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华  李志宏 《热加工工艺》2007,36(16):61-63,66
对超高强度钢40CrNi2Si2MoVA进行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等温淬火热处理。结果表明,两种等温淬火工艺都能得到马氏体+下贝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使得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得到良好的配合。本文探讨了40CrNi2Si2MoVA组织性能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最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工艺对含铜超高强度船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淬火和回火温度对含铜超高强度船板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通过控轧控冷工艺(TMCP)可以获得板条贝氏体加少量粒状贝氏体的复合组织。经过直接回火后,获得贝氏体组织,可以满足F550级超高强船板钢的性能要求;通过淬火+回火工艺后,获得回火贝氏体和少量索氏体组织,可以满足F620级超高强船板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对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860℃保温2h,然后在300℃保温1.5h的等温淬火工艺,在此工艺条件下可获得贝氏体基体的高性能灰铸铁。  相似文献   

4.
热处理是提高奥氏体-贝氏体钢性能的重要手段,选择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对提高奥氏体-贝氏体钢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不同等温淬火温度、时间对奥氏体-贝氏体钢ZG30SiMnCr淬火后硬度和冲击韧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ZG30SiMnCr经300℃×60 min等温淬火,试样的硬度值达47.13 HRC,其冲击韧度值为134.70 J/cm^2,综合力学性能好,组织为典型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无碳化物相。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0.61%。  相似文献   

5.
张华 《金属热处理》2004,29(9):66-68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客车轴承一直采用GCr15钢马氏体淬火工艺。马氏体组织强度高,但韧性低,畸变量大。伴随着我国铁路客车的普遍提速,GCr15钢马氏体淬火的组织性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为进一步适应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采用新材料GCr18Mo钢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以获得力学性能比马氏体更优越的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对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860℃保温2h.然后在300℃保温1.5h的等温淬火工艺,在此工世条件下可获得贝氏体基体的高性能灰铸铁。  相似文献   

7.
回火工艺对在线淬火12MnNiVR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EM、TEM等分析方法及性能检测研究了回火工艺参数对在线淬火12MnNiVR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淬火后的12MnNiVR钢板淬火组织为淬火马氏体加少量淬火贝氏体的复合组织;经(625~655)℃×60min回火可以获得均匀的回火贝氏体组织,其综合力学性能均超过要求。抗拉强度可达到628MPa以上,屈服强度可达562MPa以上,伸长率达21%以上,-20℃冲击功达到220J以上。  相似文献   

8.
贝氏体等温淬火及其在轴承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国内外高碳铬轴承钢下贝氏体淬火的研究成果 ,对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总结并分析了生产中贝氏体淬火工艺优势及应用 ,介绍了国内贝氏体淬火装备  相似文献   

9.
杨长华  高甲生  侯清宇  费昭鹤 《铸造》2007,56(5):473-476
通过与常规淬火与回火热处理工艺比较,研究了不同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对高铬耐磨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下贝氏体和马氏体为基体的组织,既提高铸铁的冲击韧性,又显著提高冲击磨损性。在320℃等温淬火1.5 h可获得较理想的材料冲击韧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由三种热处理工艺获得的全贝氏体等温淬火球的机械性能、组织状态及切削加工性能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这种球铁的强度和硬度和奥贝球的相当,耐磨性略低于奥贝球铁;而塑性、韧性及切削加工性能与珠光体球铁的相当。这种球铁的基体组织为上贝氏体加部分粒状贝氏体。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厂汽车发动机奥贝球铁齿轮材料,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对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80℃奥氏体化+320℃等温淬火处理,可获得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该组织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满足了汽车发动机齿轮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 1 0 0 Cr Mo7钢制 77752轧机轴承的贝氏体淬火处理工艺及其性能 ;用 1 0 0 Cr Mo7钢制轧机轴承进行贝氏体淬火代替 G2 0 Cr2 Ni4A钢制轧机轴承渗碳淬火 ,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冷却速度的一次和两次淬火以及不同的二次淬火温度,研究了淬火工艺对超高强度调质特厚板心部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较低的淬火冷速(0.05 ℃/s)下,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强度和韧性较低;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粒状贝氏体逐渐减少,马氏体增加,强度和韧性提高。两次淬火能明显细化原始奥氏体晶粒,提高钢板强韧性匹配。当二次淬火温度位于两相区时,大量回火未分解的MA组元是造成韧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当二次淬火温度位于完全奥氏体区时,随淬火温度升高,韧性逐渐提高,在930 ℃时获得最佳的强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方法分析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对GCr15钢轴承套圈畸变和断裂韧性的影响。采用Deform-3D软件对轴承套圈贝氏体淬火工艺进行数值模拟。以圆柱滚子轴承NJ308为研究对象,仿真热处理后最大直径畸变量为0.08 mm,与试验结果对比,仿真误差14%。采用热处理工艺试验,测量贝氏体淬火后轴承直径畸变量为0.07 mm。对比测量分析常规马氏体淬火和贝氏体淬火后的畸变大小,贝氏体热处理后直径畸变极差小,更为均匀,有利于后续的磨削加工。通过断裂试验对比分析,常规的马氏体淬回火工艺断裂强度为113.3 kN,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后的断裂强度为152.7 kN,断裂强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对H13钢进行不同工艺的等温淬火和回火处理,探讨了等温淬火工艺对H13钢组织、硬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显微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被逐渐增多的下贝氏体分割、细化;试样的硬度随着下贝氏体的增多而降低;抗拉强度与伸长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下贝氏体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在340℃等温75 min再进行560℃×2 h和540℃×2 h两次回火后均达到最大值,并相对于普通淬火分别提高了23.5%和36.2%,说明马氏体/下贝氏体(M/BL)复相组织中下贝氏体对H13钢拉伸性能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体积分数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 5 0钢制造的某一型号的皮鞋勾心经贝氏体等温淬火与常规淬火 +回火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经等温淬火后可获得B下 +M少量 双相组织 ,1 80°弯曲试验全部合格 ,该工艺可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黎振华 《铸造》2000,49(7):409-412
测定了控制冷却Si-Mn贝氏体/马氏体耐磨铸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并以此为依据,对这种钢的等温淬火工艺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i、Mn复合合金化,可使钢的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分离,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该钢理想的等温处理工艺为800℃奥氏体化+280℃等温3h。经此工艺处理后获得的下贝氏体/马氏体组织铸钢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余热淬火贝氏体/马氏体复合铸铁磨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民  马振生 《铸造》2000,49(7):402-405
研究了一种复合铸铁磨球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化学成分和淬火工艺对这种复合铸铁磨球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微量的硼和适量的铜可以明显地提高磨球的淬透性,经过余热淬火得到了贝氏体或马氏体基体组织,从而提高磨球的硬度和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9.
等温淬火工艺对奥-贝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继彭  严有为  张海鸥  姚三九  赵伯璠 《铸造》2002,51(11):680-683
研究等温淬火工艺因素(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温度、等温淬火时间等)对奥氏体 贝氏体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选定成分的高碳(0 75%)高硅(2 4%)铸钢,在280~360℃范围内经等温淬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且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形貌由针状下贝氏体逐渐向羽毛状上贝氏体转变。试验结果还表明,等温淬火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复杂,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为900℃×120min、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为320℃、120min时,可以获得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亚温淬火和常规等温淬火对球墨铸铁汽缸套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温淬火后,球墨铸铁的组织为下贝氏体+富铜的残余奥氏体+块状铁素体+少量含铌碳化物,硬度不小于300 HB;常规等温淬火后,球墨铸铁的组织为下贝氏体+富铜的残余奥氏体+少量含铌碳化物,硬度不小于350 HB。与常规等温淬火汽缸套相比,亚温淬火汽缸套的抗拉强度、硬度有所降低,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基本不变,断后伸长率有所增加。在润滑状态及负载恒定的情况下,两种淬火工艺的汽缸套的摩擦系数均随转速提高而降低,但与常规等温淬火相比,亚温淬火汽缸套的摩擦系数更小。亚温淬火汽缸套的加工性能显著改善,同等条件下加工数量为常规等温淬火汽缸套的5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