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也谈重点大学办高职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近两年以来,全国已有6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重点大学。我们认为,从总体来看,此举利大于弊,对我国高职改革与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本科大学,尤其重点大学办高职,属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生事物,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最近有同志以“重点大学办高职的利弊分析”为题撰文明确反对重点大学办高职,认为此举“没有经过任何可行性论证与研究”,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它“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会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研究型大学办高职的反思——厦门大学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这五年的实践,研究型大学办高职的弊端已显现出来,一些研究型大学已作出从高职教育退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无疑是对前几年研究型大学办高职的否定。研究型大学的如此起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厦门大学为例,对研究型大学办高职进行剖析,并得出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试办师范学院,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认清这一决定提出的背景对今后我国如何办师范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1.单科性师范院校主要是50年代模仿前苏联专业调整的产物,新一轮以综合化为主的院系调整必然波及到师范院校解放前,我国师资培养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综合性大学文理科毕业生主要出路就是到中学当教员。1898年,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仅存硕果被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始设师范馆。1902年,师范教育从中分离出来而独立设置。这说明我国独立设置师范院校的历史较为悠久,但规模…  相似文献   

4.
我国重点大学政策具有强烈精英意识与高度集权的治理色彩,长期以来影响与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1954年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标志着我国重点大学政策的产生.该政策产生的逻辑基础在于,全面学习苏联为重点大学政策提供了产生的政治基础,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该政策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重点论"的建设思想为该政策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由于20世纪50年代重点大学政策处于起始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与不科学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厦门大学兴办高等职业学院作为案例,分析了学术型大学兴办高等职业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应该用衡量学术型教育的质量标准去衡量职业型教育。学术型大学应着力发展精英教育,职业性教育应由职业型大学去办。  相似文献   

6.
重点大学不可轻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大学应当从事什么性质的科学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不仅理论界存在分歧,而且在许多大学的办学中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对低温连续铸造的利弊做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提高铸造温度对改善铸锭质量的重要性,并对由此而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控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9.
警惕我国重点大学学科建设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我国一批重点大学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 ,对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不论是在实践上 ,还是在认识上都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有 :认为学科门类齐全就是学科布局合理 ;认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 ;认为科学研究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 ;认为有钱就能搞好学科建设。对此 ,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并及时在理论上予以廓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历社会存在的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简要介绍日本学历社会兴起的历史和特征入手,提出了学历社会的两个判断标准。从这两个判断标准来看,我国实际上已具有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文章随后对我国学历社会兴起的原因和利弊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在中国向制造强国/检测强国转变、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下,实验室紧密围绕国防工业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和高端装备,开展检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在中国向制造强国/检测强国转变、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下,实验室紧密围绕国防工业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和高端装备,开展检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以无损  相似文献   

13.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无损检测技术为总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  相似文献   

15.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无损检测技术为总的研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的优势与特色,在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智能化研究方向上,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问题,为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实验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自主开发涡流检测仪器和弱磁检测仪器、超声  相似文献   

16.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 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无损检测技术为总的研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的优势与特色,在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智能化研究方向上,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问  相似文献   

17.
《失效分析与预防》2021,(1):I0002-I0002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  相似文献   

18.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 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无损检测技术为总的研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的优势与特色,在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智能化研究方向上,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国民  相似文献   

19.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 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无损检测技术为总的研究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的优势与特色,在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智能化研究方向上,坚持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国民  相似文献   

20.
正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设置专业,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无损检测方向),于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10月通过建设验收,2018年12月通过教育部评估。在中国向制造强国/检测强国转变、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下,实验室紧密围绕国防工业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和高端装备,开展检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以无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