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未曾与马忠贤教授谋过面,仅从他的作品和生活照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位本色的画家。马忠贤教授长期从事国画创作,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画界崭露头角。作为大学教师,他勤奋努力,不断钻研绘画技法,尤其是在戏曲绘画方面集中用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有着鲜明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刘宗超教授的晤面也不过两三次。我知道他是张道一先生的高足,在书法界很有一些影响。但因为我不是书法界的人士,所以也没有太多在意。这些年,宗超教授的声音不断传到我的耳边。无论他在学术成就上的长进,还是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都让我感到一位青年学者成长的节奏。宗超是一位翩翩君子,落落大方、谈吐自如。他出生在山东,曾拜于张道一先生门  相似文献   

3.
四年前的一次邂逅让我有幸结识了张传斌教授。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感到他的话不多,甚至有些拘谨。但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的内心世界却是那样广阔辽远,那样丰富多彩。这是我看到他的海洋题材国画后的第一感受。  相似文献   

4.
顾平教授是我的朋友,虽然平时联系不多,但偶一见面总能让人感受到朋友的情谊。我第一次与顾平谋面大致是在2007年的样子。当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刚刚成立不久,顾平教授就对东大表示支持,很是让我感动。
  多年来,我也在多种场合遇见顾平,都是在工作场合,或参加学术会议,或参加一些评审活动。在我的印象中,顾平首先是位学者,我们在一道谈的为数不多的话题都与学术研究相关。渐渐地,我了解到他还在书画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由于我的学术研究长期集中于戏曲领域,对绘画界知之甚少。只是在东大艺术学院成立之后,因有诸多管理问题,其中就涉及到艺术创作,所以才开始关注美术创作领域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0)
<正>我能站在讲台上,非常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因为在我念小学的时候,他就觉得我什么都能干好,我能时时从他慈爱的双眼中,感受到他对我的肯定和喜爱,所以我一直很喜欢上学……转眼间,老师已经白发苍苍,或许已经忘记了我这个学生。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他依然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序言当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风景园林》第一次向我约稿,希望我写一篇评论"中国著名风景园林学者"孙筱祥教授卓越成就的文章时,我回信道:虽然我认识并钦佩孙教授多年,但我从未亲眼目睹过他的任何项目或感受他的教学并且我并不是教授,所以我想我没有资格写他学术成果的评论。相反,我更愿意从个人的角度写一篇非学术性的文章来阐述孙先生个人及成就。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正>人的乐趣是多向多维的,但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快乐。有人喜欢读书,当他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之后,就会感受到精神的快乐;有人喜欢绘画,当他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后,就会感受到艺术带给他的升华;有人喜欢唱歌跳舞,在他唱熟一首美妙的歌曲后,音乐就会带给他美的享受……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歌。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嗜好,  相似文献   

8.
钟纪刚 《室内设计》2013,28(5):110-110
今年是唐璞教授诞辰105周年及逝世8周年。作为先生的弟子,尽管先生已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却依然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回荡在我的心田。每每念及先生,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记得刚人校时,唐璞先生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和大师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学后,与唐璞先生的接触日益增多,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先生渊博的学识,以及朴实无华的为学为人之道。1985年,我考取了国家教委的出国研究生,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在得到先生的直接教诲后,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先生学问的高深,情操的高尚和人品的伟大。出国之前,我有空就去拜访先生。先生总是以他慈爱、谦和、朴实的语言与我聊天交心,对我器重有加,关爱有加,鼓励有加。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也使我对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次与Marco相识,是在Urban Flash,Linz会场,我与他被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作报告,之前对他的认识,只是透过上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芬兰馆的作品,感受到他能够透过建筑实体那么具象的手段,将强烈明晰近乎是政治正确的环保概念,提升到如梦似幻的美学创作境界。在他另一个焚烧高脚屋作品里,则感受到一种反叛几近异教徒仪式的行动艺术。可能是我对北欧过于简化的概念,Marco让我想到维京人与大海、荒原,杰傲不驯如"葛天氏之民";这点与原住民有太多相似。  相似文献   

10.
1978年正值中国“科学的春天” ,我决心报考研究生。大学本科时我曾经是土力学的因材施教生 ,但流落江湖十年以后 ,手中只剩半本土力学讲义 ,只好报考水工专业。复试后 ,在校的老同学告我黄文熙教授拟召研究生 ,建议我去问问。于是我投书黄先生 ,由于我考试成绩最好 ,黄先生很快回信 ,欣然同意。于是我便荣幸地成为黄先生的弟子。在农村“战天斗地”十年以后 ,又回到清华园 ,沧桑之感 ,自是难免。首先约见导师。此前也知道黄文熙先生是我系的教授 ,但他在水科院全时工作 ,大学本科时无缘听他授课。第一次见到黄先生的印象和感受十分深刻。那…  相似文献   

11.
雨衣后     
《Planning》2014,(11)
<正>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雨天。披上橘红色的雨衣,跨上旧了一半的自行车,我就这样冲进了雨中。雨的凉意扑面而来,我感受到了清爽,仿佛路边野花的花瓣上滚落的露珠那样的清爽。虽然下雨的天气总会带来许多不便,但我着实喜爱这样的沁人心脾。当我拐上那条通往家的小径时,我遇到了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李树君教授,还要从前多年我们一道合作的一次会议说起。那是在2012年年初,负责召集会议的《艺术百家》杂志社原副主编冯健民先生告诉我,第九届全国艺术素质教育会议将由长春工业大学承办,牵头人是该校的设计学院院长李树君教授。李树君教授是一位谦谦君子,我们多次在一些会议遇见,但并不熟悉。冯健民先生说李院长做人很诚恳,办会的决心也很大。于是,我便与李树君教授开始联系会议筹备事宜,并在此过程中熟悉了他的做事风格。艺术素质教育是国家长期提倡并推广的教育理念,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与书画家的结识多数时候是偶然的,因为我非这个圈子内的人,也很少参与这个圈子的活动.但因长期从事艺术理论教学与研究,所以我也经常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窥视书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与杨振和教授的结识也是如此.我门下的博士后杨祥民博士与振和教授是同事.曾有一次他在我办公室提到杨振和,说他的版画很有些特点.祥民是书画圈子内的年轻人,也经常做一些书画展览策划与评论的事情,所以经他这么随意一聊,我便开始关注起杨振和这位画家.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一书,它不仅给出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展望,更有俞孔坚教授对走向新景观建筑与自然的哲思。在与俞孔坚博士的多次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乡土建筑的追求与宿命观,能感受到中国"乡土"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营养与传承效能。在刚刚闭幕  相似文献   

15.
我跟傅丽莉博士结识是大约是在2009年。这位外表朴实、内心丰富的女子,从我与她的第一次接触中就让我感受到她的诚恳的为人、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绘画的挚爱。
  攻读博士期间,傅丽莉研究的是西方美术史。她的博士论文在其导师常宁生教授的指导下曾获得南京艺术学院的优秀论文。常老师在西方艺术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为人谦和,也有着严谨的学风。傅丽莉博士提出要来东大做博士后研究,我从与她的谈话以及对她博士论文的了解当中感受到这是一位可以长成大树的优秀人才,故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6.
<正>屈指算来,我在消防部队已经整整12年了,在这12年里,我经历过数个岗位,感受过一次次酸甜苦辣咸,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也懂得了责任和使命的意义,体会最深的是部队里的温暖与归属感。消防部队,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另一个家。来部队之前,我曾在一些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作过,但那地方给人的感觉总有点冷清,让我不由得想家恋家,所以一到下班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  相似文献   

17.
梅慧敏 《园林》2009,(9):12-12
一次在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著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瓦伦丁教授(上海辰山植物园主设计师)在新疆讲学时,他说要急着赶回德国。我问他什么事那么着急?他告诉我:一个他十年前设计的案子,现在要加种几棵树,他必须要赶回去在现场看种树时的位置朝向,不能出错。我听了颇为感慨。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一次、两次向业主微笑时他会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当我们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二十次、五十次向他微笑时,他就已经彻底敞开心房,接纳我们。"一天上午,我意外地收到业主还回来的一支签字笔,那位业主在离开前还特意交代,笔是昨晚去他家维修灯泡的一位代师傅留在他家的。在看过那支笔后,我为业主的郑重其事感到十分诧异,因为这只是一支普通的笔,但后来我却由衷的欣慰,因为知道  相似文献   

19.
王廷信 《建筑与文化》2016,(11):244-244
正我第一次看到庞现军的时候,发现他并像常见的艺术家那样独立特行,更不像有些艺术家那样玲珑圆滑。如果没人介绍,那么我也想象不到他就是在全国性展览中屡次获奖的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我曾去宜兴讲学,顺访现军的工作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和座谈,我从他朴素的言谈和着装中感受到隐藏在这位年轻艺术家内心的执著追求。书法也好,国画也好,都是中国最为传统的艺术形态。中国书画史上,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即使是在当代中国,技艺精  相似文献   

20.
正冯信群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始终觉得,冯信群先生的水彩作品蕴含着一种安静的力量,犹如静水,淡泊无张扬,然画中自有万千丘壑,内涵丰饶,洞察一切却不为陈规旧俗所束缚,不为欲望所捆绑,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与自由。《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先生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