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大井距、稀井网的特点,以往陆上油田"井-震结合、以井为主"的精细储层研究思路已不适用。提出了河流相储层复合砂体的概念,即复合砂体为某一段地质时间内由若干具有空间成因联系的亚单元组成的砂体组合;复合砂体具有级次性,每一级次复合砂体均是由次一级次的砂体及隔夹层共同组合而成;各级次复合砂体构型单元之间由界面所限定。探索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基本方法及思路,提出了"轴变定界、样式定型、井点定面"的构型表征原则,确定了基于地震敏感属性表征复杂叠置河道带的三步法。以渤海Q油田为例,将本文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剩余油预测和注采连通性分析中,实现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说明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中面临的矛盾,从而支撑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需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储层细分对比、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位部署和井型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现阶段储层预测的难题,在大庆长垣油田杏十区葡萄花油层Ⅰ油层组(P Ⅰ)开展了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进行了多属性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方法研究攻关,实现了属性切片门槛值的定量化.通过地震属性与井点砂体厚度及井点微相相关性分析,得出砂体厚度越大、砂体规模越大、隔层厚度越大,地震属性切片符合率越高的结论,最终确定了在模式绘图法指导下的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方法.补充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研究区储层预测精度4.1个百分点,说明利用该方法绘制的沉积相带图更符合动态特征,对油田开发后期的高效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储层呈朵叶状广泛分布,由于储层成因及结构复杂,常规的基于复合砂体储层表征精度较低,制约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和挖潜。以渤海南部海域BZ28油田1167砂体为例,在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演化模式指导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属性、测井相、水平井地质导向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由复合河道、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内部沉积朵体逐级次对砂体构型单元进行划分。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平面呈分流河道与分流砂坝相间沉积分布特征,其中,分流砂坝为储层沉积主体,由沉积朵体纵向叠加、低角度前积及溯流退积等方式拼接构成,分流河道为过水通道,储层厚度相对较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对油层水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BN油田开发中后期生产矛盾日益突出问题,采用井震、动静四位一体研究方法,依托储层三维精细表征及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单砂体储层连通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充分利用动态资料、井震结合,构建复合河道展布模式,不断修正地质认识并反馈到三维地质模型,形成b砂体垂向三期砂体叠置、平面多条河道频繁迁移、分叉的认识,有效解决了地质认识及油藏动态间的矛盾,并精细刻画了砂体储层连通性,定量表征了剩余油分布。经新钻井及动态资料验证,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点砂地比参数的相关性、敏感地震属性的优选等;同时,建立了储层目标砂地比预测模型,并依据模型相关度,选择合适的平面插值算法进行砂地比成图;最后,利用砂地比与薄储层沉积微相的转换模式,结合单井相及沉积背景,获得了相对合理的薄储层单元沉积微相地质成果平面表征图件。通过研究区实际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形成了一套较可行的井震联合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开发至今,剩余油已高度分散,开采难度逐步加大。针对喇嘛甸油田"砂包泥"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分布复杂的特点,探索研究了井震结合储层砂体反演预测方法。主要采用曲线重构随机反演方法识别砂岩及其有效厚度,运用井震反演结果分析单期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河道砂体几何形态及单期河道边界,确定量化识别河道砂体的技术标准,制作沉积相修正图版,归纳出河道连续性、河道规模和河道组合3种模式,结合井点资料的相别,对各类微相的组合形态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揭示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情况,提高储层描述精度。经喇嘛甸油田井间沉积微相的识别及验证,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渤海Q油田L砂体为例,从砂体沉积成因的角度出发,优选出能够识别复合砂体构型界面的敏感曲率属性,结合井点钻遇砂体构型样式和岩电响应特征,完成曲流河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并在井组连通性分析中进行了初步应用,经动态验证有效。  相似文献   

8.
大庆长垣油田在纵向上存在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低、井间砂体预测及组合精度不高等问题。应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和密井网资料,在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萨葡高油层采用井震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实现了由"沉积模式指导"的定性描述到"地震趋势引导"的半定量描述河道砂。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后河道砂体的井间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河道边界及平面走向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实际,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主要指运用油田密井网的精细地质研究,在有效井距控制范围内,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对敏感地震属性进行提取,结合沉积体系分析,在沉积相序的指导下,精细刻画储层平面砂体的展布情况.应用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可有效指导窄小河道砂体识别,精细刻画河道砂体边界及走向,提高河道砂体预测精度,重新认识砂体发育状况,指导动态分析调整及挖潜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震沉积学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开发区陆相砂泥薄互层储层预测出现地层切片优选效率低、井震信息匹配分析难度大、地层切片与储层厚度缺乏量化的对应关系等问题。为此,在波阻抗特征分析、基于地质目标的保幅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上,研究了地层切片自动优选、地震属性平面可信度分析、井—震结合厚度定量预测等方法,构成了大庆长垣油田开发地震沉积学技术基本框架,并研发了井震结合储层预测软件,提高了长垣油田开发地震沉积学储层预测精度和效率。实际应用表明,在密井网开发区仍然存在很多井数据无法确定的砂体变化,在井间可能发育宽度小于半个井间距的窄河道,开发地震沉积学对这些地质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对于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9个岩相类型,确定出河道砂体、心滩砂体和边滩砂体等3种成因砂体,通过精细解剖剖面砂体和详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特征,将边滩砂归入辫状河河道主要成因砂体中;同时结合砂体4、5级构型界面特征及注采井网部署情况,建立了9种剩余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可对云岗组砂质辫状河储层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往三角洲沉积储层地质模型的实现过程多是强调某一种建模方法的使用。文中以渤海某油田为例,综合应用地震及井点信息,探讨了将确定性地质建模与随机地质建模两种方法、相模型与属性模型两种模型相结合建立三角洲沉积砂体骨架模型及储层属性地质模型的方法。使用确定性建模手段可以刻画出那些基于地震反演资料识别、把握程度相对较高、规模相对较大的砂体;应用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表征规模小、具随机分布特征的砂体;以砂体单元为对象、井参数为约束、地震反演属性体为趋势,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实现的储层属性地质模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程度。合理使用各种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可以获得更接近实际的地质模型,从而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调整,开发效果预测,以及油田开发潜力与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油藏为厚层块状辫状河沉积,油田采用天然能量驱的水平井开发,基于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表征所揭示的单一成因砂体及其渗流屏障空间分布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基于油田稀井网的资料条件,论文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频RGB融合技术,开展不同级次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和边界的地震响应分析,在水平井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解释的标定下,实现了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的剖面结构和平面分布的精细刻画。C油田馆陶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两种类型四级构型单元,试验表明,优选30 Hz、45 Hz和65 Hz分频体进行RGB融合,能够有效揭示不同构型单元的厚度平面变化并准确探测构型单元的岩性和物性边界。分频RGB融合效果显示心滩主要呈亮红色,辫状河道主要表现为淡绿色和蓝色,在剖面上二者多为心滩-辫状河道-心滩侧向拼接关系,平面上辫状河道环绕心滩分布。油藏的四级储层构型单元以心滩为主,物性好,平面上呈NEE-SWW向分布,单一心滩宽1500~2000 m,长2000~3500 m。辫状河道岩性变化较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四级构型单元宽100~300 m,平面上呈窄条带状将心滩分割,成为...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曹妃甸11-1油田主力产层为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采用350~400 m的大井距进行开发时储层构型表征存在困难。以该油田主力砂体Lm943为例,对储层构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刻画。首先进行小层对比,即利用井震资料,以任意井为基准面向一个方向,逐井对比、相互交织,通过沉积相相控手段分析砂体之间的展布和叠置关系;然后在"弃砂找河"思路指导下利用多属性融合地层切片方法对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刻画,识别废弃河道与单一点坝;最后充分利用水平井资料对侧积夹层进行刻画。应用Lm943砂体储层构型表征成果指导了该砂体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预计采收率可提高15%。本文方法可为海上类似油田储层表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曲流河废弃河道是判断单一河道边界、鉴别砂体几何形态和平面非均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正确识别废弃河道并描述其平面特征对挖潜点坝剩余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密井网资料多环节优选了高质量的地层切片,较好地反映出废弃河道的平面展布规律,采用“井点微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协同分析”的原则,通过三维数据体、地层切片、地震剖面线和井点相逐级分析的方式精细刻画,提高了废弃河道预测精度。与原有的基于井资料的刻画成果相比,井震结合刻画的废弃河道其长度、宽度和曲率等平面变化特征明显,且与点坝的组合关系更加清楚。利用该成果补孔后单井日产油提高15.7t/d,含水率下降12.7%,在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精细挖潜中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古近系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加深对储层砂体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油田开发调整至关重要。在对涠洲组三段浅水三角洲发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及分布模式。基于岩心描述划分出12种岩相、6种岩相组合,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骨架砂体为复合正韵律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极不发育,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储层厚度较薄,发育规模较小。以涠洲W油田为例,建立了“井震结合定边界、动静结合定连通、地质知识库为约束”的复合砂体表征方法,解剖了砂体的分布,总结了砂体分布模式,即剖面上砂体由横向上的切叠式、侧叠式和孤立式及垂向上的深切式、垂叠式和分隔式等6种构型样式组成,平面上砂体以辫状、交织条带状复合水道为主,水道间发育小规模分流间湾。本文研究丰富了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沉积认识。  相似文献   

17.
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井网稀,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已无法满足浅水三角洲储层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度要求。以渤海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海上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级次划分、界面识别标准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划分为三角洲体、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等4级构型级次,其中单一分流河道纵向界面包括沉积成因的泥岩界面、碳酸盐胶结成因的钙质界面及冲刷切割成因的物性界面等3种类型,侧向界面识别包括漫溢沉积、湖相泥岩及废弃河道等3种定性识别方法和相似油田类比及厚度模型2种定量确定方法;空间上,受湖平面下降影响,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多呈进积序列,砂体平面形态由片状向条带状转变,储层连通性逐渐变差,从而导致剩余油多分布在复合河道砂体顶部。  相似文献   

18.
海上油田开发井距大、井网稀,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已无法满足浅水三角洲储层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度要求。以渤海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海上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级次划分、界面识别标准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砂体可划分为三角洲体、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等4级构型级次,其中单一分流河道纵向界面包括沉积成因的泥岩界面、碳酸盐胶结成因的钙质界面及冲刷切割成因的物性界面等3种类型,侧向界面识别包括漫溢沉积、湖相泥岩及废弃河道等3种定性识别方法和相似油田类比及厚度模型2种定量确定方法;空间上,受湖平面下降影响,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多呈进积序列,砂体平面形态由片状向条带状转变,储层连通性逐渐变差,从而导致剩余油多分布在复合河道砂体顶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行孤东油田开发中后期有利储集体的预测和开发,以孤东油田四区主力小层Ng31为例,通过地震沉积学、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储层中划分不同次级单元,识别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组合体,对曲流河储层构型进行细致解剖。在正演的指导下建立复杂曲流河带及其内部单元的特征模型;应用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构型解剖,结合动态资料和测井曲线进行验证,地层的吸水情况反映了砂体连通情况,解释结果反映了废弃泥岩的存在,验证结果与构型解释结果吻合,证明了河流相地震构型解释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为下一步高效开发剩余油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并对类似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多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的基本原理, 提出具体研究思路: 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 选取地震属性组合, 拟合与井点砂体厚度的相关性, 得到砂体厚度的平面分布预测; 然后在地质建模软件中, 利用变差函数, 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进而协同井间砂体厚度分布预测结果, 建立三维砂体骨架及属性参数模型, 以此定量表征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非均质性。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 井区为例, 指出将多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 可以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多方面信息, 可为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多尺度信息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