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一门集生态学及美学的综合性学科。运用生态美学对人类住宅区进行景观设计,意在打造新奇、趣味、生态的现代居住环境。以郧阳新天地江尚小区景观设计为例,从入口广场、娱乐休闲区、复合功能活动区、不同区植物、小品艺术等方面运用生态美学对景观设计进行了阐述,为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特色生态的住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与美学为基础,探讨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将审美与生态偏好相衔接,实现了美学的生态转型.在理论上,生态美学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并与西方环境美学观点交流融合,展开了对于审美活动的生态重估;在实践上,小至私人住宅、城市园林,大至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都有着生态美学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渗透,使得美学在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生态美学也引发了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生态转型,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反思自身缺陷以及与时代之间的矛盾,赋予建筑空间生态属性,并触发建筑审美需求对于生态伦理的考量,深度释放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空间的美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了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人居环境视野下的生态修复是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对于人居环境视野下生态修复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还不尽完善。笔者利用Web of ScienceTM、ScienceDirect以及CNKI文献数据库,对近二十余年间(1996~2017)国内外人居环境视野下的生态修复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回顾国内外人居环境视野下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梳理了国内外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系统退化驱动力、人居环境视野下生态修复理论及方法、其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以及相关的政策与制度这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该学科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我国人居环境视野下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是风景园林学的二级学科方向之一,该文对"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二级学科方向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界定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二级学科方向的体系构建进行分析,根据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理论,将其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三个层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二级学科方向,主要运用了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原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它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领域及理论基础,是一门空间规划学科。通过对"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二级学科方向的定位,有助于未来对该学科方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阳  黄明华 《规划师》2013,29(1):11-14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即要求城市的"生态美"。一方面,生态美学介入生态城市构建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生态安全下的生态服务功能设施的构建往往与"生态美"相矛盾。因此,需要从微观层面—古代城市协调经验、宏观层面—从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协调来解决生态安全与生态美学的矛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7.
董国红  陈易 《住宅科技》2009,29(10):29-31
开发崇明岛是上海"世博后"的热点课题,是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生态美学的理论,从建筑造型与环境、建筑造型与功能经济因素、建筑造型的形式美原则、注重夜景照明设计等方面对崇明岛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建筑形式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原则,为崇明岛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对上海其他地区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灯具是生活照明的必需品,灯具设计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入手,在解读汉代长信宫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与现代灯具设计的融合,研究人、灯具、环境之间的关联,分析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在灯具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东 《规划师》1999,15(3):71-74
随着“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出现,以及对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已逐渐背离功能主义至上的规划观。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指出“走向生态与社区融合”的规划思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规划师的选择,并探讨了该理论的源起、理论基础、特征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走向生态与社区的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规划师》1999,15(3)
随着“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出现,以及对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已逐渐背离功能主义至上的规划观。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指出“走向生态与社区融合”的规划思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规划师的选择,并探讨了该理论的源起、理论基础、特征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李和平  薛威 《城市规划》2015,39(5):68-75
回顾了中国本土文化艺术语境——传统美学理论,初步提出传统美学理论中存在着形式、意境及生态三方面的基本美学追求,三者三位一体,作为传统园林、绘画等艺术的审美评价标准,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审美建构。以此为基础,对西南山地传统城镇进行传统美学审视,并对现代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塑造进行问题分析,进而提出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建构策略,具体为塑造美好形式为基础,追求深远意境为目标,遵循生态美学为内涵,并提出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对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规划思想及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求生态美学的合理融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感知,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文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美学思想的原因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美学思想提出几点建议:在高校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思想;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生态美学思想;在高校传媒中融入生态美学思想;拓展生态美学思想的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13.
景观水文概念的提出为风景园林涉水研究与实践提 供了一个交叉、整合和创新的窗口,旨在协同涉水学科、人居 环境设计学科等交叉领域,形成一套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与 应用路径。基于现阶段景观水文相关研究进展,聚焦多尺度响 应下的建成环境涉水景观要素空间属性及其水文响应,明确了 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范畴,包括概念、研究尺度和研究对 象。基于景观水文相关研究理论、方法与数字景观技术,从景 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设计流程、分析方法、评价体系、优化 方法5个方面,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包括多目 标集成的景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全过程定量的景观水文规划 设计循证流程、多平台耦合的景观水文分析方法、多准则综合 的景观水文效益评价体系,以及多目标决策的景观水文优化设 计方法。景观水文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跨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 术支持,也需要融入人居环境学科的设计方法和逻辑思维。基 于以往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旨在 为景观水文相关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梦兰 《福建建材》2014,(10):29-31
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科技园区办公环境建设的现状与特点,以国内外研究与实践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针对办公建筑外环境景观塑造的设计手法,并以海西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新园景观工程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认识,从人居环境的基本理念入手,并结合环境景观的发展空间、景观构成、设计理念,探讨了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际设计方法,树立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6.
马涛 《山西建筑》2014,(2):24-25
从城市规划的生态性着手,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中美学的体现,讨论了生态城市中的生态美及生态安全关系,并指出既要确保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还要确保生态美学的完善,才能达到生态城市的理想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功能:城市环境景观三位一体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熊向宁 《规划师》2000,16(3):48-51
作者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对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规划的探讨,从环境景观内涵出发,通过与城市设计的比较研究,强调城市环境景观的立足点应在于生态原则、文化特征、功能需求三位一体的整合;并结合武汉市环境景观规划的实践,初步建构环境景观规划的模式及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居建设和生态基质是承载和反映地区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生态恶化双重压力的载体.压力的疏解是寻找符合多样的承载空间生态基质秩序的有机疏散的建设模式.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角度和方法,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基质特征,介绍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模式和生境营造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信息化时代给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立足国家与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本文对“人居环境”到“智慧人居环境”的内涵拓展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国内外智慧人居环境实践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基于“系统认知—实践需求—理论构建—研究方向”的思路,搭建了智慧人居环境规划治理的研究框架,对其中的难点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从智慧人居1.0到3.0阶段发展的建议,对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