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宏观层面综合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建筑业的碳足迹,系统地提出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已成为一项关键工作.本文以我国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行业能源消耗、各能源的标煤折算系数及碳排放系数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部门碳排放模型”和“产业部门碳足迹模型”.以2007年为例,从国家层面界定了建筑业“表观低碳、隐含高碳”的性质;从完全消耗角度分析了建筑业碳足迹在产业部门、能源种类及国际国内方面的分布结构;并从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能源的有效利用及建筑产业自身的技术升级三方面提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从宏观层面制定低碳建筑策略提供定量决策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胡晶捷 《建材世界》2022,43(2):177-180
使用Design Builder软件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并获取建筑及材料的属性信息,以所选取的某住宅建筑为案例,重点对同一建筑的传统和现代的两种不同材料的外墙体进行分析比较.考虑外墙体的功能和材料的适用性与特殊性,包括墙体材料的工厂生产,运送到工地,在工地的施工建造、场地运输、运行维护和拆除回收过程等,依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理...  相似文献   

3.
水泥企业碳足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水泥工业是CO2排放大户,因此水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以我国典型的水泥企业为对象,参照PAS 2050规范,核算得到我国典型水泥企业生产1吨水泥的碳足迹为0.614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根据排放严重的生命周期阶段,提出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管理现状及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缺乏对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整体关注,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导致了成本较高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建筑业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分析,拓展我国建筑业成本管理的关注面.并通过工程总承包和BOT模式对现有价值链进行优化,把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归集在同一个主体下管理,提高用户对建筑产品的满意度,降低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更精准、实时、深入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的需求愈加迫切。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碳足迹数据库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整理了当前碳足迹数据库建设的问题与不足,从数据库设计、数据收集等角度提出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法,并以真实产品为案例进行生命周期建模与碳足迹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6.
苏州地区住宅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PAS2050规范》提供的使用指南,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方法,从住宅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剖析建筑材料准备、建造、使用、拆除、建材处置和回收利用等六个阶段的环境影响,并选取苏州地区统计数据计算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指导,也能为评价开发单位、业主、建筑师提供了建筑绿色度评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住宅推广进程逐年加速,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已有研究的计算模型在精细化、高效化方面仍显不足。文章以高层工业化混凝土住宅为研究对象,围绕工艺流程、构件生产和BIM平台3个要素,依照材料生产、集成制造、运输装配、运行维护和拆解回收等5个阶段,构建碳足迹计算模型;选择已建成的10个典型案例,以工程清单复核统计方式对上述模型进行实证校验,修正优化后得到最终计算模型,可为相关工业化建筑碳足迹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齐智 《建筑节能》2012,(12):12-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碳足迹作为衡量人类活动过程中能源和材料消耗而造成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指标,逐渐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进行碳足迹分析,得到其CO2排放量数据,为今后对空调冷热源系统各阶段展开碳排量分析与研究、探寻减排途径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钢结构工业厂房设计、建材采购和运输、建造施工、投产使用、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碳足迹特征分析,构建钢结构工业厂房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结果表明,钢结构工业厂房在使用阶段和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9%,因此,这两个阶段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阶段。通过探索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工业厂房碳排放量,对比分析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工业厂房节能减排关键因素和阶段。期望通过建立钢结构工业厂房碳足迹核算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并为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行业视角下的平均碳排放量为依据,将我国30个省市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建筑业碳排放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结合区域碳排放特点,从建筑材料和经济发展目标方面对建筑业节能减排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标准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 《建筑学报》2004,(5):80-81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标准规范对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工作的益处,讨论了建筑业信息化标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发展的短、中、长期标准化发展的构想,该构想对于指导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筑》2011,(18):15-17
8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行业发展、法规建设、市场监管等层面提出一系列目标和任务,本刊择要编发。  相似文献   

13.
以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建筑生命周期评估联系的切入点,梳理中国台湾建筑碳足迹评估BCF法的系统、架构和内容,与日本AIJLCALCW和中国大陆的《建筑碳足迹计量标准》进行横向对比,从评估机制、平台载体、支撑体系、计算方法等方面分析BCF法在低碳建筑设计与效益评估中的应用优势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上通常用以生命周期评价(LCA)为基础的碳足迹来衡量温室气体(GHG)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建材行业及其相关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本文依据国际通用GHG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建材行业LCA研究现状,编制了企业GHG排放和核查清单,以浮法玻璃和铝塑板为例,计算了产品的GHG排放量(碳足迹),建议企业开展碳足迹的标识方法和运作模式,探讨了建材行业开展碳足迹认证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型公共建筑碳足迹框架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采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思路构建此类建筑破足迹框架体系.此体系的科学计童结果将有利于人们发现当前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主要集中领域,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建筑特定区域内的能耗量和碳排量,并对其实施长期的监管与调整.该框架模型理论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适用于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兵  王正  朱超 《山西建筑》2011,37(32):185-186
阐述了碳足迹的定义,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碳足迹的内涵,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的碳足迹及碳足迹强度,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明晰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及其关键来源,构建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在探究装配式建筑减排潜力的基础上,从生命周期阶段、建设与使用活动两个层面分析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分布特征,探讨使用寿命对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取暖、制冷、照明等活动组成的运营维护阶段是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主要来源;随着使用寿命的增加,装配式建筑年碳足迹先降低后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及低碳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陈跃庆 《建筑》1998,(11):38-39
文章较深入地分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建筑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供大家探讨。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低,机械装备少、老化陈旧、性能差,生产效率低、经营管理落后,建筑队伍整体素质差,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数量来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筑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上,体现在知识含量上。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对中国建筑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知识积累的迅速增长,获取可能性的提高以及广泛的传播,为我们采用先进的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从2002年~2006年"十六大"以来,河南建筑业发展成效,包括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地位、技术创新、市场占有率等五个方面,并提出了制约发展的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对建筑业提出新的挑战。由此,本文分析了国际建筑市场的创新趋势,包括绿色建筑,更广范围与更高层次的知识共享、协作与集成化管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仿生、射频识别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筑业应对国际创新趋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