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五山广场空间形态与人群活动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从建筑、交通与景观要素三个不同的空间形态要素入手,探究广场上与之对应的人群活动类型的差异性,为五山广场的空间形态设计和提高广场人群行为的多样性提出相关建议,同时论证了该校园前广场不同空间形态要素与人群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着相应关系的猜想。  相似文献   

2.
校园广场的人群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场环境的空间质量,而夜间更是行为多样性的高发时段。通过对紫崧圆形广场在夜间不同时段的使用方式、使用人群进行观察,拍照记录不同位置活动人群数量、年龄、活动方式,分析了多种行为方式、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广场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不同行为活动的户外空间和室外环境,构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的环境要素影响着市民的健康和舒适度。文章对大连市某广场不同行为活动高度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要素进行了实测调研,从下垫面材质、空间形态等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0.75m和1.50m处的热环境差别不大,草地材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地面温度波动较大,空间形态的差异使得树荫下的热环境较稳定。本研究期待为城市广场的规划和热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滨河型村庄的广场空间是村庄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广场空间为中心往往集聚了村庄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然而,曾经承载村民重要活动的滨河型村庄广场,正面临着功能不匹配、活动弱化和活力缺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广场空间的优化,带动公共活动的集聚,进而实现乡村的活力复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宁波市西南丘陵地区几个滨河型村庄为调查案例,通过PSPL活动行为调查法对其广场空间进行详细的调研,结合其空间特色抽象归纳为五种广场模式,从活动空间要素、活动设施要素和绿化环境要素三方面,选取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主要要素,提出广场空间微更新的原则与资源要素组合模式,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意大利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广场为例,通过对广场空间形态的研究,总结得出广场空间形态与广场内人的生活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通过对广场的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和格式塔美学为理论基础。对广场空间形态中重要因素:空间尺度、建筑立面、空间围合感、建筑物与构筑物、绿化情况和广场交通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圣母玛利亚广场的空间形态对广场内人的生活交往的影响结果,并对其提出一些改善意见,表达对广场空间形态与人生活交往的相关性看法。  相似文献   

7.
李宝山  韩枫  甄姣姣  冀英强 《安徽建筑》2011,18(5):21-22,56
通过对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和城市居民行为活动的调查,运用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和空间形态分析,并运用建筑学语言进行模型建构,对城市广场未来建设与发展模式构成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调查广场空间形态为基础,加入人的心理、行为需求元素,进行广场模式的模型推敲,为城市广场的发展模式提供研究思路和模型。  相似文献   

8.
闫超  李特 《新建筑》2024,(1):22-27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相似文献   

9.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选择南宁市民生广场作为以心理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城市广场景观空间研究的对象,并使用行动观察法对人流高峰期停留的人群分布和人群行为活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得出了人群对广场景观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出了民生广场景观空间的设计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组间差异、冬夏差异,并归纳其作用规律。通过对比行为注记与人体热舒适度数据,分析空间热舒适度对广场单位面积人流量的作用规律,并据此提出小气候适宜性广场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朴勋  宇娉  王茉 《建筑与文化》2021,(9):136-137
青岛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青岛滨海岸带不同形态的广场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对秋季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广场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观测研究,确定广场使用高峰期及主导活动类型等,确定广场高密度使用区域,将空间与行为对比分析,找出矛盾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场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村落的规划思想及空间格局特色。本文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广场空间的形态、功能文化及活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角度解析广场空间的可达性、形态特征、空间尺度及构成要素,分析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场地环境本身的构造规律。按照功能及文化特征分为入口广场、社会广场、生活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四类。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广场空间中的活动表现,探究传统村落广场空间与村民现代公共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村落广场空间改造优化,以实现空间的物态传承更新、人气蓬勃兴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广场是城市文化风貌的展廊,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为探究杭州市城市广场的使用现状以及优化策略,文章结合对杭州市市民广场的物质空间以及使用者行为的观察,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影响城市广场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在活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市民广场不同功能区块的主要使用人群、活动类型及活跃度、移动轨迹及驻留位置等.  相似文献   

15.
覃丹 《浙江建筑》2009,26(11):5-7
城市广场是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集合体,具体而言即广场的物质空间构成和人的活动。因此人性化的广场设计不仅要关注广场物质空间要素.更要重视对广场使用者需求的研究。在此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反思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广场设计应该尊重不同性别使用者的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16.
许露 《山西建筑》2009,35(20):8-9
对北极阁广场在全天不同时段的使用方式、使用人群进行观察,拍照记录各地块不同时段的活动人群数量、年龄、活动方式,分析了空间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广场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广场形态特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现代城市广场形态,提出现代城市广场的空间多层面混合使用、多功能混合使用、多时间区段混合使用、活动内容多元化等特点,进而分析了现代城市广场的组成要素,提出了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形态组织的8条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杭州东站西侧站前广场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实地拍摄、跟踪研究对象轨迹等方式,绘制能够表达行人行为的流线图,研究了站前广场公共空间中,行人的流动、滞留行为与站前广场上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行人流动、滞留行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大连的部分城市广场普遍情况为例,通过寻找城市广场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和人群的行为类型及行为特征,系统的对行为进行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空间特性与行为互动关系的规律,为今后进行规划设计提供环境心理学角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南京市两个城市广场的空间要素进行调研,并对广场舞参与者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重点调研了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几个要素——交通人流、绿化空间、硬质铺地及休憩配套设施,并结合广场舞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在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参与者行为特征与城市广场空间的关系,为今后城市广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