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民族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色尔古藏寨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深入分析色尔古藏寨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制、营造技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同时总结了保护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色尔古藏寨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对色尔古藏寨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台州传统民居形态入手,通过论述台州传统民居布局、营造理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转型时期台州传统民居保护策略,旨在为台州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可行性思路。使之有利于保护台州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景观,丰富台州传统民居保护的理论和经验,进而对保护台州传统民居文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把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为研究的课题,将民居聚落提到文化的层面来认识,追溯民居聚落更为深层次上的意义。民居聚落是人类的庇护所和基本需要,它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社会组织结构、哲思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各种文化基因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原始崇拜、宗祖崇拜和宗教崇拜三种文化类型为基础,对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示了不同文化形态下东南亚民居聚落的空间图式和聚落建成环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总结了其理想化、秩序化、领域化和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一座典型藏族村落为例,讨论了"地方神"文化对于藏族聚落的显性和隐性作用:除了影响到聚落的规模,塑造了聚落"双核"的空间形态外,还具有凝聚群体、心理慰藉和建构身份等潜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方 《城市建筑》2014,(11):69-69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民居聚落。对该地区民居聚落空间及民居单体形式的研究,将为我们翻开久远的乡土记忆,也将铺开一条乡土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地域建筑特色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目前中国建筑学的前沿问题。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笔者在辽西发现了一处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农耕蒙古族营屯聚落。研究的田野调查发现,改写了"中国北方民居大同小异"的成见。文章基于建筑学科本格研究立场,通过对辽西喀左蒙古族聚落及其民居的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和访谈,以认知人类学为视角切入,深层解读农耕蒙古族聚落建筑的生成动因,阐释对其进行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翟辉 《世界建筑》2022,(12):92-95
基于对“传统”的辨析,结合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和丽江束河古镇的观察和实践,提出历史聚落传统的传承与启发应更多关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统”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关注“作为动名词的传统”和“作为发展的保护”,在时空矛盾“之间”得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传统。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街区民居生态化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保护是颇受关注的城市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这一问题提供相关生态化的保护策略。文中首先对典型的三种民居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民居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然后阐述生态化保护的概念,并说明这种保护方式的原则,最后提出了生态化保护的策略——功能再利用策略、技术普及策略、因国制宜策略以及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并就每种策略列举相应实例,为历史街区民居的生态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历史文化聚落是一种区域集合型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区域历史文化聚落遗产这一文化现象,解析在内生与外介不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类型,分析流域、古道、地理、海防、边关及节事六种存有形式及其空间特征。基于历史城乡景观理论的视角,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理论框架和保护范式。以宁波石浦区域历史文化聚落为例,提出其保护方法。最终,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城镇加速向郊区和农村扩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聚落向何处走,有没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能够让乡村聚落走上良性的发展的道路.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性的分析。提出解决上述问题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俐  张恒 《华中建筑》2005,23(4):137-139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红砖墙装饰艺术,工艺精湛,寓意丰富,装饰手法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的特征,与绘画,图案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姜感与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5.
普昊  宋远  胡昂 《华中建筑》2022,40(5):162-166
选取截至目前入选国家历史文化村镇的14个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入手,通过14个藏族聚落的空间要素占比与波动分析,以及聚落精神文化中心的平面与剖面图式的分析,探究藏族聚落的空间文化意涵.并结合所得结论为藏族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颗印”民居又称“一口印”,是我国典型的民间建筑风格,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陕西等地区,与广西杆栏式、客家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并称为中国五大古建民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近些年“一颗印”大部分建筑面临残破不堪、失修等亟待解决问题。“一颗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需要系统性、整体性、有效性的进行开展。  相似文献   

17.
白马藏族是聚居于甘川交界处深山峡谷的千年古老部族,其传统民居独具特色。文章在对白马民居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之上,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处理入手,横纵向地剖析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地域属性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8.
藏族聚居区地域广袤和发展滞后,域内人文和自然的特异性使藏族民居鲜明而独特,共性与个性兼具。相融于青藏高原的淳朴民居,千百年来适应和抵御着恶劣和非常的气候。其中富含就地取材、环保生态、地域适应、建造经济的建造技艺和理念,是一笔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今,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和推进,在"城镇化"、"生态移民"、"牧民定居行动"等一系列加快西部发展进程的同时,可能会因未得到及时的认知、研究与保护而逐渐消融。因此,为确保能以生态、节能、环保、经济的方式建设好西部广大藏区,保护和传承有关藏族民居建造技艺的传统文化,就需深入其中对不同地域环境条件下的各类民居的建造技艺予以调研发掘,辨析和梳理,用以研究藏族民居传统技术的现代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材料在藏族民居的合理融合和应用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克服传统聚落既有保护方法所导致的传统风貌景观资源碎片化、布景化、空洞化的倾向,实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福建塔下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景观方法,探讨传统聚落整体价值的认知途径,发掘传统聚落“文化—活动—景观”的作用脉络以及整体风貌生成的文化机制,构建历史景观概念下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旨在保存传统聚落风貌的特质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陈纲  牟健 《城市建筑》2014,(5):121-123
历经千年被传承保护下来的胶东海草房民居是胶东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本文选择山东胶东沿海一带现存的海草房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谈及海草房民居特点及保护意义,在分析其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建筑形式的继承、建筑功能的拓展、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建造材料的再生四个方面提出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