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前微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有针对性地将胶东滨海城市街区形态的和谐循环发展与微气候的制约因素结合在一起,总结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微气候环境特征,挖掘和提炼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地形特征、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开放空间等空间形态要素与微气候风环境的关联因子,并加以分类、梳理、分析、归纳。在尊重、顺应、改善、优化微气候的前提下研究城市滨海街区空间形态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外学术界对中尺度风环境及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是由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角度不同,其学术成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国内情况看来,学界对于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已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分析。目前,国内城市风环境研究多集中于建筑尺度和小尺度城市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演进中的北京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并结合传统的统计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空间及功能模式在不同年代的演变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句法之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逻辑的理解与模拟来尝试把握北京城市空间,相应结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相关信息分析,应用空间句法之相关等理论,揭示北京城市空间模式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其城市功能模式演变的本质规律.这里空间句法将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描述与评测城市空间结构与模式的方法,可利用一系列变量客观评定城市空间的特征,并将其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要素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在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生态系统不健康等问题,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物理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从城市物理环境量化模拟入手,结合多尺度城市设计整体性实践,构建物理环境现状模拟-耦合优化-设计提升的方法框架,并通过钱塘江滨水区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城市设计过程中基于城市物理环境模拟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及多尺度优化策略,以期将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思维融入空间规划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寒地城市哈尔滨市的斯大林公园为例,引入ENVI-met三维微气候模型开展植物群落虚实场景的风环境模拟实验,深入研究植物群落内部风环境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选取斯大林公园中10个典型群落场景为样本,通过实地测量结合ENVI-me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校验。在软件参数优化的基础上,采用实地取样与情景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植物群落水平布局和垂直形态两个空间特征模式下风速的三维分布,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群落空间量化指标,对寒地城市带状绿地植物群落风环境适宜性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得出产生不同风速调节功效的植物群落空间模式和对应数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跨学科、多角度、多方法对比研究,前沿理论为基石,现场采集测验数据、计算机模拟加工、实验室验证等一体化流程,以多变量分析为技术手段,针对具体情况灵活筛选其中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与风环境平行研究,最后将研究回归到应用领域,服务于社会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9)
风是影响区域和城市热环境变化及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区域和城市风道是缓解大气污染与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基于科学数据的区域风环境分析,是科学制定改善城市风环境空间策略的前置条件。文章以珠三角为例,通过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系统对区域风环境进行模拟,探索区域通风廊道的识别技术与分析方法,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驱散雾霾为出发点,识别珠三角地区的通风重点空间,并构建区域通风重点地区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改善城市热舒适环境及空气质量为主要目标,对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规划提出优化建议,引导和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对不同尺度下的城市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为城镇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滨海城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物质空间载体,存在着人地矛盾关系、空间填充效率低下、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分形维数模型,在ArcGIS技术平台中对滨海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滨海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与空间占据效果。以期为滨海城市用地发展的规划构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层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存在的问题,探讨通风廊道优化其外部和内部风环境的机制和设计策略。外部风廊可以改善建筑前后的风环境并促进内部引入室外气流;竖向分段的内部风廊可形成若干自然通风单元,提升自然动力驱动的气流的稳定性。结合计算机模拟、案例佐证和风廊分类,总结通风廊道优化高层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的空间形态特征及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变量分析理论,定量分析城市环境及其空间形态。获得资料并筛选整理后,通过运用SPSS进行变量筛选和数据优化,并建构多层次的数据模型,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理论背景,综合分析城市空间环境的特征,探索不同空间形态的内在和外在的驱动机制,用电脑代替人脑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大数据建设,数字化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带形城市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应用实践,运用该理论对营口市滨海经济区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以完善城市空间的发展形态,促进滨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洁  乔杰 《风景园林》2021,28(9):82-89
受山地人地关系特征影响,山地小城市常面临空间增量扩张与山水环境品质保护的双重压力。传统基于容量测算转化的高度指标控制,重在引导经济“增量”空间集聚,缺乏对城市山水生态格局的“底线”管控和“山—城”视觉互动的高度空间引导。围绕“山—城眺望体系”构建,系统分析“山望城”“城望山”两种视觉互馈模式对城市整体高度格局保护和高度空间(秩序)引导的技术要求,并转化为具体的高度指标和形态策略。选取浙南山区永嘉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管控为实例,通过提炼特定山水环境元素的眺望系统,建立从整体高度基准模型,到分级分区的管控机制,再到中微观高度形态修正的管控体系,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针对山地小城市空间特色、高度问题建立的高度形态管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骁  章飙 《中国园林》2020,36(4):88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了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以及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认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演化主要包括模式、形态与功能演化,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一般呈现单核极化→双核整合→多核网络模式的空间过程;空间结构形态演化大体呈现放射长廊→多轴线引导→同心圆圈层→反磁力中心组合形态的演化过程;而由于城市区域发育阶段的不同,使空间结构衍生出指示、组织、优化和载体等功能,并认为资源环境空间约束、技术进步支撑效应、要素集聚-扩散、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制度与规划引导等是驱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滨海城市都是从滨海城市空间发展起来的,因此,滨海建筑空间不仅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也是城市特色空间的表达。威海是一个三面临海的滨海城市,具有滨海城市的空间特色,但相关分析较少。本文选取威海中心城区环翠区滨海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威海市整体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再从滨海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形态类型两方面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其东部的滨海建筑空间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相关景观布局,从而为滨海建筑的空间特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的环境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滨水街区环境和滨水通风廊道关系密切,需要评价滨水居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本文总结风环境相对舒适度评价方法,构建了滨水区公共空间优化框架,并以浐灞半岛居住区为例,实测研究滨水街区风环境,结合CFD模拟技术分析,对滨河街区高宽比、建筑布局、街道界面等空间要素提出控制和指导要求。  相似文献   

17.
屋顶农场的意义及实践--以上海“天空菜园”系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屋顶是我国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屋顶农场是对建筑屋顶的一种积极利用方式,并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海“天空菜园”系列项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屋顶农场的空间设计、适用技术以及运作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屋顶农场在空间及技术上是可行的,在运作过程中则急需城市管理制度的正面响应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城市向着更高、更密的方向发展,高层化和高密度化城市发展模式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的同时,还影响城市热收支平衡,改变了城市环境及微气候。本研究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预测2050年武汉市人口增长速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建筑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城市高层化及高密度化发展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为实现城市尺度的气侯模拟预测研究,本文详细介绍并采用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型(UCM)的中尺度气象预测模拟模型(WRF),并通过对武汉市内典型路段的实地测量验证此模拟模型的精确度。在研究方法得到验证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高层化及高密度化两组六个案例。通过对这六个案例的模拟分析,比较探讨了应对人口增长的城市高层化及高密度化发展模式对夏季城市气温、风速等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两种城市发展模式对日益增长的人工热排放的应对。最终,总结、归纳出高密度化和高层化发展模式的适用区域、优缺点及适用策略,为城市规划设计决策者提供定量化的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郭飞  赵君  张弘驰  王哲  宋煜 《风景园林》2020,27(7):79-86
中国已从高速城市化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下,未来城市气候问题将日益严峻。城市风廊是有效的气候规划缓解策略,然而风环境影响因素复杂、不均匀性显著,单一模型或尺度难以充分理解、科学描述其特征。以中国北方半岛城市大连核心区为例,综合运用观测、遥感、中尺度气象模拟、城市形态参数、空间分析等多种模型和尺度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在全面准确描述城市地理、热环境、风环境、用地布局、城市形态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定量发掘其风廊分布,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管控和设计策略,包括风廊布局、宽度和用地调整等规划导则以及景观设计导则等成果。研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元胞自动机(CA)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拟,但现有CA大多根据历史变化过程挖掘模拟规则,不能较好地考虑空间规划政策调控对后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其必然要对过去粗放无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此,本文尝试利用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等空间管制分区思想,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并利用“顶层土地供需平衡、中层政策管制分区、底层元胞状态演化”三个不同决策尺度融合的CA模型框架模拟中长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州市为案例,模拟了其2005-2035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模型对比分析和综合比较表明,考虑主体功能空间引导后的CA模型表现出比传统模拟方案更高的可信度.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与人文过程,城市CA建模需要同时兼顾前向历史规律传播和后向空间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