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中呈现回归趋势。风水理论属于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理论,其讲求的是天道与地道,即天文、地理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论的探索核心在于寻求一种生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在内容上,风水理论呈现多样化特征,既包括建筑学和生态学同时还包括景观学。因此,本文对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对于风水理论回归现代建筑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莹 《山西建筑》2006,32(6):28-29
介绍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建筑学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不谋而合的两个方面,探讨了风水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建筑中的体现,对景观学、风水学及生态学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以促进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庄馨雨 《四川建筑》2009,39(4):48-49,52
介绍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美学特征及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建筑美学的积极影响,针对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的一致性进行了阐述,提倡尽快地促进风水学的现代化,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从而将传统风水学中的精华有机地融入运用到当代建筑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风水"气"学说中的生态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风水核心理论--"气"学说的分析概括,阐述其中极其丰富的生态理念,提出对传统风水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发掘其生态策略,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对于当代的建筑学仍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5.
风水是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它作为地理选址和布局的艺术而存在,传承至今,其早已被视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在风水理论中,综合了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等学科,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不断兴起,人们对风水理论也越发关注。本文主要对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建筑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顺应生态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共生的过程,孕育并发展了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等理论都与住宅建筑风水的判断十分相似。本文充分运用生态学理论,对住宅建筑风水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明确了我国住宅建筑风水的科学性与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现代人购房时借鉴住宅建筑风水论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21,(1)
建筑学源于对现实的改造、优化甚至颠覆,以满足人类栖居与发展进程中的空间、形式与精神需求。空间庇护是建筑学古老而历久弥新的问题。建筑学发展伴随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各类自然及社会环境灾变,逐渐形成了面对各类灾变的对策、发展和进化。灾变作为自然及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的系统调适部分,本身在安全与危机博弈中有着微妙却重要的位置。研究从"理解、应对、演进、身份"逐层剖析阐述灾变对于建筑学的意义,并进一步讨论经历锻造后的建筑学在"安全城市"议题下的职责、价值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为人提供空间,满足生活、生产和社会的需求。一、深圳见证1、"建筑学"源头古时,原始人类最早栖身于洞穴。《韩非子·五蠹》中有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安居,以土石草木等天然材料建造简易房屋。这是人类最早的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为适于居住的人工环境的所谓建筑活动。人们在这种有意识的创造环境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建筑学这门学科。建筑学与人类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它诞生于人类为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创作活动中,更为人类改造自然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10.
古代建筑在其选址、规划、营造的过程中,无一过程不体现风水理论,其论核心思想乃是"天人合一"。古人筑城造屋无不依其为依据,以此来建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空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现在,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开始受到关注,这些生态理论,与传统风水理论的核心有所类同。在我们研究生态规划,空间布局,景观设计等时仍然能从风水理论得到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12.
张焕  徐峰 《华中建筑》2009,27(5):136-139
传统的风水选址与生态场地设计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该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场地设计自然要素与风水选址的自然要素,并针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同时,结合实例分析,从场地选址的风、日照、地貌、水系等核心内容出发,将风水选址和生态场地设计融合起来,从生态建筑学角度整理发掘风水选址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代生活空间与环境中人工与自然失衡、割裂的严峻现实,跨越广泛地域、文化等条件的多样现实,以及人工与自然交互传统在当代的失却和断裂,"桃花源"等理想世界图式在人类现实世界的营造——以园林为代表的理想居所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提示了建构和修正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建筑和城市的可能性。文章通过童寯的"园林三境界"和佛光寺五种空间范式性启示,以及"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中微缩社区、宅园合一、日常诗意和都市胜景的营造实践,系统性地归纳出"现实理想空间范式"营造的五种要素:风水形势、叙事空间、结构场域、人作天工、胜景情境。这一强调人作为体验主体的空间营造范式可以称作"身临其境",即强调由人工的营造和自然的景象交互而成的情境给人们带来的诗意生存和生活,并最终凝练为"胜景几何"理念——一种对于当代严峻、多样的现实中人类理想生活空间营造问题的可能答案,一种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的新空间营造范式,一种基于普适人性的生命理想对当代建筑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由此,新的"建筑学四原则"可以是:坚固、适用、自然、愉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以民间的建造—"土木/营造"为基础的,其单体和聚落是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关系的空间呈现,并在历史演变中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关系。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近30年来剧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当下的乡村复兴正是以自然/人文生态保护下的乡村发展为目的,乡村空间的生态发展成为当下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核心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的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民居研究,脱离真实的"土木/营造"之传统建造体系而过于注重民居建筑的表面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拨开"形式风格"之迷雾回到"土木/营造"的传统建造体系中,从传统建造体系的合理内核中探求其现代化路径,是乡村空间得以生态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论文基于"土木/营造"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之理论,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作为对象,研究其在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条件变化之中的适应性演变—应变之规律性,认知传统建造体系的内核以辨析其现代化方向和路径之可能性,从而为乡村复兴中将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联结为连贯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视角。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汉人移民的集聚地,闽东北区域是移民经陆路和水路迁徙通道入闽的首站。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土木/营造"在移民至闽东北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再适应而演变发展,形成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然而,闽东北区域内因地形阻隔而形成相对地理独立、生态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多个地理文化单元,移民在其间定居和相互交流的发展中,"土木厝"以类型学原理在各地理文化单元中因建造因素的差异而不断应变,形成极为丰富的各种演变类型。本文限定闽东北为空间范畴,以唐末至今为时间范畴,研究"土木厝"的应变规律。"土木厝"依据闽东北移民族群的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空间,根据自然地理因素构筑居住与礼仪空间并置的单座建筑/院落,依据家庭/族群关系和地形条件组合形成聚落。本文以闽东北人文地理背景下"土木厝"的演变规律定义其建筑学基本类型,在基本类型建造要素分类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应变:地形、气候和材料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基底、墙体、构架、分隔面和屋顶等建造要素在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中再适应而发生单体类型的应变;家庭模式、经济模式、宗法信仰、行为习俗和安全防卫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因素的差异造成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空间的变化引发"土木厝"的单体类型和聚落类型的应变。依据"土木厝"类型应变的研究和调研,初步划定了"土木厝"在闽东北地域的人文地理范畴。"土木厝"应变的研究思路,是去除闽东北民居形态差异和风格特征理论的干扰而直达其建造实质的途径,对于当下乡村复兴中明晰传统建造体系之核心价值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合理衔接在思想方法上提供指导意义,即:在地形、气候条件无实质性变化而建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的当下,应循"土木厝"应变逻辑而探求其现代化更新的路径。此外,"土木厝"的应变研究亦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土木/营造"观念的佐证,并作为案例有益于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杨伯龙 《四川建筑》2011,31(5):115-118
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当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迫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时,生态建筑的观念已达成人们的共识。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论的代表理论,中国古老的风水学则恰好暗合于当代生态建筑的概念,它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文中介绍了中国风水学与现代建筑学的关系,指出了中国风水学在生态建筑学中的正确而重要的地位,以及风水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项秉仁 《新建筑》2001,(6):14-16
人类社会已经踏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深化,建筑-人类生存,生产、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容器,也应随着其包容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建筑设计领域,包括传统的思维、方法、技能、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构成,也在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发展。传统的建筑学如何面向未来是需要思考的,从建筑设计学科的核心是建筑空间和形态构成的观点出发,提出对于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谢向平 《四川建材》2006,32(1):64-65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对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深化,建筑、人类生存、生产、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容器,也应随着其包容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建筑设计领域,包括传统的思维、方法、技能、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构成,也在因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发展。传统的建筑学教学如何面向未来是需要思考的。本文从建筑设计学科的核心建筑空间与形态构成出发,提出在数字化时代,建筑学所运用的教学思想及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邱强 《重庆建筑》2009,8(5):7-9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聚居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文章在梳理风水思想择址与空间营建要义的基础上,以潼南古溪镇规划为例。立足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城镇的山水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营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初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建筑学设计中生态意识的运用,针对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而留下的满目疮痍,一次次惨痛代价的警告终于使得生态保护、生态意识渐渐在人类的心中苏醒,文章便是将生态意识在建筑学设计中的体现入手,并且分析了生态意识与建筑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人类这个单独的物种,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建筑学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让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形成生态健康的绿色建筑。随着自然科学和建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建筑的生态性成为其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建筑设计中如何考虑生态环保,整体的规划做到地域、生态的和谐把控,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