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欣  胡坚强 《中国园林》2005,21(8):73-77
谢灵运山居,又称始宁墅,是山水诗人谢灵运隐居的风景式庄园,也是晋末南朝著名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遗址调查为基础,以<山居赋>和谢灵运诗文为基本依据,考证山居位置和范围;并结合绍兴历史地理文献,复原谢灵运时期山居山水地形和植物景观,在此基础上探讨山居总体布局、主要聚落位置.对谢灵运山居复原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为南朝园林史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2.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以自然系统为基底,和谐共融的营建智慧。以嵩山为研究对象,截取清代为时间截面,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分析、实地调研、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将自然系统划分为地形、水文、气象、土壤、生物5个基本要素,整理出清代嵩山内的37处建筑,并将其划分为礼制、宗教、住宅和教育建筑4种类型。分别探究在各自然要素影响下的建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型建筑的空间分布差异,能够加深对传统山岳开发模式的理解,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之定位及国家公园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嵩山的建筑很好地适应并利用自然系统,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依据精神追求相地择址,并最终达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平衡状态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信息     
《中国园林》2007,23(4)
2007风景园林师论坛——城市风景研讨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山水风光被圈入城市。同时,城市的碑林式建筑集聚和硬质化特征的加剧,促使社会更加期盼自然因素和风光美景的生命活力。因而,城市风景已经成为构建  相似文献   

11.
信息     
2007风景园林师论坛——城市风景研讨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山水风光被圈入城市。同时,城市的碑林式建筑集聚和硬质化特征的加剧,促使社会更加期盼自然因素和风光美景的生命活力。因而,城市风景已经成为构建  相似文献   

12.
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各个风景区都具有其独特的景观评价,上述这首诗较好地描述了太湖风景区的特点。太湖风景区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是一个以山水组合见长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自然湖泊风景区,它的特征是“山明水秀,湖面辽阔而深远”。这就是作为山水风景名胜区——太湖,给建筑设计提供的环境。现代建筑由个体设计转向群体和环境(包括从局部的地形地貌直到广阔无垠的山水总体结构)设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作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及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为每天最多41,000人次游客提供交通接驳及保障性服务. 由于工程位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因此,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相呼应成为了设计立意的首选.建筑内外充分体现九寨沟地域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  相似文献   

14.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山居场景为理想的中国园林,无论遭遇任何地形,都试图重塑符合山水栖居要求的理想场景。这类场景,既不同于古典景观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地景,也不同于当代景观所迷恋的拟生态的地形,中国造园的核心是——将不同地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的山居场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5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新闻发布会暨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命名授牌会。公布的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等17处.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陕西省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名列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等10处被授予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称号。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风景名胜地营建对于"关系""整体"等理念十分重视。然而,目前风景名胜区对于自然人文系统的完整保护重视不足,不仅导致风景名胜区之形支离破碎,亦使其内在精神逐渐丧失。研究紧扣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这一特征,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甚至共同升华结晶、并在人的精神层面合为一体"这一整体性定义为基础,探索由"单独的要素"上升到"整体性"层面的价值识别思路。进而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概念,即指"风景名胜区多层次整体性所具有的系统功能和精神意义",构建了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识别框架,并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期对现有风景名胜区价值识别理论与实践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9.
唐九成宫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誉为“离宫之冠”,是中国古代山水空间布局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整合,厘清九成宫选址麟游的原因,结合其平面形制分析宫殿的布局原则,首次尝试复原九成宫所处的自然山水格局,继而探讨其规划特色。九成宫的营建契合国家发展和帝王需求,选址山水形胜,布局巧于因借,其建筑与山水的相生相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影响了后世的山水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20.
邝强 《广东建材》2007,(7):169-172
本文紧紧围绕环境敏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这个主题,针对湖南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实际,论述景点建筑及基础设施对景区景点景观生态保护及旅游文化的作用,探讨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景点建筑生态技术设计优化方向,倡导建筑生态文明与山水生态文明、地域历史人文、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