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住居空间秩序被日本建筑史学家大河直躬称为住居文化框架,这种空间秩序是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集合,是影响住居形态重要的内在法则.本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中蕴含的文化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住居保护功能、住居生活功能、住居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何涛  卢亚娟  高超 《城市住宅》2021,28(4):104-107
基于当代牧民的住居现状,依托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通过转译蒙古包的材料、构件、结构、建造技艺等方面,使传统蒙古包转译成便于拆装的木框架蒙古包,改善蒙古包的住居环境,为有序传承蒙古包文化扫清障碍.为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解决能源的间断供应问题,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给方式,为建筑不间断地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3.
高亚涛 《住宅产业》2022,(Z1):125-129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具有相对文化特征的区域”[1],其传统居住建筑蒙古包蕴含丰富地域性特征。内蒙古的住居文化是多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洞穴居所发展到半地穴式居所,蒙古包的雏形已然出现,窝棚式居所即是蒙古包的原型,最终发展为穹庐式居所,即蒙古包。其建筑形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均体现与自然对话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地域性精神。本文从传统住居文化的演变、发展来研究其发展过程与格局,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2019内蒙古蒙古包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一种由集装箱组成的蒙古包》为例,提出了以集装箱切入蒙古包设计的新理念,剖析了蒙古包的建筑内涵和主要矛盾,并分析了集装箱建筑与蒙古包的关联性,以期为现代蒙古包的创作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原真性原则在官式建筑的保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论述原真性原则在国际与国内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渐进式发展,对原真性原则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结构性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官式建筑和古民居的机理差异,指出古民居比官式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背景价值,强调了原真性原则在古民居保护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指出其原真性保护必须根植于社会地域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研与实测,发现导致居住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木结构蒙古包热环境差与平面功能单一.为满足当下牧民居住需求与木结构蒙古包的可持续发展,以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热舒适为切入点,利用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从建筑形态、平面布局、围护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木结构蒙古包的现代更新策略,并于乌拉盖草原进行了木结构蒙...  相似文献   

7.
文一峰 《城市规划》2022,46(3):115-124
原真性是遗产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在综述国内外有关遗产原真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原真性的语义结构,进一步提出遗产文化生态学模型,给出全面理解遗产原真性价值的纲领,以利于重新审视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引领构建基于价值观的遗产保护策略,形成遗产保护的良性文化生态。遗产的主位文化原真性是遗产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要素和遗产保护的关键。主位文化原真性是文化遗产的物种基因,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核心生态位,决定一项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所在。保护主位文化原真性应处于遗产保护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沁沁 《江西建材》2022,(11):183-184+187
文中以宁德市民族中学新校区项目为例,从文化起源、廊桥文化、传统建筑、会意图形、畲族服饰这几方面入手,阐述了畲族文化特色在建筑中的运用与转译,为民族传统文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蒙古包,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蒙古包自汉代就已出现,几经发展演变,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围栏),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其顶部用“乌耐”(支架)支撑,并盖有“布乐斯”(顶棚),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陶脑”(天窗),上面盖着正方形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牧民族已慢慢向定点放牧  相似文献   

10.
吴红军 《建筑》2009,(22):70-71
美丽的蒙古包/圣洁的蒙古包/在那绿色的草海里/像一座银色的小岛/牛羊在蒙古包旁撒欢/就像浪花在岛边泛起春潮/啊……  相似文献   

11.
将"原真性"思想引入寒地建筑设计领域,以原真性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感知维度3个层次分别解读了其对于寒地建筑的历史文化传承、自然条件适应以及场所表达认同3个设计角度的指导意义,意在探寻建立在对传统建筑"形似"以及"真实性"追求基础上的深层基因以及文脉符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诠释"广义原真性"并构建其评价体系,考察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代表不同理念的三代案例,对前两代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得失做出多层面的评判,并展望第三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进步,提出原真性的取舍不应有统一标准,而需在各实践案例中甄别。  相似文献   

13.
由蓬佩奥·特里肖利奥设计的格兰齐西塞斯住区,作为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村落重造与扩建的范例,其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复古的村落风貌在二战后长期受主流建筑文化的争议与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设计者基于本地乡土建筑及聚落形态的创作内涵。通过原真性视角解读格兰齐西塞斯山地住区的规划、建筑和建造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本文得以重新审视蓬佩奥·特里肖利奥所运用的设计手法及理念,进而为我国当下多元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阮仪三  李红艳 《华中建筑》2008,26(4):144-148
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思想渐进过程,对照《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及《奈良原真性文件》等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的重要文件,诠释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内涵,指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理念和实践误区,探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木构建筑体系流传千百年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反映着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对现代建筑设计有指导性的意义。文章试图以木构建筑原型的现代转译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木构建筑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完成融合与转化,使传统木构文化成为现代建筑的设计资源,让现代人回归到传统文化下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牧区社会转型,蒙古族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其适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居形式——蒙古包逐渐转换为适于定居的砖瓦房住居,致使文化认同感模糊和归属感缺失。研究引入"扎根理论",对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构建牧民主观"无意识"的住居需求理论模型。通过对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学者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蒙古族住居需求的理论模型作为其现代化住居传承转译的必要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国栋  王浩 《园林》2022,(6):4-9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是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保护长期被忽视的一环,而原真性原则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核心原则。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结合文化遗产领域原真性相关知识,解析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风貌原真性的内涵,从古树名木景观和一般性植物景观两个层面分析目前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现状及问题,探究植物景观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原真性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动态性”“相对性”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其历史、价值应审慎对待,以确保后代能同样享有文化遗产。原真性原则虽作为遗产保护领域的核心原则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得出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维护在尊重文化遗产共性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关注其特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威尼斯宪章》和《西安宣言》中的"原真性"概念为基础,一方面通过建筑遗产的"遗产价值"和"叠压现象"对于原真性的物质属性和其可认知性进行追问;另一方面通过阐述人类精神活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和时间是一种相对概念,对原真性的非物质属性提出疑问。同时也指出由于"原真性"概念本身的模糊而带来的认知困扰,并进一步对"原真性"这一概念本身产生质疑。最后提出,"原真性"即便存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种静止状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除了要符合登录标准外,还要在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四个方面检验原真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