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还拥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侗族的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逐渐的失去原貌。为此,主要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界定做了解释,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风水观和防御理念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哲学观和居住理念致使民居建筑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精神信仰是村落文化景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源泉。文章通过对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应是整体性的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手段。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在阐述开平碉楼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从制度增权的视角建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村落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拉萨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鉴于加强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为切入点,研究藏族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及特点,强调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文化载体,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出普通藏族民居特有的村落风貌及生动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6.
该文尝试应用韧性思维的视角研究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首先梳理了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指出文化景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韧性系统,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基于韧性系统的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古北口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指出其适应性循环的阶段性特征,并判断出当前文化景观系统的影响因子。最后,基于韧性分析,提出了古北口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丰富的要素,诠释了对活态区域的理解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凸显多元价值。以安徽万涧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通过对村落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综合分析村落自然景观资产,总结万涧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提出保护策略:构建"区域—文化—空间"的价值认知体系;吸纳多元,提高公众参与;立足生态,发展特色产业;活化历史,传承场域精神;实施数字化遗产景观保护。为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活态遗产,也是各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选取了中国宏村和意大利五渔村为例,从传统民居保护、文化景观维护、旅游发展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国之间在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上的异同,旨在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法。此外,以重庆32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实证应用。研究表明:①形成一套“因子解构—数据收集与处理—主成分提取与系统聚类—区系划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区系划分方法;②重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可划分为4个区系。为下一步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传统村落出现青年外流、老屋荒废等现象。如何有效保护具有丰富资源的传统村落及文化基因,并使其能活态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台中市雾峰区光复新村的活化利用为例,通过剖析其从腾空标售发展到成为"文化景观"、"摘星创业基地"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过程,探究文创路径,分析成功原因,为内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晓颖  雷奥林 《室内设计》2023,38(5):110-116
为了解决当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所面 临的发展问题,使其实现新的时代价值,采用景 观基因理论方法、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南京 市高淳区为例,借助数据库技术与ArcGIS平台 构建高淳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数据库。通 过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与媒体数据的组织,将 高淳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位置信息与特 征信息进行入库处理,并以地图可视化的形式 进行展示,实现对其的数字化保护,为高淳传统 村落文化景观的持久留存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该文聚焦金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梳理文化景观要素信息,通过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景观要素特征识别,最终笔者认为金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呈现“四缘”空间特征,即地缘-相地聚居性、民缘-生活导向性、筑缘-宗法本位性、文缘-雅俗共融性,该文成果可为传统村落集群化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对村落中自然要素、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整体保护,需要寻找可持续的方法管理村落文化景观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对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的角色职能、保护内容、操作程序的解读,以贞丰县岩鱼村的社区参与保护实践为例,针对保护框架设计、操作方法,提出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详细分析了大量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结合传统村落的特点,从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利于传统村落发展的策略,对我国民族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鲜活遗产,蕴含深厚的历史信息和多样的文化景观。面对目前6819个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如何避免零碎化保护、格式化发展,是当前紧迫的问题。利用ArcGIS10.2在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引入以区域统筹为统领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理念,针对传统村落集群分布的地区,提出资源要素的整合与融合,进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作集群发展”“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的保护利用路径探索。以渭南市传统村落为例,在区域统筹视角下,探索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法和路径,为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民众社会文化的追求也渐成趋势,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尝试推进文化保护产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一凡 《城市建筑》2014,(26):210-210
近年来,我国民众社会文化的追求也渐成趋势,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尝试推进文化保护产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与资本不断侵入而面临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东东莞为例,从文化景观区划的内涵出发,阐述文化区下的东莞传统村落概况。以历史、区域为框架,探讨在时空变迁下东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智慧与文化景观形态,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为东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蓬勃发展的城镇化和快速现代化,引发和推动了我国乡村重大变革,也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通过分析当下传统村落现状及人们对于空间的多元化需求,针对传统村落复兴的现实要求,研究提出了包括融合模式、多维模式、弹性模式、递进模式和衍生模式等在内的五大复合空间设计模式,以期通过重新激活村落空间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要素,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