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微通道换热器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管翅式换热器和多流程微通道换热器在同一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的性能差异,为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微通道设计和结霜控制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试验比较在不同测试工况下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和管翅式换热器的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特性及制热特性,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车内外换热器体积分别减少57.6%和62.5%,有效减轻空调系统重量,有利于增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制冷剂充注量减少26.5%,有利于降低温室效应。制冷工况下,系统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分别降低4.1%~10.7%和1.7%~4.8%,说明将多流程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热泵系统还存技术难点,需要在微通道换热器流程设计、流量分配及压降等方面进行改进;制热工况下,系统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分别降低1%~5%和4.2%~9.7%,但单位面积制热量提高16.7%~21.0%,当室外温度低于7℃时,室外侧微通道换热器出现严重结霜,极大影响系统的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系数,需要进一步研究换热器结霜特性及融霜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3.
4.
搭建了一套测试微通道性能参数的循环换热试验系统,介绍了组成该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模拟芯片、微型泵、恒温装置以及控制测量等部件.以水为介质,对三种不同结构型式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及流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进出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却液流量、温度和压差以及模拟芯片表面多个测点的温度等参数,获得了微通道换热器内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 相似文献
5.
《流体机械》2017,(1):60-65
针对不同冷媒温度及空气露点温度,试验研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性能。结果表明,在结露工况下,换热器压力损失和换热量绝对值变化不大,且在试验进行1 h后基本稳定不变(压力损失11 Pa,换热量减小27 W),在换热器背风面出现液体水不断疏出;在凝露结霜工况下,在试验进行1 h后,换热器压力损失和换热量绝对值变化不大(压力损失68 Pa,换热量减小20 W),迎风面和背风面均有结霜,迎风面相对于背风面结霜较少;在凝华结霜工况下,没有出现凝露现象而直接结霜,换热器压力损失明显增加(压力损失533 Pa),换热量呈抛物状下降,(换热量减小300 W),且在试验进行1 h后背风面出现严重霜堵。研究结果为微通道换热器在蒸发器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文中叙述了并行工程的基本思想.针对现行传统的串行换热器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实施并行工程的IPT、CAPP、DFA、DFM、CAFD、APS等关键技术,并应用于换热器的开发实践中,以提高企业产品设计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11.
12.
微通道换热器因体积小、制冷剂充注量少、换热效率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到汽车空调和空调系统的冷凝器,但作为蒸发器使用时,会因换热器表面空气结露而影响换热性能。以微通道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结露条件下,不同的入口空气湿度、风速和微通道换热器布置倾角等参数对微通道换热器的出口空气温度、空气侧压降、换热量和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空气入口湿度对微通道换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提高10%,出口温度约提高1.3℃;迎面风速对换热器空气侧压降影响很大,风速从1.5 m/s提高到3.0 m/s,压降增加一倍以上,风速大小为2.5 m/s时,换热器换热效果最佳;换热器倾角较入口相对湿度和迎面风速对微通道换热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翅片机中铝箔卷材的放卷装置。该装置在放卷马达的牵引下实现成卷铝箔卷材的主动放卷,采用旋转机头的双开卷机构,可在一头料架上的卷材使用完后,直接旋转料盘将处于待机状态的放卷料进行放卷,可实现放卷的方便高效,同时该装置可用于其它需要采用放卷装置的相关机械设备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在受冷热介质压力作用的工作状态下,板式换热器换热板片、固定和活动压紧板间将产生鼓胀变形.而螺栓的预紧力直接影响这种鼓胀变形的形式和板片间的密封状态.通过在静压工作状态下测得螺栓受力产生的拉伸量,固定和活动压紧板的法向位移,为研究板式换热器微变形特性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主要关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废弃空调换热器当中的材料,尤其是在铜材和铝材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利用空调换热器的工作特性来对铜材和铝材开展高效率的分类,探索出了一套高质量的回收工艺。由于铜和铝材料之间存在显著的机械性能差异,因此首先使用对辊装置碾压换热器,实现铜铝材料的有效分离,完成辊轧作业后,只要接着对产物进行破碎分离及人工分类即可实现铜与铝的回收,且效率高、质量好,值得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就板式换热器在太原市集中供的热工程中发生堵塞、降低热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在设计、施工、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和防护的措施建议,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