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检测广西珊瑚钨锡矿区尾矿样中重金属砷、镉、铜、铅、锌的含量,以国家土壤质量Ⅲ级标准作为参比值,利用地累积指数法、综合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珊瑚钨锡矿区尾矿的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地累积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法评价结果显示,珊瑚钨锡矿区尾矿镉和砷污染较为严重,较国家土壤质量Ⅲ级标准值超标倍数均值40倍,锌和铜元素为轻微污染,铅无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大小为镉砷锌铜铅。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大小为镉砷铜锌铅。综合评价表明,珊瑚钨锡矿区尾矿中镉和砷对综合污染指数的贡献最高,珊瑚钨锡矿区镉和砷为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2.
由采矿、冶炼、加工及废弃物处置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影响越显突出。围绕云雾苔草与蜈蚣草超富集植物间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的运用与实践进行试验探索。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云雾苔草、蜈蚣草和两者间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铅、锌、铜、镉、砷等重金属含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间种方式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种植的效果。采用云雾苔草和蜈蚣草间种方式联合修复重金属土壤,对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修复效果持续有效,土壤中铅、锌、铜、镉、砷的浓度可降低至12.54mg/kg、40.21mg/kg、11.23mg/kg、0.06mg/kg和0.32mg/kg。  相似文献   

3.
分析赣南某钨矿周边稻田土壤中镉、铅、铬、铜和锌等5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评价矿区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表层、中层和底层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降低,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变化均较大。表层稻田土壤中镉在全部采样点、铜在57%的采样点含量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且镉严重超标。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污染程度强弱顺序为镉铜锌铅≈铬,镉为中度至极重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排序为镉铜铅铬锌,镉为高污染至极高污染,铜、铅、铬和锌危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针对广西泗顶铅锌矿废弃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开展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和重金属富集特征分析,筛选出白茅、白羊草、野葵、辣蓼、铁线草、龙葵、蜈蚣蕨等重金属耐性植物作为废弃地复垦的先锋植物,为该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德兴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富集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富集因子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西德兴地区进行了较系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德兴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的砷、汞、镉、锌、铜和铅重金属污染,尤其以德兴矿区为中心的区域污染最为严重,而铬污染程度小。此外,乐安河中下游沿岸地区、西北方向的煤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某废弃铅锌矿山及周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以矿山历史开采区内及周边土壤、矿山上下游地下水中的砷、汞、镍、镉、铬、铜、铅、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明显污染,砷、镉、铅、锌污染较严重,主要超标原因可能为矿山开采过程中历史上环境措施不到位,且区域本底值较高。地下水含量未超标。废弃矿山生态风险存在,建议废弃矿山应尽快进行治理修复,地下水应做好长期监测。为废弃矿山后续的治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铜矿选冶渣复合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以四川某铜矿选冶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盐还原菌为固化/稳定化微生物,探讨了其生长特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变化规律及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修复铜矿选冶渣时生长迅速,适合作为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由于铁、锌、铜、铅等重金属活性差异较大,因此其固化效果亦有显著差异;修复30 d时,重金属Cu、Pb、Zn、Fe的最佳接种量分别为5%、10%、15%和15%,生物有效性降低率分别为72.36%、98.37%、43.01%和79.31%;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先增后减,但并不影响其修复效果。因此,硫酸盐还原菌可同时修复多种重金属离子,有效解决某铜矿选冶渣中铁锌铜铅的复合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8.
株洲清水塘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株洲清水塘区土壤纵面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锌、铜、铅、镉、砷、铷、钴、镍、铬、汞等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锌、铅、镉、砷等元素平均含量明显偏高。大多数重金属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土壤各层重金属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位于冶炼厂附近的土壤剖面采样点,重金属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土壤中的锌和铜、铅和锌、锌和汞、铅和汞、铷和镉有正相关关系(p<0.01),铜和锶、铅和锑、锶和铬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植物修复技术处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优势较大,但超富集作物难以确定。对距某冶炼厂200 m、300 m、400 mm藿香蓟和土壤分别取样,探究藿香蓟对镉、铅、铜等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距离冶炼厂越近,土壤中镉、铅、铜浓度越大,藿香蓟体内镉、铅、铜含量越高;藿香蓟对镉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较大,能显著富集土壤中的镉,并能有效地从地下部分(根部)等转移到地上部分(叶);藿香蓟对土壤中的铅富集和转运能力较差,对铜的富集和转运效果一般。因此,藿香蓟是一种镉的超富集植物,可以作为受镉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洙赵新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洙赵新河表层沉积物中所有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超过黄河沉积物元素平均值,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汞的富集最严重。铅、锌、镍、铬两两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可能为同源污染。洙赵新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汞>镉>铜>锌≈砷>镍>铅>铬,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轻,但汞污染较为严重。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汞>镉>砷>铜>铅>镍>铬>锌,其中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达到了很强水平,镉达到中等危害程度。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自上游到下游呈现逐渐上升后微下降的波动趋势,上游为轻微的生态危害,中下游达到强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1.
某铀矿周边土壤典型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某铀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当地优势植物对超标重金属的修复能力,对矿区下游土壤及植物进行了采样测试。结果显示:矿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U、Cd超标,最严重区域为距尾矿库200m以内的下游区域及采场东南部。超标较重区域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分布。远离尾矿库或采场区域,超标程度具有下降趋势。矿区内优势植物品种较少,富集转运U、Cd元素的能力较弱,苜蓿可作为潜在的修复土壤中U、Cd污染的植物,进一步通过室内栽培,添加螯合剂、改良剂来提升植物对土壤U、Cd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炯 《矿冶工程》2018,38(5):122-125
为了探讨土壤改良介质对矿区先锋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影响,选取郴州市柿竹园尾砂坝、高斯贝尔尾砂坝两处矿区土壤,采用沸石、40%沸石+60%草炭、80%沸石+20%食用菌下脚料3种介质以1∶15混合尾砂坝土壤形成改良土壤;利用改良土壤对多种先锋植物(小飞蓬、花叶水葱、苦菜)盆栽培育4个月,然后测定植物根、茎叶以及改良土壤中Cu、Zn、Pb的含量。结果表明,两处尾砂坝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关系为Zn>Pb>Cu,其中高斯贝尔尾砂坝土壤的Cu、Pb含量更高。柿竹园尾砂坝土壤中Zn含量约为Cu含量的6~25倍、Pb含量的3~10倍,而高斯贝尔尾砂坝中Zn含量约为Cu含量的6~8倍、Pb含量的1~3倍。土壤改良介质对植物富集Cu、Zn、Pb的能力均有影响,对于不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采取多种植物混合种植,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广西平乐锰矿区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与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广西平乐锰矿区受污染土壤及该区7种优势植物的调查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发现土壤受到Mn、Cr、Cd的污染,局部区域受到Pb、Zn的污染,且Mn、Cd含量很高。7种植物对Cd、Cr、Mn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山茶科木荷叶中Mn含量高达30 075.94 mg/kg,富集系数为2.3,表现出对Mn的超富集能力,可用于M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重金属存在形态分析、形貌分析、SEM-EDS分析等手段,研究某矿区铅锌污染土壤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土壤样品中铅、砷、镉含量相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超标倍数分别为0.86,1.08,1.4,铅、镉、铬的酸提态分别占全量的17.8%,20.3%,8.5%,具有较高的环境活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在分析冶炼厂周边区域不同深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镉、铅、汞、锌和铜均超过云南背景值和二级标准,且内梅罗综合指数均大于5,说明表层土壤受到重金属镉、铅、汞、锌和铜的重度污染。综合不同深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如按综合指数法依次排序应为:铜汞锌镉铅砷铬。数据统计分析可知,锌与镉在土壤中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汞与锌、镉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该冶炼厂周边村庄与农田土壤中锌和镉的污染可能有相同的来源,而汞也与锌和镉的来源相近,区域内的锌冶炼生产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域农用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从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看,表层土壤中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2 049.01,其中镉的贡献率最大,占比约为90.34%,汞的占比约为6.96%,这表明该区域土壤中镉和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6.
蒲公英和铜草对土壤中铜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安徽重点矿区排土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探索采用植物修复法恢复被铜污染的土壤。通过对蒲公英、铜草进行盆栽试验,分析土壤铜浓度对两种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并考察蒲公英和铜草对土壤中铜的富集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铜浓度的增加,蒲公英和铜草的生物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土壤中铜浓度达到100 mg/kg时,蒲公英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大于1,符合超富集植物的特征,可作为修复被铜污染的土壤的超富集植物,而铜草不属于铜的超富集植物。结果对于筛选出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进而采用植物修复法代替物理和化学方法修复被铜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曼  熊邦  迟茜  盖园春 《中州煤炭》2021,(3):25-29,33
以某铜尾矿堆场为研究对象,对场地土壤开展了铜、砷、铅等重金属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土壤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土壤砷污染严重,整体为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主要为极强和很强;场地存在大范围的铜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主要为轻微和强级。地块土壤超标是由于铜尾矿常年无规范管理堆放所致,应尽快实施风险防控工程。  相似文献   

18.
泗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泗河干流及支流7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汞、砷、镉、铅、铬、镍、铜、锌和锰共9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含量,阐述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运用污染因子法(Cfi)和风险评价指数法(RAC)对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泗河表层沉积物中汞、镉和锰的平均含量均高于环境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沉积物中铬和镍以残渣态为主,除残渣态外,镉、锰和铜可提取态比例较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比例较大,汞则以腐殖酸结合态为主,而砷和锌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腐殖酸结合态均占有一定比例。重金属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铬>镍>锌>铅>砷>铜>汞>锰>镉。镉、锰和汞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较短。各种重金属RAC值依次为:镉>锰>铜>锌>铅>汞>砷>镍>铬。镉和锰表现出高风险水平,铜为中等风险水平,而汞、砷、铅、铬、镍和锌除了个别点位为中等风险外,大多为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检测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区尾矿中铅、锌、砷、锑、铊、铬、铜、锰、镍、镉和汞含量的基础上,以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区尾矿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矿区6个堆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镉、锌,永胜堆场尾矿中突出污染元素为汞、砷、锑。矿区6个堆场尾矿原矿石主要来源于矿区铅锌矿,永胜堆场尾矿的原矿石主要来源于丹寨、独山、榕江一带的汞矿和锑矿。相关性分析说明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尾矿金属元素资源再利用意义不大,且潜在环境问题突出。四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均反映矿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镉、锌,永胜堆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汞、砷、锑。各堆场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大小顺序为永胜>陈工>垠垠>山佳>水牛石>狮子洞>振霖,永胜堆场重金属潜在环境污染问题最严重,应当引起环保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有色资源矿山开发利用的环境负效应之一就是重金属的污染,其重金属离子的迁移与探测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探底雷达的分层界限探测技术、岩土取样和荧光分析技术,对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某尾矿库重金属离子下向迁移展开系统的对比研究,系统布置探测线和取样点,分析尾矿库重金属下向迁移的规律。分层探测表明,复垦土壤与尾砂层的分界较为明显,尾砂层与下层土壤分界在探地雷达上没有反应。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砷、镉、铅,在取样的不同深度样品中砷、镉、铅浓度都显著超标,铬浓度符合标准。尾矿库内的重金属主要以下向的重力迁移为主,存在少量的上向吸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