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筑》2017,(5)
概述了18—20世纪初中西方园林中含交融式水体的案例数量和地域特征。对交融式水体模式进行分类,归纳其布局与设计特点,探讨中西方园林在引进外来水体形式时采用的本土化处理手法。通过对交融式水体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开放包容的态度、体用结合的原则、兼收并蓄的手法可为现代园林水景设计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中英古典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明代私家园林拙政园和英国18世纪自然式风景园斯陀园为例,借鉴叙事学理论分析两者的叙事逻辑,并运用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从构建的发端、隐喻、方向和美学四个方面比较中英两国私家园林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发现中英园林在寄托情感、宣布政治立场和传达哲学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中英园林的差异则根源于两国的文化差异。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景观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核,从而重新思考传承传统文化与吸纳外来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亦师 《风景园林》2016,(2):94-101
草坪在西方中世纪时已成为艺术和文学描绘的对象,但作为造景元素出现在园林中则始于17世纪的法国式园林,并在18世纪英国式园林中跃升为主导性构园要素,深刻影响了西方的造园哲学和实践,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从观念史角度,考察草坪建植在西方世界各地经历的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差异,论述其何以普及于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等3个领域,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城市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18世纪英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代表形态。本文以18世纪的英国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哲学思想、相关艺术等角度梳理自然风景园发展的原因,以便更清晰地解读英国自然风景园。  相似文献   

5.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在东西方造园艺术的影响下,俄罗斯自然风景园经历了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百年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产生了叶卡捷琳娜园、加特契纳、巴甫洛夫园、索菲耶夫卡园等俄罗斯园林史上重要的艺术作品。俄罗斯自然风景园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营造丰富的空间、人工干预少、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谐调、对规则式布局的吸纳以及大量采用乡土植物等特点对后来苏联园林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风景园林数量日益增多,成为城市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园林中园路的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方便人们欣赏园林,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园路可以带给园林不同的风貌。论文简单介绍了园路的分类,对园路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园路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剑文 《园林》2020,(4):44-51
以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入美国,发展至今,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文章对中日园林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以位于波特兰的两座东方园林——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为研究对象,从布局特点及造园手法对比其各自特点,并结合其他美国东方园林指出中日设计趋向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展示方式上的融合趋向与写仿趋向,造园目的上的游憩化趋向与宣教化趋向,造园文化上的感知化趋向与叙意化趋向。研究旨在为中国园林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同为自然式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与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自然"是造园师坚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表现和模拟自然中,二者表现出了迥异的方法与风格。文章在此背景下,对江南私家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中植物景观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园林绿地规划中的园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吴峻  鲁长亮 《山西建筑》2007,33(14):354-356
介绍了园林园路的基本类型、功能与特点,从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和园林的布局两方面阐述了园路的规划原则与设计要点,总结出园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从和考虑的问题,以使园路的规划与设计满足科学与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小议路与园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洪 《园林》2003,(9):28-29
路,泛指各种路,尤指公路与城市道路,园路则特指园林中的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经验多了,路可以预先设计好,所以路与园路有一类是人走出来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选定而被认可的路,包括天然风景中的园路,通常这种路总是合情合理的。另一类是事先设计好的路,如设计设想符合客观条件时,其效果也是良好的,反之则必有缺陷,故而设计者必须懂得第一种路后,才能设计好第二种路。这是本文想要说的第一要点,另外时代的发展,路与园路正在互相交融,许多公路  相似文献   

12.
园路析:园路在园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琦  郑珂 《园林》1998,(2):12-13
园林中的许多设计手法和思路的实现都离不开园路。园路是园林的骨架。园路是园林的血管。园路是组织景观的旋律……。因此,园路是路,也是景。  相似文献   

13.
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上青睐于规整式花园(后来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一直到18世纪自然风景园在英国和整个欧洲迅速蔓延开来.相比较而言,中国有着悠久的自然风景园林传统.建于1812年的慕尼黑的旧植物园刚开始也是一个规整式的花园.直到1890年才转型为一个自然风景园.城市扩张给花园造成很大的用地问题.因此1914年慕尼黑新植物园选址在城市的西郊.这20hm2的花园既有规整式的花园区域,也有自然式的花园区域.此外,园内还另辟场地,成立了一个主题花园——生态高山植物园.主题园自20世纪中叶以来越来越受欢迎.如今,主题花园为植物园提供了提高形象的重要机会.  相似文献   

14.
园路是园林建设的主要元素,是人和景观点的联系网,是贯穿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因此,园路的设计和施工在整体园林建设中起重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园路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并提出园路的质量标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香景营造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香景营造风格。以19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州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书籍绘画对其植物香景进行解读。首先分析怡园植物,结合传统香文化背景,对其主要香景植物进行梳理;其次,选取园中典型香景,根据香景植物与园林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其营造方式;进而从多角度解读怡园香景的审美特征,挖掘古典园林香景的营造特点,为现代香景植物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粤中地区作为中国清代以来最大的商贸中心,形成了特有的中西杂处的文化交流模式与景观造园风格。本文以典型粤中私家园林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查阅比对,探讨了粤中自然背景下的地域特色、西学中用思潮下的主动探索、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下的中西交流是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表征产生的主要动因,并对粤中私家园林的园林形式、园林要素、园林功能、园林风格、园林文化、园林材料与技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结了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的主要表征,包括规整灵活的园林布局、集约多变的园林水体、杂糅实用的建筑小品以及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观等,并解释其中西结合的成因。本文在探究粤中园林中对西方要素的本土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在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中国园林特色这一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粤中地区作为中国清代以来最大的商贸中心,形成了特有的中西杂处的文化交流模式与景观造园风格。本文以典型粤中私家园林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查阅比对,探讨了粤中自然背景下的地域特色、西学中用思潮下的主动探索、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下的中西交流是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表征产生的主要动因,并对粤中私家园林的园林形式、园林要素、园林功能、园林风格、园林文化、园林材料与技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结了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的主要表征,包括规整灵活的园林布局、集约多变的园林水体、杂糅实用的建筑小品以及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观等,并解释其中西结合的成因。本文在探究粤中园林中对西方要素的本土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在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中国园林特色这一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桂中三市滨水绿地园林硬质景观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园林建筑布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林小品种类丰富、造型别致、趣味性强;园路设计遵循"顺势辟路"原则,与地形地势相辅相成;铺装材料以传统材料为主,考虑到经济、实用、美观的结合。但部分园林硬质景观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偏向大众化,地方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不足;铺装图案构成样式异常杂多,个性化不突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建设与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黑格尔《美学》中译本正文与朱光潜先生所作注释中,均可看出黑格尔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18-19世纪欧洲园林评价不高,并且其中可能存在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价值的误读与遮蔽。作为传统园林代表的明清江南私园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特征,与黑格尔《美学》体系有相恰之处,也有超越之处。黑格尔哲学与美学体系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借鉴其角度来看江南私园空间,可以为对后者的普适性解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利于东西方园林美学的沟通,并为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运用提供参考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李嘉乐 《中国园林》2004,20(5):12-12
从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园林营建的形式和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在30年代出现了自然式风景园,以后这种形式传播到整个欧洲,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足迹传播到美洲、南非、大洋洲等地。18世纪70年代以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一些研究机构和种苗商人竞相从美洲、南非、印度、中国、日本、大洋洲等地引种植物并开展观赏植物育种事业,为造园提供丰富多彩的植物种和园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