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空间规划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结合大数据对“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为进一步优化西安空间结构,综合评估各街道发展潜力,强化“西安经验”,该文以西安市一年微博签到数据为例,在相关学者对城市意象因子分类的基础上,将意象因子分为城市环境、文化活动与自然山水三大类。进行词频统计及空间聚类分析,挖掘城市各街道特色意象因子。同时从文化、生态、经济三方面选取8个空间意象影响因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意象驱动因子作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各街道发展现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禹舜尧  陈崇贤 《园林》2024,(1):101-10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意象是旅游者基于个人的感知系统对城市的主观认知,手绘认知地图是把这种主观感知付诸具体形象的传达手段。文章通过收集整理来自于现场游客的问卷调查及认知地图等资料,以期了解游客心目中现有的绍兴城市意象;并且对旅游意象的要素、维度及整体清晰度进行测评研究,为绍兴全域旅游概念查漏补缺,为绍兴建设更靓丽更有辨识度的风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环境有益于人群健康,是居民促进体力活动、缓解精神压力、增添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人群的感知与行为视角,以重庆市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公园环境要素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了环境影响人群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环境主要通过影响人群的心理感知来促进不同的行为;静态、动态和通过行为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公园环境中的植物要素起到了促进人群健康的主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适当展开具体结论内容。本文提出注重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的运用,营造积极的空间氛围等城市公园环境优化设计建议,旨在为健康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及提升城市人群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旅游意象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旅游形象营销传播相关资料和马蜂窝网站景点的游客评论数据,提出基于营销视角的城市旅游意象感知评价方法,从营销意象、时间意象、空间意象、情感意象和认知意象5个方面进行旅游意象分析研究。综合主体营销视角和客体感知视角的意象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重庆的旅游宣传营销所传达的旅游形象,基本都为客体所感知,客体对城市旅游的评价反映出主体营销意象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山水、美丽、非去不可”等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全域旅游的宣传塑造出网红城市IP,通过旅游热门地的时空变化,一种全城皆可游的意象传达到客体。同时,通过时间、空间、情感、认知的多维度客体旅游意象反馈为旅游形象打造和旅游业发展找到方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无法满足人群交往的基本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在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群不同交往需求特征,进而探讨公共空间中人群的交往行为及场所,并确定了基于不同需求行为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聚集低收入人群的工人社区的改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如何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片面重视物质空间改造的局限,体现改造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重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认知地图的方式,研究工人社区微观空间意象,有利于深入研究居民的诉求和认知,针对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造策略。以徐州市贾汪区传统矿业工人社区为对象,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象草图收集,通过对居民微观社区意象的研究,对改造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9)
城市夜景意象作为一个完整城市意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建立与空间特色展示方面的作用正日渐受到规划界的重视。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数据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城市意象不再依赖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物理约束,在广域范围内被受众所感知。研究以珠海为案例,重点探讨两个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图片)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昼夜城市意象的时空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研究借助夜间遥感光强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景观数据,对珠海的城市夜景空间意象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人们对珠海夜间环境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夜景意象的城乡差异较大,市域与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具有更为强烈的大尺度认知、地域城市特色倾向;人工标志性构筑物元素与山、海要素是夜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风貌感知是对历史地区综合人文特征的整体场域认知,研究人群背景差异对风貌特色感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为风貌感知研究提供科学性支撑。文章应用可阐释心理认知及空间行为的VR眼动跟踪技术,分析不同背景人群对历史风貌的视觉关注行为,探索多元公众参与下的历史地区风貌特征感知和保护的科学方法。以漳州古城为例,进行历史地区风貌人群视觉感知实验,发现不同专业及文化背景人群对于城市风貌视觉感知存在差异并呈现一定的规律,后基于此进行风貌要素分类,为风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浪微博的签到数据和大众点评网站的相关评论文本为数据来源,利用GIS核密度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和高频次分析等方法对桂林主城区代表景点的游客感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析,游客的签到地图呈现“一核多点”式的分布特征,以象鼻山景区为核心,水系环境为骨架深度串联的点线面式的游赏体系;(2)从景点的热度评分分析,说明在位置区域和交通便利相似的条件下,景点热度评分与景区特色、设施建设、与周围基础设施建设的关联程度等密切相关;(3)从活动类型分析,不同景点的受众人群和景观类型不同,从而景点的活动偏好也有所不同;(4)从景点的情绪来源统计分析,正面评价主要为景区的风景、地理位置、游玩项目等,负面评价主要为景区性价比低、景区管理落后、游玩项目乏味等。最后,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增加桂林景区可游赏性和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卢振瑜  付佳 《福建建筑》2022,(10):13-19
基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可读性”中“意蕴”的解读,对城市意象要素提出意蕴型分类方法,并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城市空间感知差异,将大学生的感知特征依照其影响因素,分为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两个维度,并分别对两种维度大学生的空间感知特征和感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城市空间客观感知特征主要表现出宏观感知构成、感知范围的差异;而主观感知特征表现出微观感知构成、感知强度、感知序列、感知偏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长沙橘子洲公园为例,利用网络文本、微博签到、微信宜出行、地铁刷卡等居民行为数据,对公园绿地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主体印象刻画和满意度评价两个方面,研究了橘子洲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受青睐度,得出了居民积极情绪空间和消极情绪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景点类型的关系。基于人口活动强度识别方法,对橘子洲公园的人群时空分布进行了识别,得出了各天各时段的人群分布热点一般性规律,揭示了橘子洲公园内不同景点的人群使用状况时空分异特征,并量化了人群分布与景观特色的互动关系。从橘子洲的季节性人流量特征和各天分时段人流量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整体使用状况的时空差异和变化,并剖析了产生这些差异和变化的原因。该评估结果为橘子洲公园的设计优化提供了指引,也为其它公园绿地的使用状况评估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利用社交网站上的文本评论大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语义挖掘,探究构成传统村落目的地意象的认知意象维度和情感意象维度,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嵩口古镇月洲村的目的地意象可分为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历史人文等3个要素类型以及7个具体的感知主题,情感评价上游客感知以正面积极为主,对极端天气和商业因素产生一定的消极评价。研究表明在网络文本分析的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总结意象感知要素,便于分析传统村落的整体目的地意象感知情况,为利用网络大数据研究非城市空间的目的地意象感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闫超  李特 《新建筑》2024,(1):22-27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相似文献   

16.
依据意境文化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运用主客观认知结合的原理,通过GPS技术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苏州留园为例,开展景观意象感知热点发掘的实证研究。GPS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不同的感知热点区域,且构成元素与感知行为特征均不同。问卷数据表明,游客感知受4类因素影响:1)经济;2)园林文化传播;3)感知途径;4)旅游引导信息。基于上述结果,明确了遗产旅游中意境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认为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游客分类推广园林文化知识、分类设置游线及旅游项目,达到有效传播园林意境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作为众源地理数据的典型代表,具有数据量大、现势性好、信息丰富等优势。大量文献和研究已证实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对于市民活动分析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为城市空间研究和市民活动分布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源,弥补了社会调查数据样本量小和时间跨度短的不足。以北京市中心城公园绿地为研究范围,利用2013年北京市新浪微博签到数据,进行绿地使用研究,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公园绿地的使用现状,并从绿地使用角度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提供建议。研究结果揭示:公园绿地使用率首都功能核心区高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公园绿地使用受公园类型影响较大,而不同绿地类型的绿地使用影响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北京市中心城绿地使用会发生空间、游憩类型和立地条件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旧城更新中,历史街区的商业化会不同程度地对传统街道的内涵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在城市风貌上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利用视觉追踪对其进行分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突破口。本文利用空间眼动跟踪技术,通过多人群感知实验,以厦门市沙坡尾历史骑楼街为例,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进行眼动跟踪实验,从深度视觉上分析不同人群对街道风貌的内在感知差异,揭示商业化历史街道风貌的人群感知影响的内在机理,为历史街区更新的风貌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于丰富城市风貌的视觉感知理论研究,对城市风貌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都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苗畅  孟琪 《时代建筑》2022,(1):74-79
声景规划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考虑行为对声景的影响。因此,文章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城市开放空间声级、声源感知和感知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参与式行为和非参与式行为下城市开放空间中声景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开放空间中行为的声学特征可以分别用LAeq、LN和Lmax等指标表征;在声感知方面,非参与式行为人群的声景感知差异不大;与非参与式行为人群相比,参与声学行为的人群在声舒适度、愉悦度方面评价较高,而主观响度评价偏低;参与非声学行为人群在声舒适度、愉悦度方面评价较低,主观响度评价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从行为的声学特征出发,通过声景规划对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声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