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卓艳 《住宅科技》2009,29(10):10-13
尝试对世博场馆的建筑特殊性和当前发展动向进行解读,从世博场馆的特征、场馆设计的发展趋势、场馆设计研究分类、场馆功能研究和场馆外观造型原则及倾向五个方面进行有关世博场馆建筑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揭示了广州的战略规划与亚运场馆布局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广州战略规划的思路与场馆布局的关系,通过分析场馆布局、场馆交通组织以及官方提出的亚运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阐明战略规划对场馆布局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南京亚青会消防安保工作,提出场馆化消防安保概念,成立场馆消防安保团队、编制场馆消防安保运行计划、严格场馆消防条件和开展灭火疏散演练等,以确保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4)
常设展览作为科技场馆的核心,它的设展策略直接影响了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效果。小型科技场馆由于受到常设展厅面积小及其他因素影响,如何有效地发挥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场馆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有没有根据小型场馆的特点来设置常设展览。本文主要从提高重复参观率、传播科学技术事务元层次及场馆运营来探讨"设置多个小主题并定期轮流更换"这种常设展览的设展策略,有效提高小型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时代建筑》1997,(4):25-26
一、场馆建设简况八运会共设28个竞赛项目、34个大项319个小项,332枚金牌,除速度滑冰、马拉松外,其它项目均安排在上海举行。届时需要比赛和训练场馆82个,除现有的44个场馆外,新建、改建了38个场馆,在38个场馆中,属竞赛场馆24个(单位)、27个(单位),属训练场馆14个(单位),初步框算总投资约56亿,建筑面积约70万m2,上述场馆8月底全部竣工交付。二、八运动场馆建设特点1、场馆建设运用了改革的思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先是投资体制上的改革。打破了以往场馆建设单纯依靠国家计划、财政拨款的方式,这次场馆建设…  相似文献   

6.
周卓艳  陈易 《建筑学报》2007,2(1):67-69
对世博场馆的规模,主要是场馆面积大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场馆展厅面积、所需展厅数量、适宜的等候面积等若干设计数据,以便使场馆规模尽可能合理地满足世博期间大量人流的参观及等候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各类场馆的建设支持,打造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质配套、高效率运营,推进体现城市特质、蕴含城市精神的重大文体设施的建设成为新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同时,5G的商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落地,正在推动着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的跨越升级,围绕场馆安全保障、智慧观赛体验、5G高清直播、智能赛事服务、智慧化场馆运营等重点场景的解决方案将不断产生,壮大市场,惠及民生。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上海进博会场馆、武汉军运会场馆、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等具有行业标杆性的智慧场馆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特别是5G的商用,使智能建筑行业赋能的智慧场馆建设有了新引擎,正在进行的2022年冬奥场馆建设改造项目,明确提出了将借助5G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场馆建设领域"中国方案"的目标。为了促进"智慧场馆"的落地与发展,探索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能耗高、人员多、  相似文献   

8.
桂琳 《建筑学报》2021,(7):63-68
介绍北京赛区所有场馆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描述遗产再利用、首钢园区复兴以及冰上场馆制冷系统的环保性等内容.北京赛区肩负2022年冬奥会赛事总体指挥、统筹调度的重要使命,其场馆建设在2008年奥运会遗产再利用、城市现有设施再利用、工业遗产复兴发展、冰上场馆制冷系统环保可持续、雪上场馆中国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诸多示范.  相似文献   

9.
运动场馆人流疏散及其模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运动场馆人流疏散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问题。在分析运动场馆人流群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将人流疏散分为人流离开运动场馆、人流从场馆出口到公交站点和人流在公交站点利用交通工具疏散三个阶段 ,研究了第一阶段的疏散特征 ,设计了相应的疏散模型 ,分析、计算了所需的疏散时间。研究结论可为奥运会场馆人流安全、快速、有序疏散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体育及全民健身概念的推广,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理念的推崇与追求,体育设施的设计与建设逐步转向注重"为人所用"、"以大众为本"的目标。对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临时场馆为主的场馆建设与管理理念,我国很多城市依然热衷于兴建大型场馆的现象需要被反思,我们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兴建的场馆,由于缺乏对于大众体育的正确认识和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导致场馆尺度不亲民、空间功能不适用、交通可达性差等不利于大众使用的因素出现,从而也就导致了场馆利用率低、养护困难、大量闲置的问题。长此以往,兴建大型、豪华型场馆必然会带来投资、建设、使用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大众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