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4,(1):20-20
埃森曼先生是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这样讲,我不加东方、西方、中国、美国一类的限定词。他的影响力遍及各地,学建筑的人都知道有个建筑师叫埃森曼。自从1960年代以来,埃森曼一直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最前沿。40年的从业生涯.应该使他做名正言顺的老一辈。但是,研究考察他的创作,却难以想像他是年届古稀的老人。他作品的形式语言,作品焕发的活力,都让他显得十分年轻.没有暮年之气。  相似文献   

2.
纽约埃森曼建筑师事务所创办和主持人彼得·埃森曼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其设计作品有大规模住宅和城市设计项目,也有独特的教学设施和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小住宅。美国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暨美术图书馆和东京Koizumi Sangyo公司总部大楼,均获美国建协奖项。柏林墙附近的查理边防站公共住宅,也曾获奖并成为柏林建城750周年纪念邮票的主题形象。1993年,造价6 500万美元的大哥伦布地区会展中心落成,造价3 500万美元的辛辛那提大学阿伦诺夫设计和艺术中心于1996年竣工。目前,埃森曼建筑师事务所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68…  相似文献   

3.
彼得·埃森曼,作为一个辩论家、理论家及实践者,是其所处年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逾30年的工作中,他总是寻求各种途径以抗争人们对其建筑活动所提出的理论批判,并超越一般人所想。他的著作及设计,源于独立而严谨的思考,在服从于反复无常的市场,尤其是在它遭受到现代主义崩溃所造成的深远的、惩罚性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一种完全的理性实践的理想。面对危机,埃森曼一直崇尚形式自由,同时努力扩展和超越理性主义建筑之标准。至少有两个特点是埃森曼特有的:首先,他在每个设计中的工作方法被假定为对“情景”的反应,此决议性分析曾在其反对者们的记事册上记载;其次,埃森曼坚信,建筑是以自由的几何变形系统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邹丰 《建筑师》2009,(6):71-76
彼德·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与建筑师,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就埃森曼1988年到1990年“踪迹时期”的形式操作展开研究.以阿伦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为例.剖析其“踪迹操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联系和比较彼得·埃森曼的建筑作品住宅2号及他受"转换生成语法"的启发所提出的"建筑语法学"理论,通过"阅读"住宅2号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分析埃森曼在此作品中所应用的建筑理论及此作品对其理论的验证。通过分析可看出他的作品严格地实践了相应的建筑理论。此分析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谨的建筑研究和建筑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C·詹克斯对P·埃森曼的这一次特别采访,是通过从伦敦的《建筑设计》(A.D.)杂志办公室接到纽约的电话来进行的。埃森曼谈论了一些有关他的建筑设计问题的思想背景,内容包括:他的建筑,他早期的结构形式主义(structural formalism)住宅,他最近与J·德里达的合作,他对直到现在才真正着手处理“之间”(between)问题的认识,以及他对即将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展览会的看法等。本文节译自英国《A.D.》杂志,1988,年3、4合刊。  相似文献   

7.
评6号住宅     
6号住宅是1972—1976年间在康涅狄格州康沃尔由建筑师埃森曼没计和建造的。它是纽约建筑历史学家S·福兰克和摄影师R·福兰克度周末用的。当他们决定建设时,他们找了几年前认识的埃森曼。埃森曼在建筑界中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当时他是建筑师,还是编辑、作家和评论家。他于1967  相似文献   

8.
范海君 《南方建筑》2006,(10):120-122
《图解日志》一书,可以看作是埃森曼近四十年的设计与理论的一次回顾和总结,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独特的设计方法和建筑思想,对我们建筑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以启发我们当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吴俏瑶 《安徽建筑》2011,18(6):34-36,33
从时代背景入手,研究了解构主义和符号学对美国当代建筑大师彼特·埃森曼建筑思想形成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了埃森曼建筑创作的手法和思路,探讨了埃森曼对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彼得·埃森曼以其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特拉尼建筑的分析、卡纸板建筑概念的应用以及概念建筑理论的制定是埃森曼在结构主义时期,三个不可分的相关联的研究项目。本文试图分析这一时期埃森曼的建筑思想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保罗.波多盖希和他的自然形态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宁 《世界建筑》2000,(12):26-27
自然是保罗.波多盖希建筑设计中的一最为重要的要素。他的作品被称为自然的建筑,他的那种自然的建筑并非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象赖特的流水别墅那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也不是密斯的范思沃斯住宅那样通体透明,把周围的景色尽揽怀中的建筑,更不是那些隐身于覆土之下返 归真的建筑,他的建筑是一种在仿生学意义上的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建筑,在这里有着高迪的才智,有着波洛米尼的批判精神、更有着造物的神奇,在这些作品中可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非商业性的建筑师,斯带文·霍尔的设计实践往往是对他理论思考的一种验证或是一种先锋性的实验。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霍尔在建筑设计思想与哲学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以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拉罗之夜     
这篇文章是海杜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讲演《奥斯陆秋天的夜晚》中的后一部分。海杜克对讲演稿做了一点修改。这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到生命结束,所写下的不多的文字之一。海杜克在文中阐述了他的后期建筑观的核心概念——天使、女性。它为我们理解他的"假面舞会"和宗教画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阴影的礼拜——评维尔·阿雷兹的建筑思想及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尔·阿雷兹的早期作品深深植根于1970年代世界建筑的思想背景,尤其是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和威尼斯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并深受艾恩德霍芬1970年代后期建筑事件的影响。尽管如此,却是荷兰本土的本尼迪克教会建筑师汉斯·道姆·凡·德·兰的作品和思想提供了评价阿雷兹的设计思想的参照。阿雷兹的作品和方法所表露出的实用主义和玩世不恭与凡·德·兰的追求纯净和理想主义恰成对照,它们共同构成了荷兰民族性的两极。  相似文献   

15.
王兴田 《新建筑》2010,(1):105-108
首先讲述对古谷先生的印象,为剖析其作品的思想、生活根源作铺垫,然后回顾跟随古谷先生参观其两个建筑作品的亲身经历。建筑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可变性的空间特点,以及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所传达的谦虚与包容的思想特质,无不展现出古谷先生深厚的创作功底和耐人寻味的建筑底蕴。  相似文献   

16.
杨滨章 《中国园林》2007,23(2):13-18
J.A.安德森是当代丹麦风景园林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来,他不仅活跃在丹麦风景园林艺术的设计领域,而且也活跃在国际风景园林设计与交流的舞台。安德森的园林艺术观及作品,既承袭了丹麦和北欧风景园林艺术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和表达了景致的简约形式,洋溢和散发着深沉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遵从和崇尚。透过他的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丹麦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发展的成就,也有助于完善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从凯尔斯到沈国尧--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秉德 《新建筑》2000,(1):61-64
从建筑史学研究视角探讨1928 ̄1990年武汉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用比较研究方法评价凯尔斯与沈国尧在武汉大学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8.
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长歆 《华中建筑》2005,23(Z1):121-124
杨锡宗是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在他的一生中,设计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建筑作品.本文根据杨锡宗设计作品的时间序列,以及设计风格的转型与发展,将其设计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此外,对三个阶段的设计作品进行形式的分析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杨锡宗设计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Among the material collected in the Gordon Bunshaft Papers in the Avery Architectural and Fine Arts Library Archiv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re seventeen audiocassette tapes documenting a series of interviews between Arthur Drexler (1925-1987), curator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Gordon Bunshaft (1909-1990) of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SOM). In these tapes, Bunshaft and Drexler proceed systematically through Bunshaft's work for SOM, with Drexler consistently probing for evidence of authorial intentionality, resisted by Bunshaft. This report considers the manner in which these tapes construct a complex "orality," in which Bunshaft's testimony refuses the intertextual mediation implied by Drexler's questions, which themselves rely on the authority of an oral testimony to guarante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answers. In turn, Bunshaft's refusals to engage with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in the name of a pseudotransparent pragmatics demonstrate the extent of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thos of his clients, corporate executives whose "visionary" status in the postwar period was a function of their own-discursive-privileging of pragmatic action over reflective discourse.  相似文献   

20.
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1902-1988)的建筑作品巧妙地应用了色彩、水和光线等设计元素,创造性地将墨西哥的传统、殖民地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蕴含了古希腊艺术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独特美学精神,对后世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典型作品——1947年建造的自宅,在2004年7月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巴拉干建筑作品风格的深入剖析,探求其景观建筑背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