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群是草原社会的精神原点,是近代草原城市文化产生的根源之一。本文借鉴建筑类型学的方法,试图分析藏传佛教建筑群中的主要空间类型,查究其对应的文化生活方式,以期为当代文化建筑空间的多样化创作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地域是中国藏传佛教建筑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作为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建筑是基于藏传佛教能够进入蒙古地域并得到自上而下传播、发展的首要因素—政治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有明确政治考虑的各朝各代统治者的政治优礼下,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传播盛期—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尊崇与扶植下,藏传佛教建筑或间接或直接地以特定类型方式迅速植入蒙古地域,并显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藏传佛教大经堂是吸收和融合了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具有汉藏结合的特点,即在藏式经堂密梁平顶构架的基础上更多地应用和强调了汉式建筑形制中的歇山顶和廊柱环绕的形式。这种汉藏合璧的建筑造型是内蒙古藏传佛教大经堂建筑的主要营造法式,是藏汉建筑文化结合得最巧妙和最完美的典范。内蒙古藏传佛教大经堂的建筑装饰艺术造诣深厚,工艺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使用的主要艺术形式和手法有木雕、彩绘、铜饰、石刻和壁画等。屋顶、墙体和门窗的装饰,是藏传佛教建筑装饰的主要精华部分,是大经堂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表现,融入了蒙古族、汉族和藏族的装饰,极具民族特色。内蒙古藏传佛教大经堂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置身其中仿佛走进装饰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调查与研究,对包头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个案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为包头地区藏传佛教建筑资料立档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基于都纲法式的演变,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空间分为6种类型。厘清了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各功能要素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各种类型在时空向度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受北京、藏区两大强势文化和近地域民居弱势文化的影响程度。上述结论可成为探明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形态生成之源和评估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8,(6)
地区性建筑文化一直是建筑历史方向的研究热点,但既有研究仍然存在根源挖掘尚不深入、当代转译方法尚欠成熟的问题。五当召佛教建筑是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典例,通过对其原型特征的研究,从场所与空间的解析、建筑原型的提取以及当代转译的方向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与思考,进而提出转译策略及空间操作方法,探讨地区性传统建筑的当代启示,希冀为其当代转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16世纪以来,伴随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域的传播与发展,召庙建筑逐渐成为了内蒙古表达地域性的特色古建筑,并因时间的积淀成为了一种彰显时代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庙建筑的产生、发展、消亡、重建、演变等历程都讲述了一段民族的历史记忆。对其进行历史沿革探索、建筑形态分析、地域文化挖掘等一系列的归纳总结,将为我们研究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静态保护和动态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内蒙古地域文化传播产生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佛寺建筑中的应用,以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为例,分别从佛寺的建筑布局、空间形态、自然环境等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9.
陈未 《建筑学报》2021,(12):87-93
在总结当前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主线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新思路.以蒙古早期俺答汗建造的寺院为例,从供施关系中的"供"(蒙古族贵族)和"施"(藏传佛教僧侣)两个方面讨论了蒙古寺院建筑的模因性,力图为当前的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藏传佛教文化中的曼荼罗图式为切入点,探究曼荼罗原型在蒙藏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转译,旨在为现代召庙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传佛教建筑既是其民族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精神文化。不同民族的不同精神文化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不同民族建筑内在与外在形式的物象特点。青海省玉树洲治多县贡萨寺院宗喀巴大佛殿,即充分体现了中国藏传佛教建筑的宗教精神和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提出以建筑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和"特性",探索并解析建筑之间所蕴藏的场所精神,重新对建筑存在空间、场所的表现以及本质进行新的认知。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空间元素感知,营造情感体验,强调场所精神在当代建筑核心价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证明场所精神是当代建筑可以言说,并且具有知觉的当代建筑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蒙元文化为脉络,以内蒙古乌海市甘德尔山景区内的建筑为例,从蒙元文化精神、蒙元文化元素等方面,探索蒙元文化在旅游区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归纳总结了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方法。提出3点研究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新思路:以历史不断演进的眼光看待藏传佛教建筑遗存;采用既见"物"又见"人"的方法研究藏传佛教建筑,以更大的文化圈视角思考和审视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许多人前往的旅游胜地.呼和浩特大召寺辉煌的建筑形式颇具典型性,以汉庙为主体的平面布置方法,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精湛的建筑营造技艺.本文主要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探讨,从大召寺的历史入手,了解大召寺的结构类型,旨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政策的放宽等影响,近年来现代教堂的建设应运而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忽略教堂建筑的氛围营造和场所精神,不利于构建新型城市生活模式、创造有生命活力的建筑环境。该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现代教堂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基督教堂为例,分别从教堂建筑为信徒营造的四种情感氛围,即希望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现代教堂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方式,希望对未来的现代教堂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总是处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的 ,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于建筑有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建筑设计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 ,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 ,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 ,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赵扬建筑工作室由建筑师赵扬于2007年在北京创立。事务所以深植于场所精神中的秩序观为内核,依据特定场所中物的秩序,赋予建筑以形式、运动和节奏,并竭力以一种当下的形态将此呈现出来。2010年,建筑师南迁工作室至云南大理,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中的可能性,以及建筑学对场所特质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他以一种现代且抽象、理智而感性的方式的回应着飞速变化的中国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