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泉州中心区改建处在旧城最敏感的地段,涉及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深层次的问题。任务要求要充分考虑保护古城的人文物质环境和城市风貌,运用城市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古建维修复原等多方面综合规划设计,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等。经过较长时间持续地研究设计实践,可望在中心区形成既要保护好传统的古建筑群、重点文物和历史地段,又能形成一些新的、环境优美、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旧城保护的复兴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城的保护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复兴.基于旧城保护与复兴的原理,结合旧城复兴的实际案例,从空间、文化、经济三个层次提出了旧城复兴策略,并归纳出旧城的复兴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旧城的保护要以城市的再发展为立足点,基于旧城保护的复兴,其根本特色就是凸显以空间整合为路径、历史人文为本位、以经济发展为杠杆的城市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旧城发展中存在的历史空间破败,文化的缺失,特色的丧失等问题,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旧城复兴,并以武汉武昌旧城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意象、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的措施,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秩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保护和更新.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萧山朝晖初中地块项目为例,提出了"重塑——复兴"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并讨论了通过调整地块功能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历史等具体策略,来重塑城市空间肌理,实现旧城中心活力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7,24(6):42-48
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步伐,日城中的若干片传统风貌协调区承载起了日趋繁杂的城市功能和责任,步履维艰.本文以国家大剧院西侧风貌协调区的城市设计为依托,在深入调研和挖掘街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设计,对改善旧城现有居民生存条件,提升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旧城整体品质等方面的保护策略与复兴模式进行探讨和归纳,希望能够对北京旧城风貌协调区的保护与复兴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旧城商业中心区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通常以其环境质量、空间特征、格局形态及其反映出的文化素质为主要参照物来评价一座城市,因此许多城市选择将其作为主要突破点来进行旧城复兴。研究通过对旧城商业中心区更新实践及其整体性更新内涵的分析,以南宁市朝阳路商业中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体性更新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旧城商业中心区整体性更新寻求适宜的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8.
《华中建筑》2021,39(10)
随着城市增量扩张趋势的减缓,旧城区更新是当下业已较为充分发展的城市提升建设品质的主要方式。该文以厦门营平社区的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对营平社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营平社区的街巷交通组织、公共空间塑造、历史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落地可行的优化策略,提出实现旧城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共同提升的改造目标,以望能有效地引导厦门营平社区的更新改造,最终实现营平历史社区复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靖宇 《当代建筑》2021,(12):132-13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城乡规划呈现出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更新的发展趋势.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各大城市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城市中心城市设计为例,从历史文化和区域格局的视角切入,以城市核心地段旧城更新为契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系统化的分析方式,针对片区在总体定位、街区风貌、高度控制、共享空间、历史建筑、新建建筑、细节控制、地下空间、交通和市政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策略,从而探索城市中心区更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正雄 《华中建筑》2005,23(Z1):71-75
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保护北京旧城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街区(地段)建设新项目,始终是北京城在规划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该文结合国家大剧院工程实施方案,从城市设计角度,以天安门历史街区(地段)的"城市轴线"、"广场空间界面"等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相关实例对如何在历史街区(地段)建设的问题作初步研讨.  相似文献   

11.
卢峰  常青 《室内设计》2009,(5):59-62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县旧城中心区滨河空间的改造为例,反思了我国中小山地城市建设中地域性缺失的问题,并以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独特性为目标,将滨水空间作为重新建构山地城市整体格局的景观要素与核心公共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不少城市复兴的政策和规划,在学术界也有许多的研究。英国从"以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逐步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历史老城的保护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步入非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引入了"复兴"的元素。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的"以历史遗产为导向的城市复兴"项目——纽卡斯尔格兰吉尔老城的分析,探讨了如何以城市复兴作为手段对历史老城进行保护,并总结一些对中国旧城保护和改造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不少城市复兴的政策和规划,在学术界也有许多的研究.英国从"以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逐步转变为"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历史老城的保护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步入非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引入了"复兴"的元素.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的"以历史遗产为导向的城市复兴"项目--纽卡斯尔格兰吉尔老城的分析,探讨了如何以城市复兴作为手段对历史老城进行保护,并总结一些对中国旧城保护和改造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夏青  高畅  李津莉  艾伟 《规划师》2012,28(5):114-119
目前,我国城市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往往具有极化特征:或大力开发造成旅游过热,使历史地段负担过重;或投入不足,任其加速老化衰败。英国诺丁汉市的历史城区公共空间复兴实践从提升历史地段的活力入手,通过对公共与开放空间进行改造,恢复城市功能与活力,其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与思索。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9)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修补"成为新常态下城市发展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旧城中心区良好的步行本底为其步行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文章将步行化发展理念与"城市修补"相结合,进一步提出更适合旧城中心区的步行网络修补策略,从步行网络修补与完善、步行网络修补的多维支撑体系两个层面重塑旧城中心区活力,并将步行网络修补策略应用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中,以期探索更人性化的旧城更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不断面临着更新与改造。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及周边地段日益凸显的问题和原因为出发点,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芙蓉街及周边地段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和模拟计算。针对模拟计算得出的空间特征数据,提出空间更新改造方法的三个具体措施:调整功能组织、优化空间结构和改善空间形态。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与改造的关注点从"建筑实体"转向"空间脉络",推进历史城市公共空间中街区空间保护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山西建筑》2014,(24):9-10
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作了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作出初步探讨,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是该地段发展的基础动力,其更新应抓住人与空间的本底特征,在整体把控中建立对小城镇及其历史地段的系统认知。文章从公共属性、物理环境、历史文化、日常行为4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历史地段活力衰退的原因,以人与空间为切入点,在日常生活导向下通过人与空间的交互作用和人地关系的再诠释,恢复公共空间活力,提出强化公共属性、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物理环境、丰富日常行为的针对性策略;同时,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多方努力下,共同维护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长效活力。  相似文献   

19.
黄勇  李进  黄瓴 《重庆建筑》2007,(3):11-14
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哥本哈根城市中心区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滨海中心区步行空间的改造与实施过程以及传统建筑的改造等方面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与思想,认为哥本哈根的城市建设无一不折射出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历史传统与思维脉络,其思维方式对我国旧城改造、公共空间建设、传统建筑保护等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历史中心区是记录历史、塑造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场所。比起新的建成区,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成熟城市中心区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复兴与发展。意大利历史城市发展中借由绿色通道的联系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建立步行空间以有效解决历史中心区交通拥挤、空间紧缺等问题,同时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场所空间。意大利安科纳历史中心区定形于16世纪教皇国时期,各时期城市肌理和骨架特征清晰可读。通过对安科纳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分析探讨,思考城市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特色营造,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历史中心区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