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江淮分水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并对比该区域4期的土壤侵蚀量,达到对江淮分水岭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主要为皖西山地丘陵区,皖东环滁低山丘陵地带,微度和轻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2)江淮分水岭区域15a间土壤侵蚀模数总体下降14.21t/(km2·a),各等级土壤侵蚀面积向微度侵蚀转移,土壤侵蚀状况总体发生好转。3)15a间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明显,耕地面积减少2 208.17km2(7.23%),林地、水体面积分别增加133.76km2(2.80%)、552.34km2(15.71%)。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和水域面积的增加是土壤侵蚀改善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GeoSOS for ArcGIS平台,探究2005—2015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转化方向,并使用ANN_CA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研究区61%。2005—2010,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29.68km~2;水域流出量为3.14km~2,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流入量为5.21km~2,来自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不明显。2010—2015,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45.33km~2,草地向耕地和林地转移14.22km~2、10.47km~2。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10.76km~2、8.36km~2。2)运用ANN_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总体精度为78.46%,满足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雪线上升,冰川后移,降水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根据三江源地区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环境背景以及土壤侵蚀营力作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重点研究了冻融侵蚀分布范围和强度、分布规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各种土壤侵蚀类型中,冻融侵蚀分布范围最广;不同强度的冻融侵蚀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研究黄河河南段的土壤侵蚀情况,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融合遥感影像、DEM数据、降雨数据和土壤数据等,将RUSLE模型应用到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研究中。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61.78 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305.44×10~5 t/a,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多发生在河南西部的一些省辖市内。其中,土壤侵蚀等级为轻度以下的区域,其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9%,该区域主要分布在0°~10°坡度范围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的区域,二者的总面积占比为10.71%,主要分布在15°~25°坡度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的区域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占比共计0.9%,该区域零星分布在坡度范围大于25°的草地和林地区域。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情况,可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利用及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对区域生境保护、生态安全构建意义重大。以皖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分析皖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对2000—2010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总结皖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皖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皖江流域的景观破碎度指数逐年上升,景观连通性差;皖江上游到皖江下游生境质量值逐渐递减,大部分皖江中下游平原区域生境质量值低于0.6,生境质量较差,皖江上游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区生境质量值高于0.6,生境质量较好;2000—2010,皖江流域的GDP逐年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二、三产业为主体发展,建设用地大面积扩张,整体生境质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是一种加速地质侵蚀的过程,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一系列地貌条件的制约影响.笔者探讨地貌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明确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地貌因素,重点阐明了地面坡度和侵蚀转折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与表现,认为,水土保持工作中“因地制宜”的原则,应主要根据地貌条件来决定。文中分析了各种地貌因素,并建议在水土保持区划中,采用主导地貌因素(地面坡度,绝对高程,和地貌类型)进行区划,以利工作。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径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王快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5年、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ArcGIS10.3软件和SWAT模型,分析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是王快水库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0年1 889.99 km~2的草地转换为林地;2)SWAT模型在该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流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05~20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0.51亿m~3;3)林地面积与径流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1),草地面积与径流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成果可为王快水库流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技术,以法国Spot5和日本Alos卫星数据为基础,建立固原清水河谷地区地质地貌遥感解译标志,辨识确定了流域内中低山、低山、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梁和河谷阶地共6种主要地貌组成类型.统计分析认为主导地貌类型为黄土梁、河谷阶地和构造侵蚀山地;地层分布为第四系、中新统;清水河断裂,海原断裂,南、西华山—六盘山大断裂3个主要断裂带.为“宁夏固原盐化工基地水资源勘查”建设规划和固原盐化工基地的选址提供了重要数据和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耕地、林地、草地的内部转化对土壤侵蚀也有少量影响.另外,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河流悬移质含量,林地面积提高和土壤侵蚀减弱的区域,年输沙量也相应减少,相反则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使用USLE模型研究沙汝河流域1992年~2007年土壤侵蚀状况,获取土壤侵蚀定量数据.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流域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变化不大,流域内土壤侵蚀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侵蚀模数上,三时期平均水土流失模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1 666.698t/(km2·a)升至2002年的1 672.324t/(km2·a),2007年达1 858.095 t/(km2·a).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以黑惠江流域为例,探讨了滇西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内部转化以林地转化最为突出,引起土壤侵蚀面积的降低或升高;各利用类型向林地的转化均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而向耕地的转化则会增加土壤侵蚀.同时,耕地向林地、草地、水域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而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水域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  相似文献   

12.
魏兰香    曹广超  曹生奎    袁杰    吴成永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7,39(3):288-295
借助“3S”技术,应用USLE模型,对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了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 得到了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2014年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量为1.54×107 t/a,侵蚀面积为2.21×104 km2. 从面积来看,以微度侵蚀为主,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70.43%;从侵蚀量来看,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量的87.67%;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及其侵蚀量所占比例均极小,无剧烈侵蚀;从空间分布来看,微度侵蚀多分布在山体之间地势平坦区域,轻度侵蚀及以上级别主要分布在托勒山、走廊南山、冷龙岭、大通山及其托勒南山沿线. 坡度、植被覆盖度、海拔与土壤侵蚀模数相关性显著,土壤侵蚀级别与侵蚀量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上升,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不清晰的问题,以2005年、2015年和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不同时列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数量、转变方向,建立RSEI模型,评价研究区生态质量时空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主要转出类型是耕地和水域,其次是林地;主要转入类型为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2015-2020年间,主要转出类型是耕地,其次是林地;主要转入类型为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2005年、2015年和2020年RSEI均值分别为0.52,0.43,0.40,生态质量整体维持在“一般”状态,并且有变差的趋势,空间上来看,雄安新区西部生态优于东部,生态质量变好的地区主要是安新县西南部唐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质量的典型贡献是:当地表覆盖为植被时,RSEI指数高;当地表覆盖为裸土地或建设用地时,RSEI指数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庆城县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区1998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了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年间项目区平均侵蚀模数从1998年的7 877.6 t/km2下降到2004年的7 058.4 t/km2,侵蚀面积净减少525.8 hm2,输沙量减少34.11×104t;土壤侵蚀景观类型的主要转化过程是极强度转化为强度和强度转化为中度。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减少,平均面积增大,SDI由1998年的1.720减小为2004年的1.706,SEI由0.960减小为0.952;在斑块类型尺度上,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类型破碎化程度下降,而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上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庆城县水保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区1998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了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 a项目区平均侵蚀模数下降,侵蚀面积和输沙量减少;土壤侵蚀景观类型的主要转化过程是极强度转化为强度和强度转化为中度.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减少,平均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异质性降低;在斑块类型尺度上,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类型破碎化程度下降,而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景观类型破碎度上升.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侵蚀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课题,而GIS和RS技术的结合又可以对土壤侵蚀分布与强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监测.本文以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 TM(1989、1999年)、ETM+(2003年)及Landsat OLI(2013年)四期遥感数据,参照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针对香格里拉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3年,香格里拉土壤侵蚀面积逐年在增加,但总体增幅不大,其中轻度侵蚀占侵蚀类型比例较大;中度、强烈、极强、剧烈侵蚀面积、比例依次递减,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及时间的进程,香格里拉2013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土壤侵蚀整体侵蚀状况不容乐观,建议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土保持防治及土壤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闽西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R值,研究该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西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份,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2003年年降雨侵蚀力低至215.43(MJ·mm)/(hm2·h),2006年高达930.76(MJ·mm)/(hm2·h),极值比为4.32;30 a内的闽西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大山脉地区的R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为研究时间区间,考虑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得到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按照国家标准将流域土壤侵蚀由低到高分为6个等级,同时结合变化斜率法利用GIS软件平台,分析15 a期间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趋势,为研究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34. 8%的区域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65. 2%的区域水土流失呈降低趋势;水土流失显著增加的区域占6. 14%,主要集中在叙永与古蔺交界的几个乡镇;水土流失显著减少的区域占29. 43%,零星分布于研究区各处,最集中分布于合江县西北方向。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水土流失主要以中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轻度及以下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极强烈和强烈水土流失区域集中分布于南部低中山区域。15 a间呈增长趋势的区域仅占流域全区的6. 14%,充分说明长期的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搜集并整理了宁夏盐池县2008—2015年正射影像数据及矢量数据,对其地表覆盖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耕地逐年减少,净减218.74km~2;草地与林地逐年增加,草地净增99.13 km~2,林地净增66.07 km~2;园地变化不明显,园地净增3.51 km~2;2008—2015年期间盐池县地表覆盖总面积净减50.03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