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实现Ti-6Al-4V的表面改性,利用磁力搅拌混粉电火花技术在不同电参数下,用紫铜电极对Ti-6Al-4V钛合金材料在混粉工作介质中进行了负极性加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等对材料强化层的成分、表面形貌及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用FM800型显微硬度计测试断面不同位置处的显微硬度值。分析了脉冲宽度和峰值电流等因素对表面强化层的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磁力搅拌混粉电火花加工使得工件表面质量得以提高,工件表面形成了两种硬质合金相Ti C和Ti N,使得材料表面的硬度提高到基体材料的两倍。在不同脉冲能量条件下对混粉电火花加工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比较,当脉冲能量大时,放电凹坑越大且凹坑周围出现熔融状物质,表面质量变差。当脉冲能量较小时放电凹坑较小表面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比分析了峰值电流、脉冲宽度、伺服电压以及空载电压等4个参数在常规电火花加工和混粉电火花加工中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差异,结果表眀,在混粉电火花加工中,粉末的加入使得电火花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显著增大,尤其在混硅粉电火花加工中,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混粉电火花加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进行超声振动辅助混粉电火花表面强化实验,分析超声振动辅助混粉电火花表面强化过程中各因素,例如脉宽、脉间、峰值电流、混粉浓度和超声振动振幅等对强化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强化层表面粗糙度影响规律明显,研究结果可以对超声振动辅助混粉电火花表面强化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对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分形几何理论来表征电火花毛化表面微观形貌,通过常规的表面粗糙度指标Ra,建立主要放电参数与毛化表面分形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分形参数研究电火花毛化加工参数对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在摩擦磨损分形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表面形貌分形参数对磨损率的影响。确定主要的放电加工参数脉冲峰值电流和脉冲宽度所导致的加工表面形貌变化对最终的磨损表面的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具体的加工电极及工件材料,可以由最佳分形维数来确定最佳的放电脉冲宽度和峰值电流。计算结果对实际加工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混粉准干式电火花加工技术,其加工介质是气液固三相流混合物。试验结果表明,材料去除率与表面粗糙度随脉冲宽度、峰值电流及分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脉冲间隙作用则相反,提高空气压力既有助于提高材料去除率又可降低表面粗糙度,电极损耗随脉冲宽度增大而减小,当脉冲宽度较大时电极损耗接近于零,随峰值电流增大而增加。由于液滴、粉末的介入,气体介质的绝缘强度降低,放电间隙会增加,有利于电蚀产物的排除,可减少短路、电弧放电的发生率,加工稳定性得到提高,从而材料去除率得到提高;由于粉末会产生放电分散效果,电蚀凹坑深度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铜电极、Cu W70在变化的峰值电流(I)、脉冲宽度(ton)电参数下加工8418钢,研究电极材料及电参数对电火花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测得了工件表面粗糙度、微观硬度、白层厚度、微裂纹,结果表明:采用紫铜电极加工时工件表面粗糙度(Ra)及白层厚度(WT)均比采用Cu W70时略大,但在精加工放电参数下,电极材料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区别并不明显。工件表面粗糙度与白层厚度随着峰值电流和脉宽的增大而增大,且峰值电流对白层厚度的增加起主要作用。显微硬度随着与工件表面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低放电能量时,两种电极加工的8418钢表面基本上没有微裂纹,质量较好;在中高放电能量时,紫铜电极加工的工件表面微裂纹的数量比Cu W70电极的要多,但裂纹宽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混粉电火花加工中粉末对工件表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加工条件下混粉电火花加工后工件表面的硅含量进行了对比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峰值电流小于4A时,混粉电火花加工后的工件表面硅含量随峰值电流的增大而急剧减小,而当峰值电流大于4A时,工件表面硅含量随峰值电流的增大而缓慢增加;混粉电火花加工后的工件表面硅含量随脉宽的增大而增加;在其他加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于相同的单次放电脉冲能量,混粉电火花加工获得的工件表面硅含量随峰值电流变化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引入熵的概念,对产生上述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混粉电火花加工可以改善工件表面质量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钕铁硼硬度高、脆性大,且充磁后具有高磁性力.电火花加工是钕铁硼的重要加工方法.为探寻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差异和规律,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放电参数(脉冲宽度、峰值电流和脉冲间隔)对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和重铸层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脉冲宽度的增加,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增大,而未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表面粗糙度值均增大,重铸层均增厚且内部出现裂纹;随峰值电流的增加,两者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值均增大;随脉冲间隔的增加,两者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值均减小;在较大的放电参数值下,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明显优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  相似文献   

9.
钕铁硼硬度高、脆性大,且充磁后具有高磁性力.电火花加工是钕铁硼的重要加工方法.为探寻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在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差异和规律,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放电参数(脉冲宽度、峰值电流和脉冲间隔)对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和重铸层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脉冲宽度的增加,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增大,而未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充磁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表面粗糙度值均增大,重铸层均增厚且内部出现裂纹;随峰值电流的增加,两者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值均增大;随脉冲间隔的增加,两者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值均减小;在较大的放电参数值下,充磁烧结钕铁硼的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明显优于未充磁烧结钕铁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混粉电火花加工的对比试验,解释了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获得峰值电流、脉宽、伺服电压等放电参数对白层形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电火花加工中工件表面白层的形成是引起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将峰1直电流IP降低至2A可有效减小白层的厚度,峰值过小反而会增加白层的厚度;脉冲宽度Ton的减小能降低白层的厚度且使其分布更均匀;合适的伺服电压能够使白层的表面缺陷减少。在此基础上,完成大面积工件的加工,分析热影响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齿轮表面的在线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的齿轮表面处理技术,提出了齿轮表面在线强化新构思,进而得出齿轮在线强化设计的方法。按此方法,在CL-100齿累实验机上实现了齿轮表面的在线强化,为齿轮表面的强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纯的硼酸三丙酯在四球机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摩擦表面在线强化的实验,并得出在此实验条件下在线强化的工况范围和最佳工况。  相似文献   

13.
以激光打孔为例,研究辅助气氛(可强化氮气和金属粉末等)对激光加工质量的影响,提出了激光加工与强化“一体化”的思想。实验表明,经过辅助气氛的激光强化,孔的加工质量与精度有所改善,孔壁得到了强化,推广应用于等离子涂层的熔覆强化加工,表面硬度平均达1200HV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喷丸强化度量的基本概念 ,探讨了喷丸强度标准 ,研究了度量喷丸强度的“弧高值—时间”关系曲线以及喷丸强度、喷击弹速和弹流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喷丸加工过程的工艺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汽车制动器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汽车制动器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半金属基摩擦材料、非石棉有机摩擦材料和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优缺点。提出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扭杆弹簧强扭工艺及其规范制定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弹、塑性理论 ,分析了扭杆弹簧强扭处理的机理 ,对其强扭工艺及规范的制定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推行资金集中控制 强化集团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团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强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结合经纬股份公司推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效,论述了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工程实践中常有砌体结构出现裂缝,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影响使用,因此对已开裂的砌体结构如何进行加固与处理显得非常迫切。针对砌体开裂提出了一些预防加固措施,同时也为施工和设计人员今后预防砌体开裂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建立Fe-Cu二元合金固态时效过程中基体及析出相的价电子结构模型,从电子层次揭示Fe-Cu合金强化机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合金中Cu原子与Fe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其时效峰值处所形成的类B2结构亚稳相的最强和次强键的共价电子对数远高于合金基体α-Fe晶胞的最强和次强键,同时析出相各键的结合能也高于合金基体,这种较强的Fe-Cu键形成规则排列,使得Fe-Cu最强键上的共价电子对数增加,起到提高合金整体键强的作用。同时,高键能的Fe-Cu偏聚形成的析出相会增加位错运动的阻力,使合金的强度得到明显提高。利用EET理论预测Fe-Cu析出强化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低幅载荷强化和损伤两重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Cr试样的两级疲劳试验为基础,系统分析低幅载荷作用后试样疲劳强度变化规律,发现存在一个载荷最佳锻炼次数,低幅载荷的强化和损伤作用以这个最佳锻炼次数为分界点.在分界点之前,低幅载荷作用后试样疲劳强度逐级提高,低幅载荷表现为强化作用;在分界点之后,低幅载荷作用后虽然试样疲劳强度仍然得到强化和提高,但疲劳强度提高的程度逐级降低,即低幅载荷的强化作用逐级减弱,表明损伤的逐级增加.这种特性为产品轻量化设计时合理确定载荷谱中低幅载荷的等级及其作用次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