部位细分层系、低部分补充注水井的下一步综合调整方向,为油田的精细化认识与下一步开发优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稠油注水油田中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油田由于油水粘度比大,面临进入高含水中后期水驱开采效果越来越差的普遍矛盾.针对海外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开发中存在油藏认识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动用程度低等主要矛盾,以"注够水、注好水"为核心,通过精细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用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水单元、"提、控、治"等多种有效手段调整优化注采结构,使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L油田纵向钻遇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油砂层,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严重,经过二十几年开发,综合含水91%,采出程度38%,油水井管外窜增加,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为缓解层间吸水差异,保持油层压力,提高注水波及系数,L油田采用分层注水工艺。针对超深高温高压特点,设计耐温耐压分注管柱,对油管、偏心配水器和封隔器在材质和结构上进行改进,在L油田实施14井次,分注井吸水剖面明显改善,井组增油效果显著。首次提出超深高温高压油藏分层注水井层位间距和夹层下限,对分注工艺推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受储层分布和隔层薄的影响,注水井单层突进,油藏水驱动用程度较低,仅仅依靠换封、分注、混层酸化作业,无法动用全部需要的吸水层位。通过精细地层对比,确定注水井与周围采油井的连通状况;采用分层酸化,启动注水井未吸水的连通层,到达提高水驱动用程度,完善砂体注采井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中南部的M油田为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油藏,其主力油层X层系渗透率极差大。为了解井与井之间的注水连通性、对应性及非均质性,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注采井组范围内储层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X层系中在2-1小层存在高渗透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渗透层的存在及其对注水开发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百口泉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要求注水井采用细分层精细注水工艺以缓解层间矛盾。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中心投捞测试、流量计准确计量各分注层段注入水量的注水井分层注水新工艺,该工艺具有投捞测试方便,分注层段注入量能连续准确计量等特点,在百口泉油田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海一块为层状边水普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以来,不断加强注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平面、层间水淹状况差异逐年增大,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注水开发调整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分析开发矛盾,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完善注采系统、注水井细分重组、整体调堵、动态监测、不稳定注水及合理量化采液强度等方面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注水调整及配套稳产措施,保证了断块的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斯坦高含水砂岩老油田涉及中石油中亚MMG、PK和北布扎奇项目的相关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快速递减及低效开发阶段。为了提高高含水期砂岩老油田剩余油采收率,以北布扎奇油田为例,运用物质平衡、测井解释、动态分析、水流通道、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系统攻关与实践。结果表明,纵向上受储层沉积韵律和非均质性影响,层内、层间剩余油差异富集,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储层物性影响,水驱波及弱势方向剩余油局部富集。结合注水开发矛盾和剩余油富集特点,制定注采井网调整和注水方式优化综合调控对策,实现油田合同期内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V上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5.21%,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分析了V上层系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油水井井距大,井网不完善,注水利用率低,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利用油水井测井测试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潜力分布。指出下步的调整方向是油层边角部位、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富集区和剩余储量高的部位。提出了井网完善调整、调剖封堵大孔道、三次采油等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塞油田坪北区具有低渗透油藏特点,在注采调整过程中,采取了注采井网调整、细分层采油、优化注水等方案,获得良好开发效果,连续稳产五年。  相似文献   

14.
八面河油田面14区为断块稠油油藏,油层出砂,渗透率差异大。为了解决产量递减快、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注水井欠注等问题,采取加强地质综合研究、钻扩边井和调整井、强化注水系统和优化压裂工艺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井况不良井、高含水井以及因其它因素引起的不能正常生产的油水井越来越多,长停井比例越来越大。大量油水井长期停产停注,一方面限制了油田采油注水能力,另一方面导致油田注采系统不完善,两者均严重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和正常生产。通过对长停井状况、停产原因、复产潜力及复产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来提高油田油水井利用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马36井区经过多年开发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受井况条件的制约,注采井网完善程度较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也认识不清,开发调整难度大。以非主力砂体新下24为研究对象,加强静态资料分析,开展注采井网调整措施,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同时,对于主力砂体水驱效果差的区域,采用剩余油富集区分析与及时优化产液结构相结合,有效解决平面注采矛盾,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浩口油田具有含油层系多、层间差异大、地层水矿化度高等特点。在注水开发中,注入水水质差、达标率低;分层注水调配难度大;难注井层注水压力高,管柱有效期短;注水系统能耗大,不符合新形势下油田效益开发要求。为此,采用了调储技术、旋转刮排泥技术和量子环防腐、防垢、杀菌技术以提高注水水质技术;配套完善了分层注水技术,采用了注水井智能遥控分层配水技术和免投捞测调一体化技术;配套完善了插管超高压注水管柱技术;进行了分压注水,降低注水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8.
马25井区因地层物性差、储层敏感性强以及注水水质差等原因,造成部分注水井注水困难,表现为注水压力上升,吸水量下降或转注初期即注不进等。采用高压注水后,提高了难注井的注水量,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即:改善难注井注水状况,促进周围油井见效;改善注采矛盾,提高区块水驱开发效果;补充地层能量,促进地层压力的恢复。为确保井区开发效果,应在做好高压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储层伤害机理的研究以及对注入水水质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尕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长期居高、注水量较低等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注入纳米聚硅溶液。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对聚硅材料增注效果、改善渗透率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纳米聚硅增注技术可以降低注水井的注水压力;提高油藏的吸水能力,实现增注;同时驱替实验也表明,选井选层是决定增注效果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坪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挖潜剩余油是目前及今后有效开发的重要方向。结合坪北油田实际,开展储层裂缝特征和注水开发见效见水特征研究,并利用矿场生产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对剩余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平面剩余油分布受开发井网、储层物性和裂缝控制,剖面剩余油受射孔井段和纵向渗透性控制,建议在低渗透油藏部署井网排距时要充分考虑储层的渗透性,在注采井排建立有效驱替压力梯度,采取细分层的开发方式规避层间矛盾,提升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