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材料·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善用清水混凝土。文中简述了他对混凝土材料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清水混凝土制作方式的探究,如何使其质感与色彩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光空间的体验和对西洋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光空间的感悟,引发作者深入探索更具个性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2.
巫·建筑     
本文试从“场所精神”来讨论湘西苗族建筑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因苗文化有别于汉文化,属巫文化体系,故本文题为“巫·建筑”。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建筑实践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纯粹仿造地方建筑,或仅在造型上运用传统构件符号。密舍尔·科纽约尔指出:“从传统的当地建筑师那里借用的片断词汇,与地方风格的理论毫无共同之处,与本土建筑所表现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全无联系,建筑的超越性不能由脱离根源的体系来解决,它的未来也不能仅以过去的片断作为伪装。”“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词义源于古罗马,根据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本体都有灵魂(genius),这灵魂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自生至死伴随着人和场所,同时决定它的特性和本质。因此,  相似文献   

3.
传统·乡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传统建筑文化 1.三十年来的探索与争论 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围绕着传统建筑文化展开了探讨,那时的议题是:“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三十年后的今天,议题仍然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一个题目,从少年议论到白头。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是否在谱写一曲没有休止符的乐章?三十年来的反复论证,令人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它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西是当代国际建筑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师,他的理论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系统介绍了他关于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的理论以及类似性城市、类推设计的思想,并介绍了他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创作的几个代表性作品这是本刊首次就“类型学”等有关理论进行介绍。本文作者是一位年青的建筑理论工作者,建筑学硕士,目前,在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所工作,是中国建筑文化沙龙成员。本文的发表,希望能引起建筑界同行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中对光的不同应用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层面浅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基于此,笔者还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成功范例的分析,说明了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是如何从光的角度以及建筑的深层含义上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从而达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以此为例,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奥雷·舍人1971年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14岁开始在他父亲的建筑工作室工作。高中毕业后,开始环遍欧洲旅游。为了追求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构建多元层次的教育基础,大学期间他曾经多次转学,最终从伦敦建筑协会学院(AA)毕业时,他选择了挑战传统的地方政府建筑的架构进行研究,并获得RIBA的银奖。  相似文献   

8.
有关建筑教学的改革问题,目前已多有酝酿研究,而在建筑教学中如何引进新理论、新观念的问题,尤其值得探讨。美国奥本大学建筑系教授克拉克·伦德尔作了颇有创意的探索。他在教学中创立了一套综合训练系列,把散构、重构、环境与空间形象等手法和理论尝试性地综合运用,以“散构—转换—模型生成”为基本循环,旨在:①打破传统的单一参照体系(如  相似文献   

9.
埃森曼的名字是个谜:总是被以一种很尊敬的语气提及,除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名望之外,至少在日本他还作为一个犀利的评论家而著名。他作为一个评论家的方法,超出了他保持一种批评姿态的范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刺激源。也许埃森曼最有影响的理论作品是他那给人印象强烈的,对加塞普·特拉格尼(Giuscpe Terragni)的卡塞·德·法斯科(Case delFascio)的熟练分析。那儿,他通过把特拉格尼的杰作复兴成为理想的纯净空间而寻找从建筑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谎言中把建筑拯救出来的途径。使建筑从所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关联束缚中解脱出来,抛弃所有先决条件包括所有古典的柱式和规范概念,他的实验目的是想在最纯粹的界定意义上确证建筑空间为智力活动的创造性产品。这是基于对建筑师的十分自然的希望。它可能是似是而非的,但他的被一种很传统的对问题定义的方法所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建明 《中外建筑》2011,(11):18-27
本刊特约记者:从现代建筑一开始,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同时就伴随着批判,也有很多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进行探索,早期的建筑师有阿尔瓦·阿尔托,他提出建筑的人情化,他的作品兼有理性和诗意,更主要的是他把芬兰的传统与地方特点延伸并转变为现代的需要,你认为他在这方面探索的主要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孙艳 《华中建筑》2006,24(7):21-22
该文通过分析阿尔多·罗西的主要建筑理论的形成,尝试理解罗西从心理学层面引入的“相似性”原则,并通过“相似性原理”发展类型学的方法。罗西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探索以及这种探索与他的建筑观和其对建筑永恒性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解构思潮对建筑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今从德里达解构哲学出发,分析解构主义建筑的根源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冀是个认识后就会让人自然喜欢上的人物,从他所管理的事务所,他与业主、员工及各部门来往的方式,以及他的建筑作品中,都可看出这样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鲍丽丽 《城市建筑》2013,(6):221-221,231
本文从建筑理念、空间、布局、结构与材料等方面去探讨密斯的建筑作品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相似性。对如何通过改变建造体系、使中国传统建筑适应现代功能需求,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成功地将现象学思想运用到建筑领域。他在建筑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该文试图探讨霍尔是如何从场所与现象、纠结的经验、光与空间、以及材料和细部四个方面探寻人与建筑之间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赵子越 《重庆建筑》2016,(10):57-63
《建筑体验》是拉斯姆森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现代建筑师学习了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却设计建造了大量毫无特色的房屋,丧失了传统工匠所掌握的对建筑场所、材料、自然感受等与人生体验相关的基本常识。这部著作试图通过对建筑体验的重新阐释,将那些建造和居住中的传统常识重新找回来。对此,本文提出以建筑体验四个维度为中心的分析框架,以便更系统地把握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理论。这里承接上文,进一步从感官意识与时空秩序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荷雅丽  俞琳 《建筑师》2010,(1):42-52
奥地利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费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1656-1723)是欧洲巴洛克时期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的重要建筑师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些设计作品表现出与中国之间的明显联系。同时他也是欧洲最早公开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图册《历史性建筑的设计》(A 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1721)的作者,此书第一次将中国和泰国作为世界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介绍此位奥地利建筑师的生平和工作,并分析他和中国以及中国式风格建筑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从西方建筑传统的大背景下讨论费舍尔的建筑成就。第二部分,研究在欧洲中国风背景下他的建筑活动,并介绍奥地利中国式建筑风格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李胜 《室内设计》2015,(1):61-65
维欧勒·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作为风格性修复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自己的实践与调查发现建筑之美来源于它自身的结构,结构的理性是建筑的本源。他大力推崇理性思想下的修复理论与哥特复兴,并不断在他的修复实践项目中实践着这一思想。同时,他也通过大量的文字和绘画来传播这一想法,他的文字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新高技派的风格,对新艺术运动和结构理性主义也有较大影响。文章从这一思想发散开来,在介绍和分析维欧勒·勒·杜克的思想与表现的同时,关注于维欧勒·勒·杜克理性思想在当时及之后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及其对现代运动及早期的代表人物如鲍多、佩雷和柯布西耶等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龚恺 《建筑遗产》2021,(1):1-14
徽州传统民居是一份宝贵的建筑遗产,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建筑本体,还需要同时考量村落中人的生活方式.村落、宗族和家庭是观察过程中的三个层级,从熟人社会中的交往中可见传统村落的建设和演变,从血缘社会的联系可见宗族建筑的兴起和渐渐消逝,而从家庭生活的层面才能见到民居原本及当下的使用意义.文章是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对徽州村落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以建筑和使用者结合的人文地理角度,循着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线索对徽州民居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过去或是现在,民居这类建筑遗产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欲望作为主体中躯体物质的精神载体,它在建筑中如何实现?伯拉德·屈米通过他的一系列理论,揭示了建筑的欲望如何唤起和怎样实现,以此重新定义建筑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