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2.
林广思  雷可心 《建筑师》2020,(2):106-114
作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纽带,要素与构图理论对近代建筑教育思想及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创造性的推动作用;其中的设计语言不限于建筑构成,还衍生至庭园的营造,例如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从夏昌世的教育背景入手,探讨其庭园理论为何会以要素与构图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由此,将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置于要素与构图的理论视角中,重新解读《岭南庭园》和《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两份经典文献,试图对庭园研究视角与方法进行剖析,并通过山庄旅舍的案例,演绎庭园理论,讨论庭园理论中超越原理论二维视角的"三维"庭园空间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夏昌世、莫伯治两位前辈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指出了“岭南庭园”与“园林”的本质区别。由于岭南庭园占地规模很小,且多受建筑界面的限制,常见简单规整式的功能性平面布局,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必然导致其建筑立面具有异常明显的“微雕化”和“透雕化”的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4.
夏昌世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建筑师和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岭南庭园的历史研究者。文章梳理了研究夏昌世的文献,总结了夏昌世生平经历的回忆、专业成就,以及夏昌世的建筑设计、历史研究、学术思想和教育方式等。目前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昌世的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最后,作者建议有关机构编辑夏昌世年表(年谱)、夏昌世文集、夏昌世建筑作品集和夏昌世研究进展论文集。  相似文献   

5.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1,(10):21-27
该文试从“人”的视角探计建筑师思想的形成,通过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专业背景中探析其创作实践的特征和内涵,比较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三位岭南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引进和地域化实践的思想策略的异同,进一步清晰各自在现代岭南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坐标,试求就个体视角察看现代建筑在岭南的地域化,并对建筑师的培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回顾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的广州泮溪酒家继1960年首期工程后的1974年开始的扩建历程,根据其化整为零、曲直结合的空间布局与指导思想,以泮岛餐厅和画舫为主,分析当代岭南庭园艺术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影响下的设计风格与形式特点,与同时期国际水准的作品横向比较,肯定其建筑、庭园、室内装饰三结合创作水平所达到的高度,遵循其创作路线,结合复建工程设计,探讨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推动下进一步繁荣岭南庭园艺术形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少庞 《建筑师》2011,(6):24-32
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先生的建筑创作历程.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多变”的表象之下有着”不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方法。文章梳理了莫伯治的成长经历和建筑创作历程,从庭园研究新用、地域建筑创作、审美构图、材料运用四条脉络剖析其建筑创作.并解读其富于个性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8.
莫伯治创作的庭园酒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陈设艺术丰富了庭园酒家的室内环境,同时还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氛围,蕴藏着许多价值等待挖掘。通过分析莫伯治三大庭园酒家的创作背景,总结酒家中的陈设艺术设计特点,结合陈设艺术对空间营造的作用,举例分析庭园酒家中陈设艺术的形式载体,运用建筑体验相关理论方法从传统工艺、艺术氛围、广府文化、世俗情感和美好寓意等五个方面对陈设艺术的价值呈现进行深入探讨,以期阐明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赋值当下的陈设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9.
林广思 《南方建筑》2014,(1):105-110
夏昌世是我国知名的现代建筑师、教育家和园林学家,对我国现代建筑创作和岭南园林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已出版的各种关于夏昌世的研究的文献,对于1932-1945年的夏昌世的活动,言之不详。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整合、辨析、勘误和校正,辨析了夏昌世于1932-1945年期间在各工作机构的时间,记述了他的一些活动情况,分析了该时期对其后半生工作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广思 《新建筑》2012,(4):94-98
岭南地区的早期现代园林创作曾备受关注。通过评析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的奠基人林西和夏昌世的基本观念,介绍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的理论基础,分析山庄旅舍、兰圃及桂林风景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技法,提出岭南早期现代园林是现代建筑思想融合地区气候因素、植物景观和人文传统而形成的地域性园林。  相似文献   

11.
作为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潮汕庭园在庭园空间与要素形态上有别于粤中庭园。潮汕庭园可分为纵深式、俯仰式、布景式与井院式等四种空间模式,其特征是要素简约,善用尺度对比,以假山作为景观主体与意境载体。园宅一体的紧凑格局与壶中池山的复合空间使潮汕庭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征,生活性空间与景观性空间相融。通过对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的潮汕庭园调查研究与其庭园建筑作品的关联与形态分析,潮汕庭园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潜在而真实的影响可得到清晰地解读,从而有助深入认识潮汕庭园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2,(10):10-13
结合庭园的空间环境营造是莫伯治建筑创作的重要特征。关于莫伯治早期建筑实践的评析多侧重于地方特色,而对其现代性特质讨论较少,从平面格局、比例尺度和空间组合三个方面对庭园空间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早期建筑实践及其对后续创作的影响,对理解其创作思想与方法的现代性特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园林述要》是一部可以传世之作,堪称《园冶》“现代版续编”。它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岭南庭园》展示和剖析了作为私家园林范例的岭南庭园设计手法上的固有特征,有着长久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80年代,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创作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获得全国园林与建筑界的一致好评。然而,岭南地区后来却再没有发展出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系统的创新园林理论。为解答这个问题,借鉴社会理论中“现代性现象”这一概念,将岭南现代庭园建筑师佘畯南的论著《现代建筑及我国江南庭园空间组织问题的探讨》视作“现代性事件”,从三个结构层面探讨作品与现代社会各层面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岭南现代庭园设计理论虽然明显符合现代社会经验理性的知识观和新中国建设需求这两个结构层面的变化趋势,但在理念和情感上却始终脱离现代人审美的个体化趋向,因此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岭南皇家园林在我国园林史上曾经辉煌却又昙花一现。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的逐步提升、文化与艺术发展和海内外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被世人所关注。岭南园林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庭园作为岭南园林的核心,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其特点是追求自由布局,有较明显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6.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岭南皇家园林在我国园林史上曾经辉煌却又昙花一现。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的逐步提升、文化与艺术发展和海内外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被世人所关注。岭南园林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庭园作为岭南园林的核心,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其特点是追求自由布局,有较明显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筑美学视点,从融会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表达时代意蕴的形象喻义和激发情感共鸣的审美联想三个方面分析莫伯治在新表现主义创作探索中的美学思想,总结其理论研究的深度、美学追求的高度与实践拓展的广度。莫伯治对建筑美学的不懈追求以及文化表现的勇于探索,都将对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与研究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20,(1)
佘畯南作为重要的岭南建筑师,他的庭园创作思想对岭南以及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对佘畯南庭园作品的梳理,将其庭园创作历程概括为探索、发展和高峰三个主要阶段,并结合广州友谊剧院、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及广州白天鹅宾馆三个代表性案例,还原设计时的相关社会情境,总结出佘畯南庭园创作思想的演变过程,即最初将庭园作为体现岭南建筑地域性的手段,而后在愈加丰富的现代主义形式中进行"为人"设计的表达,最后在国际化的设计中回归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浅谈岭南晚清四大古典庭园植物景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晓蓉  董丽 《中国园林》2004,20(10):67-74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古典园林流派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岭南园林的研究远不如中原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深入,对植物景观的研究更是滞后于对其他造园要素的研究.现就尚存岭南四大古典庭园的植物景观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对这些植物景观保护及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潮阳西园是岭南近代营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私家庭园,它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在造园艺技方面,继承了岭南传统庭园的精髓,又对西方园林的形式美学有相当的模仿,并运用了近代新材料、新技术大胆创新,吸收西方园林的技术与艺术,中西合璧,勇于创新,并因此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岭南的近代著名私园,其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吸收,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