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速递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组织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4,(2):7-8
<正>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出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组织编制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各地认真执行。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可达性现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选取郑州市五一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三个公共绿地入口点作为可达性研究目标,从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居民到达公园时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等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到达老城区绿地的便捷度。采用Arc 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结合,研究绿地服务面积和步行、骑行两种交通方式下老城区范围内居民社区与绿地入口的空间位置、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居民30分钟步行到达绿地入口点的空间覆盖面积占老城区的61%,95%的居民社区骑行20分钟可到达绿地。  相似文献   

4.
政策速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组织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导则》要求,抓紧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2015年前,设市城市要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参照《导则》的总体要求,研究出台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各项鼓励政策与指导细则,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以及城市“绿道”、“河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0引言
  步行出行是所有出行方式中最节约资源的一种出行方式,它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短途交通方式,而且也是所有交通方式出行开始和结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就短途路程而言,步行亦是最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交通模式[1,2]。过街交通系统是步行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步行交通品质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过街交通系统的品质影响着行人的绕行距离、延误时间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和其他方式竞争时空资源,过街交通对主线交通流量(尤其是机动车交通流)的运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何优化设计过街交通系统,是整个交通系统改善优化和品质提升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步行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始终是城市最基础的出行方式。步行出行距离分布规律是交通OD分布推算的重要基础,是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步行出行距离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分布特征、步行出行距离阈值、步行出行距离概率分布模型、步行出行距离分布影响因素4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国内外步行出行距离分布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典型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8.
步行是住区中最基本最节能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引入POD模式在住区中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居民出行中的步行化程度,以及鼓励住区居民的步行生活;其次,以鲁能星城住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一方面基于提高步行化程度的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化程度与住区形态中密度、混合使用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引导居民步行生活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偏好特征与住区形态中环境设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面向POD模式的低碳城市住区形态。  相似文献   

9.
非机动交通是指步行/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非机动交通系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北京老城区非机动交通综合反映了交通矛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非机动交通空间景观在设计及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人本位的非机动交通空间景观优化原则,致力于调和城市机动车交通和步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矛盾,强调非机动交通空间生态环境营造,合理配置街道景观资源,从而创造一种安全、舒适、便利并富有情趣的宜人的街道环境,这将有助于老城区街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用地性质和交通特征进行的分析,提出各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已成为影响居民出行的主要原因;并以各交通系统容量为基础,探寻出一种对城市中心区交通出行方式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关联机制对合理有效配置街道设施资源、促进健康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市七桂塘街区为例,通过Python爬取街景图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空间句法结合ArcGIS量化街道空间品质构成要素;通过行为观察获取出行数据,进而构建空间品质和行为特征关联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总结各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程度和方式。研究表明:出行行为与街道空间要素存在特定的数理影响关系,其中功能业态、步行宽度和界面开放度对出行行为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城区街道优化策略,以期为合肥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0)
健全的步行交通体系是保证城市交通质量,缓解交通空间稠密的前提,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对老年人出行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并对现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资料中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出行活动区域的划分等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步行空间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者在文中主要探讨了在设计老年人步行交通系统时的相关原则以及详细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总结性策略措施,旨在能进行满足一定程度上的交通系统的优化的改造,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对兰州市四个区域520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  相似文献   

14.
陈瑞 《市政技术》2020,(6):41-4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由"以车为本"逐渐调整为"以人为本",居民日常生活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体验。通过对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和目的进行梳理,分析居民出行的载体街道的特性,归纳慢行交通出行的特征,总结慢行交通的设计要点,并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为例,介绍了在小街区、密路网条件下的街道慢行交通的设计技术要点和设计内容,为今后的慢行交通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步行活动是衔接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步行空间则是步行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青岛市滨海区域的青岛站、五四广场站和太平角公园站3个不同等级的地铁站域的步行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全局整合度、选择度及可理解度3个指标量化分析滨海地铁站域步行空间形态特征,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量化分析尝试提出步行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地铁及城市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铭  吴涛  伍超 《华中建筑》2014,(9):78-82
山地居住区地形复杂,居民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行的舒适性,步行的体能消耗是影响舒适性的生理指标。该文将居民的生理因素与山地居住区步行空间的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理论,建立山地步行体能消耗的相关模型,总结了山地步行中坡度、速度、距离以及高差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结合运动生理学的山地居住区步行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并以恩施市连珠畔岛小区的步行轴线上的空间形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一直是北京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步行交通占市区出行总量的约1/3,自行车交通占除步行交通外其他交通方式的约1/3,合计约占出行总量的一半。近来来自行车交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维系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年)》,近期北京交通发展策略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上,而实现步行与公共交通方式快速、便捷的换乘是促使居民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合理优化居民出行结构的手段之一。北京中心城区特别是旧城区,文保区占44%,因此交通问题的解决应主要依赖于步行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生活观念的改变,步行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山地城市因高低起伏的地形,步行更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在为步行人群提供多样的景观和丰富的步行体验的同时,对步行系统的构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如山体隔绝、地形起伏等)。基于此,文章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分析其特殊的地形条件,确立了无缝对接城市公共交通、串联各类城市"吸引元"、增强步行系统设计指引的策略,以期构建"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步行交通系统,引导人们建立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的营造——以杭州市武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行交通为目前的交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它是把与生俱来的步行交通和大众化的自行车交通等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不同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中日益恶化的交通问题,慢行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也是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以杭州武林地区为例,着重探讨人车矛盾最为突出的商业区慢行系统的特征,以及营造城市商业区慢行系统关注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