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魏秦  王晶  常琛 《城市建筑》2023,(13):59-63
业缘型聚落是由业缘关系产生的群体聚集形成的聚落。不同产业类型的聚落利用地形地貌与物质资源的优势,协调聚落生产与生活空间,形成业缘型聚落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从农业养殖、手工制造及商业贸易三种业缘型传统聚落入手,剖析浙江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与聚落形态等方面特征,挖掘业缘型传统聚落在因势而据、组织生产,因物立业、居业并置,因水而通、因路而市等方面协调生产生活的营建策略,并提出传统聚落从产村互动、景村互动与多方互动的发展驱动路径,实现传统产业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走访、测绘的研究方法,以王硇村为例进行了聚落院落分析,并从王硇村整体规划、院落布局、院落类型、院落连接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了王硇村传统聚落院落的生活形态,以保护传统聚落院落的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在鄂东南传统民居类型中,大屋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鲜明宗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多见于血缘型聚落中。其以具有祭祀功能的正屋为中心向四周扩建而形成最终格局,其功能分布与布局对血缘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北省阳新县三溪镇枫杨庄乐木林大屋及其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文地理学及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其大屋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记录,并对整个聚落的布局、现状等进行调研,把握其聚落及大屋的发展、现存问题以及背后原因,为大屋及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学斌 《规划师》2002,18(6):48-53
试图从喀什古城沿革及行为场所理论出发,就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形态的形成、布局、景观特点作一概括和剖析,并系统分析了构成其物质框架各要素的类型及形成规律,揭示了传统街区在聚落内空间网络控制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5.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了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楠溪江流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富有个性、和谐优美的传统聚落景观,并较完整地保留至今.这些景观,包括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系的整理、农地与居住地的布局、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和系统、家庭庭院的类型和布局,表明了农业社会该地区的人们在利用土地建设家园方面的高超智慧和丰富经验,是古人在风景园林方面的杰出成就.对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不同层面的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其自然和人文的成因的探讨,都会给今天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蒋帅  杨玲 《新建筑》2023,(5):90-95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文针对在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新乡村建设均质化布局对传统聚落产生的影响和破坏,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并结合对黑龙江省鄂温克乡索伦村、宁安市小朱家村等地传统聚落的田野调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传统民居聚落布局的肌理、公共空间系统、村落建筑风貌、择地选址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一种研究分析传统村落布局特色的新的视角和理论。论文总结和归纳传统村落布局中的特色与智慧,为黑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存与生活都离不开水。而江南地区的独特聚落环境与民居特征,都与江南地区多水这一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水体角度来研究江南传统聚落环境与民居,从历史环境的水体变迁,现今水体对江南传统聚落的影响入手,分析了自然水体和人造河流对江南传统聚落经济、城市格局和民居形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列举同里古镇作为例子,从水体角度来对江南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和布局分析,增强江南聚落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这种因地制宜的利用水体的生活经验可以为现今乃至未来的江南传统聚落保护和再更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潘莹  叶丹  施瑛 《风景园林》2022,29(7):124-131
广东省梅州市作为广东客家文化核心区,其传统聚落景观承载着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丰顺县是梅州市内海拔高差最大、地形类型最丰富的县,充分体现山地丘陵客家聚落的景观特征。基于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形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学、农业学和风景园林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地形聚落中的选址分布、产业选择和发展进程等规律,探讨山区内不同地形的“三生”景观空间差异化。研究表明:山地丘陵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地形条件的相互影响,因此将聚落景观分为平原稻果兼作型、河谷稻林兼作型、丘陵稻烟果兼作型和山间茶稻兼作型4种类型,并从产业类型选择、景观要素组合和山地适应性民居3方面总结聚落形态的差异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拉祜语“卡”是村寨(聚落)的意思,“卡”作为拉祜族特有的乡村聚落,展现了拉祜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卡”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传统聚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主要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选取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并追溯“卡”形态特征的成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团状内向型、带状延展型和枝状组合型三种类型的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并详尽分析其聚落空间形态内的构成要素。以期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国内传统聚落绿色营建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将研究概括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其中定性研究主要针对传统聚落建筑单体的建筑类型、空间构成、材料与构造,以及聚落整体的选址与布局、巷道空间等方面进行归纳;定量研究则借助实测数据或建立模拟模型进行分析。文章对两方面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希望对后续的国内传统聚落绿色营建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梅州大埔县为例,通过传统聚落普查,建立数据库,以空间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地形,水系和日照对聚落布局的影响途径,归纳了聚落布局的基本模式,主要研究结论为:自然环境因为耕地资源影响,间接地控制聚落的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以典型传统聚落桂峰村山地街巷空间为例,从图底关系、街巷界面类型、场地竖向及其街巷空间尺度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生成的内在关系以及分析复杂聚落空间形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水口桥桥亭街井台广场池塘传统村镇聚落园林景观的空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镇聚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探讨和分析中国传统村镇聚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叠合。  相似文献   

20.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