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4):140-141
日本建筑师打造21世纪"设计圣殿""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中心"国际建筑竞赛,日前被日本建筑师摘下桂冠。这一中心的建成,有望成为全欧洲的地标性建筑。位于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是引领世界的"设计圣殿"。新中心不仅占据一流地段,坐落于泰晤士河河畔,同时也处于邓迪海滨重建中心位  相似文献   

2.
日本现代建筑由于成功的将传统建筑观与外来文化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国际建筑界有着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本文回顾了日本现代建筑起步、探索和发展的历程,以建筑师和建筑思想为线索,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进行了归纳、梳理和解析,并指出现代建筑的多元化都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建筑师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中继承传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过去的几十年,日本涌现出许多出色的建筑家和建筑作品。经过几代建筑师不断的创作与研究,实践与教学,在赋予建筑作品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建筑师独特的魅力被塑造。古谷诚章和细川清和便是其中的代表。日本早稻田教授、博士生导师古谷诚章于5月30日高票当选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他把当选后的第一站讲演放到了湖南。6月16日下午,古谷诚章在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做了主题为《与环境相生.创相遇之所》的主题演讲。他分"蒙古包和自己的家""小布施町立图书馆-喜欢同样书的人,会选择同样的空间""曼谷铁道市场和茅野市民馆-空间虽没有分区,但时间可以分区""少子化  相似文献   

5.
张利 《世界建筑》2015,(4):28-29
<正>一个在历史上被接受的说法是:建筑师是建筑作品的"母亲",业主是"父亲"。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它即反映了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密切而复杂的其生关系,又直白地指明了建筑师在其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这里不含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因素)。自古以来,建筑师对所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说不尽的委屈与埋怨,虽然这一角色客观上也为建筑师的失误提供了借口。所幸的是,建筑师在两种建筑的设计上可以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一是建筑师的自宅,二是建筑师自己的工作空间。我们很想知道当建筑师拥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的建筑专业期刊在20世纪早期中国建筑业发展、职业建筑师成长和建筑学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事新报》《申报》的建筑专刊以及其他一些报刊和杂志,是建筑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先行者,《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是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本文以"建筑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普及""建筑制网与业务文件的规范化""建筑新思潮的传播与学术争鸣"及"建筑师社会身份的建构"5个方面,对这些媒体在1920-1930年代的建筑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梳理,展开论述,以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过程与特征,也以此折射近代上海都市化进程和执业环境为这一发展所提供的独特条件。  相似文献   

7.
1985年6月9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第63届理事会。中国的国际建协理事吴良镛教授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获英国皇家建筑金奖日本建筑师矶崎新(1931—)于今年七月接受伊丽沙白女皇颁发的英国皇家建筑金奖。 1884年,维多利亚女皇创立了这种当年最具世界声誉的建筑奖。该奖得主每年依例由皇家建筑师协会提名,由女皇授奖。日本获得这一荣誉的另一位建筑师是丹下健三(1965年)。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20,(3)
日本当代建筑实践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形成鲜明的民族趣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以日本传统屋顶为切入点,首先归纳其意匠特点;继而从"屋顶与空间关联性""传统屋架结构的传承与转换""结构创新回应传统屋顶意向"三方面剖析了当代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屋顶的转译方式,揭示出其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的深层驱动;最后,为现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以何种形式和姿态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我国当下本土建筑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正矶崎新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大分,祖籍是瓜生岛。大分这块土地,孕育了建筑师矶崎新也孕育了矶崎新的建筑体系。矶崎新活跃在紧随世界潮流的建筑师队伍之中,围绕"建筑"的理论空间发挥超凡的资质和能力,他毫无疑问是日本近代诞生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建筑师"。  相似文献   

10.
据中新网3月19日电北京时间18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王澍去年曾获得这一"建筑界诺贝尔奖"。伊东丰雄今年71岁,其建筑师事务所位于日本东京。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的家中引用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4月21日,"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本次展览作为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全球首次回顾展,于4月22日~7月23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作品包括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Associates,Architects)自1971年成立以来的所有重要作品。继"篠原一男""反高潮的诗学:坂本一成的建筑"及"藤本壮介未来之未来"展览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再次推出日本建筑师展览,旨在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师的个案研究,反观中国建筑与社会、人文的关系,提供积极的交流和应对之道。"曲水流思"一名来源于中国卉代习俗"曲水流  相似文献   

12.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为激励广大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创作,提高我国建筑设计和城乡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5,(6)
<正>浦东要搞建筑师负责制了,在自贸区试点①。消息一传出引来了热议,这是机遇,还是挑战?浦东的意思是,监理的活儿,以后归建筑师了。但浦东并没说,监理的银子以后也归建筑师。这自然就令不少人妄想和妄议。不谈建筑师有无能力蒹作监理,而是先该问建筑师的职业范围该不该包不包括监理?"建筑师""建筑学"都来源于日本,最终来源于西方。archi-tect若按拉丁字面意思,archi作"总工程师""艺术总监"的"总"讲,而tect则既指匠师也指艺术家,合起来勉强可译成总设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庄子"得鱼忘筌"这一哲学思想谈起,以"鱼"、"筌"比之建筑的精神内涵与外在形式。通过形式与精神、美与体验、光线与永恒、传统与时尚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石上纯也所接受和承继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来源,并分析了其所投射出的建筑师关于建筑与空间、审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部分设计案例,对应呈现出石上纯也将这些思考杂糅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最后,总结了其所代表的日本新锐建筑师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及其在"鱼"、"筌"之间对建筑设计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木建筑为主的日本传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在接受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入日本的同时,经过长期融合,既吸收了外来文化,又保持了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晖  华一唯  曹婷 《建筑技艺》2021,27(4):90-93
瑞士建筑师瓦勒里欧·奥尔加蒂建筑作品中神秘的空间氛围、纪念性的形式体量与其独特的建筑理念以及结构层面的创新密切相关.基于其无参照建筑设计理念,结合案例分别从"秩序""一体性""矛盾性""崭新性""建造""空间体验"及"意义构建"的层面,诠释结构在承重作用之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芬  尹培如 《华中建筑》2012,(11):33-37
在信息化悄悄潜伏并开始大规模地影响建筑界之际,日本建筑师们敏锐地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这种新趋势的影响逐步显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建筑师会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建筑策略来应对:或主动或被动,或积极或消极,又或拥抱或批判的多元视角。我们以四位获得Pritzker奖的日本建筑师为视角,试图发掘"信息化"在他们的建筑理念中的影响及其中的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