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风景园林》2020,27(2):38-44
杭州飞来峰与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简称叠山)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南宋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皇家园林以"西湖第一山林"飞来峰作为园林叠山的写仿蓝本。在文献不清晰、考古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飞来峰的历史图像整理与分析,从图考园林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古人眼中的杭州飞来峰视觉形象特征:山体露骨、洞窟玲珑、奇石累累,并不是从字面上认识的置石立峰,而是把飞来峰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飞来峰相关文献、实物遗存等资料,探究古人是如何具体参照杭州飞来峰叠山造园,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叠山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鲍沁星 《中国园林》2012,28(8):89-92
灵隐飞来峰是西湖第一山林,具有峰石林立、洞壑万千的独特风景,对于南宋临安皇家园林叠山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价值至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探讨了灵隐飞来峰的由来、独特平地石山风景及其对园林叠山的影响,指出其文化反映的是自唐代以来兴起的中隐文化和以石为主的山林欣赏趣味的逐步成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造园思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但其佛教造像艺术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杭州园设计构思,选取西湖景观中最具创造性精神和艺术典范价值的核心要素,以西湖山水美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力求深刻体现西湖园林景观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场地区域特征的深入分析,锁定以赏月文化和西湖水上园林为立意主题,以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为核心意境,并结合杭州西湖现代园林的造园特点,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创新、重现西湖"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解读由"两堤三岛"构成的西湖景观"堤岛格局"的构筑特征,诠释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普世价值,展示富有杭州特色的景观作品。  相似文献   

4.
引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2011年6月24日,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处于"后申遗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是否坚持了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原则;是否处理好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机制条件……这些"后申遗时代"西湖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一、西湖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与审美意境杭州西湖享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相似文献   

5.
《园林》2018,(7)
正传统是民族特质的文化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是时代的传统,时代是传统的时代。"明末画家、诗人兼造园艺术家计成所撰写的《园冶》是其建造园林实践经验的毕生总结,是中国古代造物智慧的结晶。此书从本质上对园林艺术设计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将中国园林建造的精髓理念尽收其中,总结并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造园设计观念,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提供了经典的艺术范式,极具丰富的美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建筑独特的艺术思想,为中国当代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世界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自公元9世纪白居易对西湖开展大规模治理和疏浚之后,历代城市管理者还曾对西湖  相似文献   

7.
杭州,是一座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为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之一,保存着许多古代文化艺术和文物古迹。西湖是一颗光照四海的明珠,西湖水面面积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山林面积达49平方公里。杭州园林设计院,承担着西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任务,并从杭州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杭州园林已在新加坡、香港、泰国、日本、苏联、保加利亚、奥地利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花。我院一直遵循着“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的方针,摸  相似文献   

8.
倪琪  许萍 《中国园林》2012,28(8):86-88
杭州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审美实体之一,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的成功申遗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在研究西湖文化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西湖文化景观是以物质表象传达文化精神、因文化精神彰显景观深度、依题词点景实现意境升华,并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来解读西湖的普世价值,为后申遗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园林庭院追求往复无尽、深远含蓄的空间效果,其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处理,是古代造园家巧思妙想的智慧结晶,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西湖文化景观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康有为一天园是近代杭州西湖不可多得的名园胜景。本文以康有为思想、生活与人际交往为线索,比较考证五份对一天园游览路线记述的异同,对应历史地图,结合现今一天园的残存状况,分析康有为建成一天园时的园林边界、景点名称、布局结构及植物造景,绘制复原平面图,以期完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园林设计的学科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明清园林史,总结和分析《履园丛话》书中的造园观点,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基本方法,阐述了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提出的造园观点对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认为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师必须结合新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是2个秀美的江南古典园林,均负郭而西,但它们形成的过程和呈现的形态及景色并非一致,其中包含的古典智慧概括为:"留得"和"拾得"。从"城-景""地-景""人-景"3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个江南古典园林取得成就的思路、动因及操作方式,以启迪当代实践中对中国古典智慧的价值传承。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文中由西湖的产生及其对杭州城发展繁荣的重大作用,以及苏轼把西湖比作人的眼睛,说明西湖对杭州之重要。文中论述历代西湖文化景观之建设,西湖十景之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美学内涵,对国内乃至世界深远影响,论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的五方面启示,认为杭州西湖是以水营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典范,其历史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史料记载与现有遗存中可见,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了丰富的避暑智慧,对当代园林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而此前针对我国避暑营造历史的系统研究不足。尝试整理不同类型的传统园林避暑营造史料,分析避暑营造中冷源要素的运用以及归纳不同避暑模式下的冷源组合方式,从3个方面构建中国传统园林避暑营造的历史研究框架,进而探索其内在规律,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当代亟须的园林避暑设计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变化。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园林的建设力求回应这种变化,营建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时代特征强烈的闽南园林,并试图反思造园文化中传承与发展、造园与养园之关系,总结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之后的造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园林文化在人居环境背景下如何阐释和建构是当下的热点课题.在现代人居的高密度形态下,延续传统山水造园的理念亦存在着诸多现实的矛盾.通过对杭州"庭院深深"住区原地形处理与环境设计案例分析,探讨"新城市山林"的主题建构及其之于当代城市高密度住居环境营造的机遇与矛盾,并从空间形态、游憩功能和健康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相关的设计实践和问题探讨,以延伸其现代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大梦山景区传统园林空间的重建和营造为例,展示历史西湖之西的古典园林风貌,并基此研究和分析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构思和造园手法,结合重建后的大梦山景区融入福州西湖古典园林空间工程实例,探究传统园林空间重建与营造的设计理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造园活动鼎盛,以临安为中心的浙北地区曾经出现大量名园,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造园体系,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出代表,杭州周边至今尚有部分遗迹留存,具有极高的价值。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调研、现场测绘和文献图像考证,分析和总结浙北地区南宋名园的历史源流、造园意匠、艺术特色和设计手法,以及传统造园艺术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造园首在选址。选址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欧洲的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法国著名的造园史家和理论家 G·格罗莫尔在其名著《造园艺术》中指出,造园,"首先要选址,这是最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地址要好,清洁卫生,有丘有壑,草地和树林相间"。可见,选址得当是古今中外造园的一条共同法则。避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