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主体,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巴蜀园林本质特征的厘清。通过对杜甫草堂的园林化过程进行辨析,明确巴蜀纪念园林并非如江南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一般多从建园之初即确定其园林性质,而是在初始时作为单一的纪念场所和园林场所存在,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先贤崇敬及游赏习俗的文化基质影响下,历经多个朝代,经由2种途径形成:1)纪念场所的园林化;2)园林场所的纪念化。通过纪念元素与园林元素相互融入,逐步形成现存的巴蜀纪念园林。  相似文献   

2.
刘庭风  张晶菊 《园林》2008,(4):30-33
桂湖位于四川新都城内西南角,始于蜀汉,兴于初唐,为驿站圄林、纪念园林、文人园林、公共园林的综合体.东汉时在此设驿事,三国章武中(222)新都县令卫常凿潮筑堰,始称卫湖.隋开皇十八年(598)新都筑城,圈湖于南墙之内,名南亭.  相似文献   

3.
刘庭风 《园林》2008,(10):28-30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安澜桥东面的玉垒山上,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创者李冰父子的庙宇,也是一个以寺庙为核心的开放式的风景园林景区,它不仅在建筑上达到了川西建筑艺术的极致,而且在园林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极致。  相似文献   

4.
刘庭风 《园林》2008,(2):28-31
成都武侯祠位于市区旧南门外,今武侯祠大街。武侯祠原为始建于223年的刘备陵墓(汉昭烈庙)。诸葛亮死后建祠于汉中勉县,晋末成汉国国主李雄在成都城西今祠堂街处建武侯祠,明初将它并入昭烈庙,刘居中,诸葛在东,关张在西,形成君臣合庙,明末毁于战火。康熙11年(1672)四川巡抚张德地重建时改为前刘备殿、后诸葛殿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巴蜀传统山地园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立人工景观,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尤其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着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归纳,由空间设计手法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对现代山地园林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刘庭风  董海 《园林》2008,(3):28-31
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九眼桥附近,以纪念薛涛、展示竹子和借景锦江为主题,为古迹与植物相融合的综合性园林。相传,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居于附近的碧鸡坊.建有吟诗楼,掘井汲水,制笺写字,此井名玉女津,昔人以此酿酒制纸。自薛之后,历代仿制,明代蜀王每年三月三日,以此井水仿制薛涛笺,久之,人们皆呼玉女津为薛涛井。  相似文献   

7.
巴蜀园林孕育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亮点。文章采用实际调研、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巴蜀园林植物及其意境表达的研究,阐述了巴蜀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内涵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巴蜀园林植物意境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表明:巴蜀园林植物造景讲究虚实相生、隐显结合,以此表达含蓄和深远的意境;植物意境的研究应该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希望本文能够为巴蜀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巴蜀园林欣赏(八):东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园林》2008,(8):28-30
东湖位于四川新繁,新繁本为县署,1965年并入新都。城东有湖,名东湖,自唐代宰相李德裕治蜀凿湖之后,历代官宦文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胜迹,东湖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七朝变迁,成为除山西居园池之外的第二处唐代园林,因其别具一格的布局,又使它成为西蜀名园。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道,唐代李德裕为宰相时,凿湖造园,手植三柏二楠。  相似文献   

9.
董海  刘庭风 《园林》2008,(6):22-25
文君井位于四川邛崃市里仁街,是一处以汉代古井为基础不断扩建而成的文人园林,主题是纪念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古井井面瓶胆状,井壁无砖石,水质清冽,旱不枯,雨不溢,逾两千余年仍泉涌如注。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落难时曾在此开酒坊,汲水酿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传为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0.
刘庭风 《园林》2009,(1):26-28
绵阳西山位于绵阳市城西的凤凰山,因西汉文学家扬雄曾在此读书,又因蜀国名臣蒋琬墓地在此,自古闻名遐尔。《陋室铭》中有“南阳武侯祠,西蜀子云亭”,子云即是扬雄的字。西山虽是一个山地园林,却因为有玉女泉的存在而更显出水景园的特色,这在山地园中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11.
刘庭风 《园林》2008,(1):30-33
杜甫草堂,又名浣花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边,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之所.杜在此居住3年9个月,作诗240余首,是其一生诗量的五分之三.  相似文献   

12.
房湖公园位于四川广汉市西南,古称房公西湖,<汉州志>、<方舆胜览>载为唐宰相房琯上元元年(760)八月任汉州(即广汉)刺史时所凿,不仅得蓄水排涝之利,又得市民游憩之利.  相似文献   

13.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根植于西蜀地区历史文化土壤上的纪念性质的古典园林.文中分析了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形成背景、性质演变、类型及艺术风格,提出纪念性是此类园林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景观偕同电子记忆装置,作为一种“记忆设置”取代了客观物体式的纪念碑建筑。 逝者的记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掩埋于景观之中,来访的人们能够“发掘”和“签收”这些记忆,或是在漫步中互相体会。  相似文献   

15.
巴蜀园林欣赏(七)罨画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园林》2008,(7):26-29
罨画池位于四川崇州市中心,始建于唐代,成景区与宋代,延续至今,是集庙宇、祠堂和园林为一体的综合名胜.唐时称东亭或东湖,一直是地方官府的待客花园,以梅花、菱花和烟柳为胜.  相似文献   

16.
刘庭风 《园林》2008,(5):30-33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县城西南角纱觳行,是纪念苏洵、苏东坡、苏辙父子的纪念园林,原为三苏故居,有苏宅古井、洗砚池、碑亭,木假山堂等遗迹.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仅存五碑一钟.  相似文献   

17.
刘庭风 《园林》2008,(11):30-32
离堆公园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城南公园路,为都江堰的入口部分。战国时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石山上凿开了一个口子,称为宝瓶口,脱离部分的余脉石堆称为离堆。旧有湔氐村在此,宋代称为花洲,绕洲广植果树,故名果园。清末更名为桑园,民国初年在桑园内设蚕桑局,又名搡业园。民国十四年(1925)改为公园。次年,更名为离堆公园,落成后于入口左侧建六方塔,塔上镌龚渭清题:"我来自东,经之  相似文献   

18.
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是物质与文化的双重载体,但现代山地公园的建设仍存在未能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景观资源的现象,且景观的城市化、现代化、同质化较为严重。文章基于地域视角分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对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影响,总结了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艺术特征和造园要素特征,希望能为当代川渝山地园林在地性设计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袁满 《建筑与文化》2020,(3):118-1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界,常常出现发生在园林别院里的故事,并大多以女性为主角,更有很多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的园林画作,而在一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园林里更是能看到女性影响的痕迹。自古中国古代女性的游园之风,跟园林高度的"模山范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园林表现出女性化特点。文章探讨女性、园林、女性美三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吴若冰  杜雁 《园林》2020,(3):14-19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具有复杂而广泛的意义,女性视角的园林空间研究不仅强调在生物性别上女性对园林空间的影响,更是从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中探寻女性对传统园林空间生成的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基于女性视角的传统园林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园林空间中的女性情感与行为、女性生活实践对传统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女性气质与园林空间审美三个方面。当前学者多数研究物质空间中的女性生活,而对社会建构下女性与园林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仍显单薄。未来相关研究需聚焦女性在园林空间中参与和建构的过程,透过空间的社会性强调女性对园林空间生成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