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直门交通枢纽自建成以来,其空间利用日趋完善,但至今其商业与地铁之间的连接空间仍存在着空间布局不合理、空间浪费等现象。整合度高的连接空间不仅可以提高枢纽站的空间利用率、还能提高综合体的城市功能效益。基于实际调研,文章采用空间句法轴线,视域和人流分析方法,结合深度值、平均深度值形态分析变量,对连接空间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分析空间利用率及人流量分布情况,并应用以上相关结论来指导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深入分析旧金山港湾枢纽项目,从枢纽对交通线路的组织、建筑功能的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塑造三个角度,来探究轨道交通综合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作用,为轨道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提高周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城市中心区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由于汇集了多种类型的交通需求而成为交通问题复杂、空间环境难以改善的城市区域。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和中央商务区作为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特征确定了立体化交通方式整合的类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有序性、和谐性的分析,提出了公共交通整合与步行系统整合是实现公共空间立体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公共空间立体化交通方式的整合,不仅能够实现人与机动车的分流,改善人流密集型公共空间的交通秩序,还可以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各项功能稳定、集约、高效运转,提升城市公众生活的品质,增强城市空间的链接,创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以北京西直门枢纽站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怀乡 《规划师》2004,20(5):66-68
北京西直门枢纽站属综合型客运交通枢纽,随着客流的不断增加,它面临着扩建的考验。规划设计依循规划服务水平要求、服务交通量对其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划分东、中、西、北4大功能区,交通流线布局设置立体交通,实现人车分流,设施规划注重智能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6,(2)
界定了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作用,提出空间整合的设计要素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空间构成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策略及相应的空间形态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各种城市功能增加,其步行流线逐渐复杂,步行中需要增强空间可识别性来加强人流引导,从而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节点是步行中的核心,文中针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的步行节点,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实地调研,从采光设计、导向性设计、文化地域性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对步行节点进行可识别性设计探讨,来提高步行节点空间环境品质,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步行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容积率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当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必须通过城市再开发加以缓解。因此,城市的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娱乐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被布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本文针对地下综合体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北京中关村购物中心设计案例,提出对于地下城市综合体在空间构成整合上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发展,以多功能综合、全方位服务、一体化空间、立体式拓展为基本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在中国大型城市迅速出现。它既综合了城市各种交通形态的综合换乘,又复合了城市商业服务。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已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成为城市副中心。功能及人群的增加,必然带来复杂设计问题的产生,文章针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及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城市交通枢纽的基本特征,结合漳浦县汽车站为例,对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的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19,(6):36-37
轨道交通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外部空间的设计也应当引起关注,文章以深圳益田假日广场为例,探讨在轨道交通综合体建筑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需求。分析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以供今后相关空间设计参考,同时对如何提高外部空间的活跃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使用便利程度和空间环境质量影响着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而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其出行率的高低反映着城市建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国际成功经验表明,站点地区开发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本文以北京东站地块规划设计为例,对站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块建设方式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轨道交通枢纽地块与城市的一体化水平和站城之间在交通衔接、产业相关、空间互补以及场所文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水平息息相关。衔接良好的交通方式、促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空间环境品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建筑景观特征,以及与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交通枢纽的发展,满足人们便捷出行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从而实现站城一体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新疆商业综合体中人气最旺的国际大巴扎与美美购物中心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是公共空间为其整体增效作用明显.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并采集顾客空间分布及行为数据,进行两个层面的研究,即宏观层面在城市立体节点的角度及微观层面在容纳各类城市公共活动的角度,分析各自优缺点,并提出增效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浪潮强势,城市记忆断层问题日益严峻,处理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关系成为每个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以北京老城区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特点,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提升老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策略.北京老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变,每座老城区都具...  相似文献   

14.
15.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文章根据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差异,将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划分为界面型空间、线型空间、节点型空间三类,并以青岛万象城为例,通过对以上三种空间类型的研究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相应的界面型空间——特色空间意境营造、线型空间——可达性系统构建、节点型空间——人性化空间营造三种空间营造策略,试图为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提供建设性意见,促进轨道交通综合体自身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的形象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作为以交通功能为主导、其他功能互相配合促进的建筑,其站前广场是从城市空间过渡到建筑空间的重要节点。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站前广场的现存问题,针对城市环境、使用者需求以及建筑功能、流线和空间,从复合化设计角度进行分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东直门交通枢纽综合体站前广场为例,对其进行改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7.
梅策迎 《华中建筑》2008,26(10):162-165
该文分析了由于封闭式居住小区的快速扩展带来城市空间的断裂和公共空间的缺位等情况和原因,并从市场的角度探讨社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合设计理论和可能性。然后以深圳华侨城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特点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5条公共空间整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北京地铁冗杂的人流量和复杂的换乘动线,给残障人群的出行造成困扰,大型枢纽站点无障碍服务系统中的策略亦存在缺陷。本文选取北京西直门站换乘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残障人群搭乘轨道交通时的室内立体换乘空间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路径跟随、问卷调查以及Anylogic模拟行为分析法,并针对残障人群进行出行满意度调查,剖析残障人群出行时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站点立体换乘空间的室内设计现状与残障人群出行之间的矛盾所在,提出立体换乘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策略,以期为北京城市存量更新中的交通难题提供新的参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下综合体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正在迅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室内装修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聂鹏娟  陈勇  肖铭 《中外建筑》2021,(5):152-156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因配置购物、休闲和娱乐等多元复合的功能,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空间.当前对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多表现在区位选址、空间形态、商业配置、经济分析等方面,缺乏从市民日常生活视角的探究,以及对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公共性的考虑.本文以厦门市岛外新区、岛内新区和岛内老城区的三个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市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