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大扬州城市文化景观结构的价值重组,考古文化价值景观意境的序列呈现,墓葬本体保护引导下墓葬形制的行为体验以及建筑与景观结合下的场景设置与空间体验4个方面,分析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理念与过程,以诠释大遗址保护设计中文化景观的叙事呈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高山村传统建筑群是成形于明清时期并具有鲜明岭南宗祠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在对其测绘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在传统家族宗法观念影响下,当地广府式宗祠建筑布局及单体形制特点,并着重对建筑平面天井及立面尺度分析,为该地区传统宗祠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存的湖北民居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而明清时期的江西移民使得湖北民居发生了一系列的衍变。现阶段关于移民与传统民居的研究众多,但在移民和民居衍变的具体对应关系的研究上尚有不足。通过湖北阳新地区的3个传统村落不同的民居形制的对比分析,总结阳新地区民居平面形制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引入基型和衍变理论模型,结合移民的民系、轨迹、时间和数量等多个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移民运动带来的民居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古建筑群,因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年代无断层,成为河湟民族走廊地区明清建筑的代表。其木构件上的装饰彩画,不仅保留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彩画的原貌,还集中体现出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内容。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选择五泉山八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彩画,从特征、形制、内容、色彩等方面辨析地方彩画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以蓝绿色为主,在形制和内容方面用减少退晕层次、简化端头纹样、创新方心内容等略简于官式旋子彩画的具体做法,表示出地方彩画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1974年初,在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附近发掘出西汉古墓两座。两墓并列,形制略同,是夫妻并穴合葬墓。考古部门根据对墓葬形制、年代和出土文物的研究,确认1号墓为西汉燕王(或广阳王)的陵墓;2号墓为其王后之墓。两墓均在早期被焚被盗,但残存的出土文物仍然不少。其中有陶器、  相似文献   

6.
湘南地处湘粤桂赣交界处,明清以来古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石泉村是湘南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村落,其中家族宗祠、明清古民居和民国小洋楼等不同时期建筑类型丰富,体现了湘南建筑风貌发展延续的过程。本文通过现场测绘石泉村典型建筑形制平面、立面和剖面,掌握湘南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空间尺度,记录当地传统历史环境要素,为湘南古建筑研究提供详实资料,为古建筑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戏台地域文化内涵以及形制空间结构的分析,结合阆中博物馆中戏台的规划与设计,在如何满足现代人们娱乐生活的需求的同时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形制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面,做了有意义的设计尝试。  相似文献   

8.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红岭 《新建筑》2004,(3):65-67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其中儒家伦理是主体与核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着重分析了“礼”与“中和”观念对传统建筑在建筑体系、建筑思想、建筑形制、建筑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0.
厦门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地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筑色彩景观问题的关注,是保护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需要。本文提出“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研究课题,以厦门城市的建筑风貌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色彩景观的形成条件及地域特性,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层面切入,充分展现能够准确反映厦门自然条件和地方文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与建筑色彩景观。  相似文献   

11.
焦宇静 《华中建筑》2012,(8):129-133
该文以明清时期为时间界定,以徽州地区为空间定位,通过对徽州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调查、体验、分析,根据住宅的实例实物遗存和相关文献及资料,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技术、生活方式、民俗风尚等文化生态和历史背景上,从不同时期民居的建筑形制、住居类型、内外空间、建筑造型等多角度、多层面、客观与微观的分析,试图对当时徽州民居的形态、构成、装饰和陈设布置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揭示徽州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特质及工艺技术特征等。通过梳理徽州传统民居的形成动因及特点、徽州住居模式的基本特征、室内装修与陈设布置的样式与特质,希望对今后徽州地区新农村居住体系、住宅及室内环境在理论研究和设计规划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徐州西汉楚国的墓葬建筑为论述对象,阐述“因山为陵”墓制的源起和发展,及其引导下西汉墓葬制度的变革,探讨徐州西汉楚王墓在汉代墓葬文化定型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具有民族地方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传统民居建筑已然破败不堪,甚至倒塌,如何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传统民居建筑,促进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良性有序传承,成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课题。加固修缮是现阶段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科技与材料,对屋面、地基、路面等建筑结构加固修缮,使得传统民居建筑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以及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由于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和礼制上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秦汉墓葬的种类复杂,墓主人的身份各异,等级甚多,而墓的形制和构造等又因时期、地区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统治阶级实行厚葬的墓设施讲究,随葬品十分丰富,而贫民和刑徒的埋葬则极为草率.充分揭露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吴敏 《中华民居》2012,(3):56-57
文章通过对珠海市斗门区排山古村落的实地考察,结合村落的自然条件、选址布局、建筑形制、文化背景等,分析其建筑文化特点。在面对建筑现代与传统所发生的碰撞,我们要尊重岭南特色文脉,保护好排山古村这类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16.
宋代以后,华南沿海一直是中国"海洋史"的主要舞台[1],海洋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从海洋文化中的海洋贸易、海洋防护和移民问题出发,探寻问题背后带来的文化交流,具体探究这些文化在建筑上的主要体现方式。文章以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萧厝村泉成为例,将其与东南亚建筑在建筑形制上进行对比,探究海洋文化对泉州市传统民居建筑形制所带来的影响,为闽南传统民居的发展研究提供浅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厦门红砖民居的建筑地域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汉字创意设计进行视觉展示,意在把厦门红砖民居这一传统的"立体符号"转化为现代的"视觉符号"。基于"厦门红砖民居"的字体创意解析,不仅可以挖掘出厦门红砖民居的内在文化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建筑艺术符号进行解构与再现,以期达到对传统民居文脉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进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厦门会展中心工程实例 ,理性地分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体现现代标志性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传统建筑文化中:传统符号、形制、材料三者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三者虽各自独立,但传统文化借鉴不能只单一的借鉴某一方面,须将三者有机的结合,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用以启发人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并将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借鉴的方式加以全面的把握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封建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扬州第宅建筑形制经过一段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发展过程而日趋成熟,地域与文化特色也日益鲜明。自古窗就是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承载着功能与文化双重意义。对明清扬州第宅建筑中窗牖的装饰装修特色及其演变进行梳理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填充我国建筑及其装修的地域性文化研究体系,也为今后窗牖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