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托历史文化条件和当地村落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传统村落小龙窝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软件对小龙窝村聚落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现场实际调研及街道空间在空间句法量化数据中的隐藏属性,明确小龙窝村发展旅游产业在方向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村落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限制,传统村落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传统村落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旅游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建设提供发展路径,为大多数传统村落所实践,本文以全国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湖南省古丈县龙鼻村为例,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以该村为缩影,映射出全国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优化产业业态、保护发展同步走等优化对策,以期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4.
乡村凝聚着乡愁,承载着记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基.传统村落是人类和大自然有机融合的见证.江苏省盐城市草堰村是盐垦文化遗产富集的地区之一,历史古迹保存完整,其中作为粟裕指挥部的钱氏卷瓦楼被列为第一批省级传统建筑,2014年草堰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草堰村在复兴乡村民俗文化的道路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提炼各类传统元素,规划衍生元素落实在建筑、园林、公共空间等载体中.重视挖掘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地域文化,注重保留历史和年代记忆的建筑、构筑物,对传统建筑加固改造并活化利用,使老工匠手艺和现代建筑技术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单纯依靠"输血式"的保护难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传统村落若要重获生机,必须谋求合适的发展途径。研究从传统村落定义、内涵出发,探索其与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并以官洋村为例,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思路,设计其具体的物质空间,最后简要总结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村落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力。乡村旅游在为传统村落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潜在的问题,破坏了传统村落风貌的原真性及村落的自然、文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彬县香庙乡程家川村,基于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总结村落现状特征及问题,针对呈现的问题,探究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周露  王艺冰 《华中建筑》2022,(7):96-101
传统村落是地域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的结晶。近年来,传统村落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程之一,在此背景下,以旅游为导向进行开发的村落层出不穷。该文从美食驱动下的乡村旅游入手,首先对美食旅游村的成功案例进行类比分析,思考其乡村营造的异同之处,寻求新的突破口,运用于传统村落鲍家屯村的实践。基于鲍屯特色文化资源,以美食为空间线索串联村落建筑遗产、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通过打造“寻味”路径,以“点、线、面”的方式将美食与文化元素一并纳入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布局之中,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乡村文化氛围、重塑村民社区意识,为旅游导向下的传统村落活化提供更多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发展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使得许多村落没有研究自身的空间系统支撑。基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以博峪村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藏区村落在承担不同功能导向的空间主题、容纳不同物质实体的空间容量、联系不同虚实要素的空间组织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村落的旅游空间系统解读和村落空间的旅游化空间营造两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从辨析并置秩序、引导层级秩序和强化线性秩序入手,提出在乡村旅游导向下进行村落空间系统重构的引导策略,对促进乡村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从而提升村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承载了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村落也面临人居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居要求、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居民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这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可邑村为例,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建构进行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的相互作用。在乡村旅游受到扶持的同时,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受,形成了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保护文化的良性的正向循环,最后得到文化传承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景区化构建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决策层面。经济发展的同时,村落民居空间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脚步,但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符号的保留与更新。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出发,以衡阳市曲兰镇湘西村为例,探讨村落民居空间的提炼、保护和更新,由此探索建立乡村旅游与村落民居更新二者共生多样性的民居空间更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见证,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景观,近十余年来,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本文以乱流村为例,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从村落选址格局、空间格局与街巷肌理、传统建筑特色、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特色五个方面分析乱流村的旅游资源特征,希望能为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使古村落的发展更具显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云南拥有大量少数民族村落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城镇化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重要发展路线之一,然而政府主导的旅游建设和涌入的外来资本使得村落空间发生巨变。文章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梳理分析其产业结构、社会主体、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察其旅游城镇化中的公共空间变迁规律,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境适应性是人居空间的属性之一,在传统村落中亦有体现。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空间和社会特征,从形成伊始到演化发展,村落本体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要素息息相关。通过北洸村的案例分析,评析村落价值、解读现状问题,旨在提出契合实际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乡村社会在当代的更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转型期,大量乡村空间形态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新旧风貌的不协调使乡村陷入产业发展与空间保护的对立困境。因此文章聚焦转型期乡村产业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回溯村落旅游产业与空间关系从相互依存到不可持续趋势的观念转变,获取产业与空间的关系认知及借鉴启发,结合村落自身适应性及规划设计干预的必要性,提出生态、经济、机制、文化维度的可持续乡村目标框架,建构“适应性更新”理念,梳理产业与空间的关系。并以典型过渡型乡村遂昌上下坪村为例,提出产业联动、季节性景观、主客共享节点等针对过程、时节、主体的精准适应性空间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浪潮,广大乡村地区正逐渐纳入城市的消费体系。其中,传统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遗产禀赋而逐渐具有消费性空间的特征。基于传统村落商业化的视角,运用“创造性破坏”模型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江西婺源县李坑村、汪口村、江湾村在商业化阶段演进中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实证分析,揭示旅游驱动下乡村景观的演变路径。研究发现,“创造性破坏”模型运用于我国传统村落商业化的阶段分析的过程中需适当修正,特别是政府部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化,对传统村落商业化发展的路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将传统乡村景观导向多元化的混杂景观共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对于以自然风貌与传统文化而闻名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在保护资源本体、坚守文化自豪感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成为改善乡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然而,当下在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过程中面临着"重开发,轻保护",自然风貌、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或消失,以及村落呈现"空心化"等危机。文章以传统村落——江西抚州洽湾古村为例,就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正面临生态的退化与修复、建筑风貌的遗失与保护、文化的断层与延续等桎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政策,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新活力。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江头村的规划设计实践,从生态格局、街巷空间、建筑肌理、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其保护发展路径及目前实施成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1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加速,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因其历史建筑、聚落形态等物质遗产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因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但由于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更新与乡村旅游开发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进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更新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更新急需探究的问题。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结合其独特的古村风貌、自然资源和风水格局,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村落更新与格局调整,延续生态风水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空间;通过村落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营造特色村落景观;通过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参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游线,以期将福溪村打造成一个历史保护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齐备的文化、生态、居住相互协调、融合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发展,城镇化稳步进行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成为当今城乡协同发展的议题。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记忆",又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展现与延续。元阳阿者科村哈尼族聚落通过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空间组合、院落空间形态,形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聚落中具有特色的代表之一。发展与保护乡村聚落特色,是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特色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