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含春煤矿含一采区+575m区段四东石门63#煤层开采为例,针对煤层向背斜轴部及倾向上存在褶曲构造,通过煤层地质构造的认真分析,采准巷道合理的优化布置,顺利将构造内的煤层开采,有效的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同时为其它类似构造煤层的开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龙潭西井田原始地质资料和13#、15#煤层所揭露的赋存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13#、15#煤层的可采性,为下一步矿井的开拓设计和生产接替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泰煤矿5号煤层为矿井即将开采的主采煤层,是井田内厚度最大的可采煤层,但是厚度变化也较大。文章分析了新泰煤矿5号煤层的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规律,并从聚煤条件、河流冲刷及后期剥蚀等方面探讨了影响5号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为5号煤层的开采规划,首采工作面的布置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薄硬煤层高效开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半罗山煤矿一采区+250m区段1号层组薄硬煤层开采为例,结合煤层复采难点,阐述了"主干眼"在探采跨区段煤层设计及施工布置,介绍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实践证明:通过施工"主干眼"有效解决超长距离工作面的送料、通风、行人等问题,成功实现跨区段开采,成功的解决了复采采区大区域空白带,探煤及薄硬煤层回采难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49-50
依据矿井在达产时瓦斯最大涌出量的预测,伟峰煤矿开采6#煤层时属于高瓦斯矿井。为了有效防范瓦斯事故并合理利用瓦斯资源,文章通过采用对本煤层预抽及边采边抽、邻近层高位钻孔抽采裂隙带、现采空区插管抽采和老采空区全密闭抽采的方法,从而达到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运用求解非线性大变形问题有限差分法(FLAC),对攀枝花宝鼎矿区太平煤矿第二水平1#、3#和5#急倾斜多煤层开采采场围岩压分布、裂隙带特征进行了究研。结果表明:1在进行三个煤层回采工作过程中,采空区附近的围岩应力不断变化;2保护煤柱附近的煤层回采时,在煤柱附近会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当回采工作继续向下进行时,采空区又对保护煤柱产生类似于"解放"的效果,煤柱附近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到缓解;3在煤层回采完后,上部保护煤柱发生塑性破坏,形成了导水通道。  相似文献   

7.
对煤矿采空区塌陷进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平义 《山西建筑》2009,35(15):102-103
通过了解煤层采空区机理,进一步分析了煤层采出厚度、煤层埋藏深度、煤层顶板岩性、开采方法、采煤层数、小煤矿密度、采空时间对采空区塌陷的影响,以使煤矿采空区塌陷减到最少。  相似文献   

8.
非对称综放开采煤层三维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层厚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非对称综放开采布置特点,以谢桥煤矿1151(3)综放面地质技术条件为背景,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研究,揭示非对称开采煤层三维应力分布及一次开采煤厚变化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开采工作面煤层应力呈非对称分布,煤柱侧工作面煤层应力峰值及其超前距离和应力降低区的范围最大;随一次开采煤厚的增加,煤层应力峰值降低,峰值距煤壁的距离增大,应力向煤层深部煤体转移。研究为煤柱合理留设、巷道合理布置、采场围岩稳定性控制、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安全高效开采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1)
<正>红柳煤矿是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鸳鸯湖矿区的主要矿井之一,井田面积79.55km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8M/a,设计服务年限99a。目前实际生产能力6.5M/a,主要开采2#煤层,该煤层全区发育,大部可采,平均厚度4.91m。实践表明工作面采高加大,煤壁更易片帮造成支架端面距加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工作面出现冒顶的几率,特别是像红柳煤矿这样顶板是以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复合型顶板,遇水易变软泥化,且煤  相似文献   

10.
巷道稳定性受工作面采动的影响,停采线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巷道的稳定性。针对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安家岭井工矿4#和9#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研究T9#煤层开采对4#煤层工作面三条大巷的采动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9#煤层开采到距辅运大巷110m时,4#煤三条大巷的最大主应力已经超过峰值,过大的位移导致巷道两帮凸起和倾斜,辅运大巷与主运大巷的塑性区贯通,煤柱的承载力开始弱化。因此提出停采线与辅运大巷的合理距离要大于110m,以保证4#煤三条大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6)
瓦斯基础参数,主要是指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等参数。瓦斯压力参数,一方面可据此加上其他参数判定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同时又可据该参数得到煤层瓦斯含量。而煤层瓦斯含量、透气性等,是煤矿瓦斯抽采基本参数,是决定煤矿瓦斯储量、预测煤矿瓦斯抽采率、决定相应瓦斯抽采方式的主要依据。为了提高抽采瓦斯效果,对煤矿进行瓦斯基础参数考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饱水时间对煤体的力学性质与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影响,对千秋煤矿2#煤层自然和饱水7~28 d处理后煤样,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冲击倾向性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与饱水状态下,煤样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峰前积蓄能量和冲击能量指数均成正相关。饱水煤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冲击能量指数以及峰前积蓄能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饱水7~10 d后煤的力学性质和冲击倾向性指标变化显著,而后有所减缓。在自然含水状态下,2#煤层属于中等冲击类(II类),饱水7~28 d后2#煤层的冲击倾向性指标有较大降低,由中等冲击类变为弱冲击类(弱II类);建议千秋煤矿采煤工作面注水超前时间7~10 d,超前距离约30 m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昌福山矿区的构造特征分析,研究构造对主要可采煤层的空间赋存影响,总结出昌福山矿区童子岩组第三段上亚段的主要可采煤层为3#、5#、7#、9#,其煤层的煤质优良,开采价值高。在当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寻找主要可采煤层因构造而断失的煤层,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东庞矿2#煤煤层的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2#煤层开采后上方顶板岩层的应力、位移变化特点,确定沿空留巷开采技术方案,研究大采高沿空留巷开采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改进方法。通过大采高沿空留巷开采试验,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生产的连续性和矿井的经济效益,此技术的成功将填补国内空白,为国内外同类型的煤层开采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连续脉冲冲击震动可改变煤体中瓦斯的赋存状态,改善煤层的渗透性,提高瓦斯抽采效率。通过实验室模拟含瓦斯煤体,气体释放速度在连续脉冲冲击震动影响时间内提升30%以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操作,瞬时能量可达60 k J能量的连续脉冲冲击震动装置,在已布置了6个"下向"辐射状穿层负压瓦斯抽采试验孔的煤层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监测的钻孔气体流量及浓度均有提高,实际瓦斯抽采效率提高了约56%,有效影响衰减时间约54 min。  相似文献   

16.
肥田煤矿13#煤层是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回风斜井在穿过13#煤层的过程中,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必须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并达到要求。为防止该突出危险的发生,在回风斜井揭开煤层前通过设计的超前排放孔排放瓦斯。在排放工作完成后,根据煤层残余瓦斯含量的大小检验消突措施是否有效。本文结合煤矿的实际做法,深入研究揭煤前的区域综合防突技术,为同类实际煤矿防突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煤矿采场上覆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坚 《山西建筑》2010,36(35):73-74
以四川攀枝花茶叶树煤矿的地质条件为依托,针对茶叶树煤矿35号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检测,分析了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破坏特点及上覆岩层垮落范围,介绍了覆岩“三带”的大概范围,为深入认识煤矿采场覆岩变形特征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优化巷道布置是矿井开采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降低掘进万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管控手段。基于在煤矿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中,具体以铜锣坪煤矿延五采区、延九采区的生产巷道布置和煤层开采情况为例进行总结、对比分析,并结合煤电公司其他矿井的实际开采状况,针对采区设计、生产巷道布置、近距离煤层、松软煤层的开采巷道布置提出优化改进措施,对于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安全性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煤矿生产时势必要对煤层可采程度及其性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106煤矿呼图壁河东岸主采煤层化工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查明了主采煤层的层位、层数、厚度和煤质特征,评价了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和可采性指数,研究得出:研究区主采煤层性质稳定,可采指数范围0. 63~1;煤质变化较小,主要为低水分,特低灰为主,中高挥发分,高发热量,中等热稳定性的煤。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群多次开采对覆岩运移的影响,根据潘二煤矿近距离煤层群(8、7、6、5煤)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开展了下行开采覆岩运移特征研究。分析得出了多次开采覆岩变形、破坏及运移规律,近距离煤层群多次开采与单一煤层开采形成的覆岩宏观运移形态和特征相似。随着开采次数增多,覆岩下沉系数呈线性递减。多次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至连通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关系与开采厚度、开采次数、层间距及层间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覆岩运移的多次演化叠加不仅是影响顶板来压和控制、瓦斯抽采布置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采动应力演化致灾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