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征,对其的研究一直是建筑学界关注的议题。文中以句法视野解读聚落空间形态,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本性。其中空间句法作为理解聚落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的描述空间结构形态,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相似文献   

2.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陈冬晓  张斌 《城市建筑》2014,(8):372-373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态完整,文化特色鲜明。作为文化和生存的载体最能反映出该区域的独特性。文章以景观基因图谱为视角,以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分子生物学里面的“基因图谱”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进行分析,并将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基因提取,进而构建该区域的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构成及其表征的空间形态,以重庆安居镇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聚落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模型,可视化社会关系结构构成,并分析反映血缘关系的宗祠、地缘关系的会馆、业缘关系的商会等物质空间物质现状,尝试挖掘与建立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相互联系,进而从现有空间形态反映上分析传统聚落社会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9.
王启宇  后德仟 《华中建筑》2010,28(6):158-160
该文从聚落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广东省永汉镇聚落为例,结合费孝通提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模式",从以"己"为中心、同心圆空间层级、同心圆空间秩序性三方面,初步解读了中国传统聚落的社会格局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的整体形态进行规律性总结与抽象化概括,将其归纳为团块型、条带型、组团型以及复合型四种基本形态类型,并基于与空间形态相对应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类探讨。依据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数据,采用Bigmap、Coogle Earth、LocaSpaceViewer以及Global Mapper等软件对黔南地区水族传统聚落进行分析和模拟,以16个水族最为典型的样本聚落为例,分别对上述模型结构进行实证。此外,以“点—线—面”为线索,对水族传统聚落要素进行空间特征上的探究。并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对黔南水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成因进行探究,明晰了其聚落空间形态,体现其对客观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与应答以及对农耕文明、社会经济、风水学说、榔团治理、家支结构、民俗文化、信仰崇拜等主观文化的思量。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和水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海盐生产时期的运行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淮盐文化聚落发展的历史逻辑。本文以水系为线索,在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草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图译,分析其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营建系统等方面与海盐的生产、运输的关联性,提炼出淮盐文化在空间形态方面的特征要素,从另一视角诠释传统淮盐产业影响下的聚落空间的规划思想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院宅空间是组成传统聚落空间肌理的基本结构单元,且其空间形态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文章以泰宁尚书第历史街区为例,在时空维度下,以院宅空间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首先对院宅单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再以典型院宅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线索解析院宅空间形态变化对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从而探究院宅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对聚落整体空间的影响,以期为传统院宅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斐  左辅强 《华中建筑》2014,(9):140-143
洛带古镇传统聚落空间是在长期的人地关系的协调中形成的,是当地文化的物化与外延。独特的客家文化是促成洛带传统聚落特色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它赋予洛带极强的生命力与地域韵味。该文从客家文化背景下研究洛带古镇的传统聚落空间,以洛带标志性特征空间作为切入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剖析空间形态,探索文化对空间形成与演变的影响作用,并总结出客家文化与洛带传统聚落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传统空间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闽南地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代表,其传统聚落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多元的建筑特征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构成了闽南传统聚落复杂的空间差异性。本文旨在对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秩序进行多尺度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空间秩序的判定方法,以期为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形成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对闽南传统聚落生成演变规律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传统山地聚落因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与自适应,逐渐形成空间形态分形的生态适应性和同构的整体性;进而进行聚落内外空间分形的拓扑结构研究,探讨外部空间的分形美学特征,指出生态、形态、文态的分形适应和艺术整合形成了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完形结构和整体秩序;最后结合现象学的空间知觉理论,指出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体验既是时空分形的体验,又是混沌与秩序并存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以通道县坪坦村为例,整体把握坪坦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基于地域文化的理论,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空间界面、比例尺度、节点空间,总结出街巷空间是聚落文化的核心要素,探寻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街巷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甘棠村是湖南省历史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族系营造下形成的最为典型的移民聚落。在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GIS及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对历史时期上甘棠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建筑节点以及路网结构的空间特征进行图译。从族系营造的特征入手,梳理聚落空间的二维特性与建筑时序的耦合性。以时间周期为尺度,将时间关系映射到聚落空间,总结研究聚落形态在整个聚落历史时期的更新序列,依据现状图式及分析结果提出传统聚落再营造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钰彬 《建筑学报》2022,(S1):225-230
对1960年代和当前时期关中传统聚落L村的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空间形态进行叠合对比分析,探讨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风土文化特质。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生活场景的动态系统,揭示了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力量在聚落演变中的作用。旨在以场景视角重新审视聚落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形态,回归地域文脉特征及风土文化本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活化及风土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