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汽车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平顺性为控制目标,确定汽车系统的簧上质量加速度、车轮动载荷、悬架动挠度为具体评价参数。选择LMS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调整自适应滤波器的权系数使二次性能指标最小,根据单个样本方差的负梯度来调节权系数,得到控制输出。针对简化的汽车模型,在路面信号作为激励源的仿真研究过程中,算法对悬架系统的振动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两自由度的悬架系统试验台架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表明LMS自适应控制策略在主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庄德军  喻凡  林逸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2):1316-1319
设计了一种多点预瞄控制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具有主动悬架系统的二分之一车辆模型中。采用Pade近似算法描述路面多点预瞄信息,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对带有多点预瞄的悬架控制力进行了优化设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车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带有多点预瞄控制算法的车辆具有优良的行驶性能。对影响预瞄控制算法的主要参数(如顶瞄加权系数和预瞄距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在汽车设计时会研究防撞系统。汽车安全性设计可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设计为可避免汽车发生安全事故,被动安全设计为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性。现阶段我国汽车安全设计主要以被动安全设计为主,随着安全需求的提升,主动安全设计成为汽车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主要对主动防撞系统研究开发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元件,对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采集回来的信号滤波和分析计算;再转换成控制信号,经过放大驱动变换成可以控制电机转速的模拟信号控制汽车防撞以防追尾.其中采集的超声波信号经过核心电路、电源控制模块、检测反馈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等模块,完成了对车距的检测;红外传感器采集和反馈的信号主要是车速的控制,防止车与车之间发生碰撞.同时,对车速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性能指标分析、可靠性设计、电路兼容性设计,并最终完成了整个电路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性能可靠,分辨率高,控制准确,有效防止了车与车的相撞,保护了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5.
根据超声波测量距离系统,给出了汽车测距防撞报警系统的设计。该系统能在汽车行驶以及倒车过程中自动检测出汽车与最近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或行车中的车距)井通过LED显示出来.当到达极限距离时,系统能发出声光报警.进而提醒司机以防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超声波的汽车防撞报警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超声波测量距离系统,给出了汽车测距防撞报警系统的设计。该系统能在汽车行驶以及倒车过程中自动的检测出汽车与最近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或行进中车与车的距离)并通过LED显示出来,当到达极限距离时,系统能发出声光报警,进而提醒司机以防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激光测距技术的汽车防撞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激光测量技术,对汽车防撞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一种高性价比的汽车防撞系统.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和双自由度的云台系统,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全方位的动态扫描,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与周围车辆的距离.当进入测量领域的车辆与目标车辆的距离达到设定的安全门限时,进行声光报警,提醒驾驶员及时调整车辆的行进路线,进行相应的避让和其它处理.为高精度汽车防撞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应能根据路面状态的突变自动地调整安全距离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魔术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车轮动力学参数识别路面的方法,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分别对汽车行驶在高、低附着系数路面和组合路面上避撞系统的工作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识别的路面状态与实际路面一致性良好,具备路面识别系统的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对路面具有自适应性,其安全性高于没有路面识别系统的避撞系统,从而有效避免了变路面上汽车碰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汽车仿真系统进行建模,模拟当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情况下,驾驶员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时,对汽车的自动防撞系统进行仿真,给出了系统的工作过程中行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行车速度的仿真图形。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降低汽车碰撞发生率与碰撞造成的交通损失具有理论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图像识别的汽车智能防撞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一种在公路上利用车栽单目机器视觉测量前方车距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视觉理论与方法,在对行车道内的前方车辆进行快速探测以及对摄像机进行预先标定的基础上,探讨仅利用摄像机参数和道路几何模型,计算前方车辆距离的方法,即基于单目视觉测距系统的智能防撞装置.该装置安装在车辆前部,对本车与前车进行持续监视,在有险情发生前,及时发出报警声音,提醒驾驶员注意并采取减速或制动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追尾碰撞事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汽车在高速状态下紧急避障的安全性,研究了汽车紧急避障系统。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模型和质点模型;使用S函数规划了初步避障路径,考虑避障过程中路径内出现新障碍物的情况,提出了模型预测控制的路径再规划方法;在路径跟踪方面,考虑汽车高速行驶在低附着路面等极限工况,以路径跟踪误差最小和输入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设计了考虑车辆非线性特征的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器。经仿真验证,在避障过程中路径内出现新障碍物时,路径再规划方法可以规划出一条安全、且偏离初步路径最小的路径;在极限工况下,线性模型预测跟踪控制器会发生甩尾危险,无法实现路径跟踪;而线性时变模型能够实现路径跟踪,且跟踪过程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2.
胡颖  黎晓健 《汽车零部件》2011,(9):76-77,79
为了有效减少夜间弯道中的交通事故,提出了基于车路协同的自适应车灯控制系统.以公路的停车视距,弯道曲线长度和弯道曲线转角为基础,建立了车灯水平转角与路面情况的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后,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国家车路协同技术推广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模糊规则的建立和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是设计模糊系统的难题.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能够从仿真数据中自动提取出If-Then规则.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包含侧向运动、横摆运动、侧倾运动三个自由度的四轮转向车辆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将得到的If-Then规则读取到模糊控制器中和三自...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以及西门子SINUMERIC 840D的保护区设定指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镗孔加工实例实现了SINUMERIC 840D的保护区功能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四旋翼飞行器的安全性,开发了一种基于STM32微控制器和超声波模块的避障系统。在分析超声波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滤波处理,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控制飞行器避障,最后进行了飞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处理后的超声波数据满足避障控制对实时性、稳定性的要求,同时该避障系统能保证飞行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超声波的测距原理,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AT89S52控制的汽车防撞雷达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及误差分析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智能汽车行驶安全性,提出了基于人工水滴算法的避障路径规划和自适应路径跟踪控制方法.在路径规划方面,模拟水往低处流过程,提出了基于人工水滴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经验证,人工水滴算法在动静态环境下都能够规划出避障路径.在路径跟踪方面,设计了转向控制与速度自适应控制的综合控制器;基于车辆线性二自由度模型,提出了模型预测转向控制;结合预瞄模型和二次规划方法,提出了速度随行驶路况自适应控制方法.经绕桩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综合控制方法最大横向跟踪误差为0.1m,文献[11]提出的控制方法最大横向误差为0.6m,是本文方法的6倍,说明了综合控制器在路径跟踪控制中的精确性,且综合控制器的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均在约束范围内,满足国家标准对车辆的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控空气悬架在车身高度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过充、过放以及目标值附近的震荡等不良现象,基于AMESim建模与仿真平台建立了单轮ECAS车高调节系统物理模型,准确获取了ECAS在车高调节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动态特征,利用Matlab设计了ECAS车高调节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对车高调节过程中进入或流出空气弹簧内的气体质量流量进行准确控制,并进一步采用PWM技术将连续的气体质量流量控制信号转化为离散的高速开关电磁阀直接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对ECAS车高调节系统的实时控制。基于AMESim和Matlab进行ECAS车高调节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实际控制性能的联合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实现车身高度的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19.
以AT89C52单片机和SJA1000接口芯片、PDISUBD12接口芯片为主要器件,完成了信号采集电路和CAN-USB适配卡的电路设计工作,采用光耦隔离、硬件滤波和斜率模式等措施,保证了系统硬件运行的可靠性,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开发出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同时又高速传输的通信系统。在硬件平台基础上,完成软件编程后,实现了在PC平台下的CAN节点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