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打叶后浓香型烤烟不同尺寸片烟质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的质量特点,细分不同尺寸片烟在产品配方中的使用方向,以中国河南浓香型烤烟中上部配打模块为材料,从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质量三方面考察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的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糖、还原糖、钾、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香气质、香气量、浓度、细腻程度、余味、杂气的得分和感官质量总得分在不同尺寸片烟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尺寸25.4~42.0mm片烟具有高糖、高糖碱比、低蛋白质的特点,常规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得分、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和感官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尺寸以及混合片烟,有望作为高等级原料的替代品;(3)尺寸2.36~6.35mm片烟的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得分、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以及感官评吸总得分均最低,筛除该尺寸片烟可提高片烟整体质量;(4)尺寸42.0 mm片烟钾含量和钾氯比最高,整体质量仅次于25.4~42.0mm片烟;(5)将片烟筛分后得到不同尺寸的片烟进行分类使用,能够进一步拓宽烟叶原料的使用范围,提升整体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五打十一分打叶机组对上部烟配打模块进行梗叶分离,研究了打叶去梗工序中各级打叶风分后片烟的尺寸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级打叶风分单元分离出的片烟尺寸在各面积区间内的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第一、二级打叶单元内各风分口的大中片比例均94%,较为稳定,且片烟特征尺寸及超大片比例均随风分级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第三、四/五级打叶单元内片烟特征尺寸及超大片比例显著降低,小片率明显升高;各级打叶单元汇总片烟的特征尺寸及均匀性随打叶级数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尺寸片烟在各级打叶风分单元中的分布和品质变化规律,以2021年四川C2F初烤原烟为研究对象,对各级打叶风分单元的片烟流量和片烟结构差异以及不同尺寸片烟的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借助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对不同尺寸片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随打叶单元级数的增加,片烟流量和尺寸逐级降低,碎片和小片更容易在各级打叶单元的第一级风分口处分离;②碎片的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小于大、中和小片,随着打叶级数的增加碎片的化学成分可用性逐级提高,而大、中片无显著变化;③不同尺寸片烟的感官品质随打叶级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大片和中片的感官品质最优点出现在二级打叶单元,小片和碎片则分别出现在三级和四级打叶单元。该研究结果可为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片烟的精细化分类和差异化调配等工业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打叶后不同片型片烟所在的烟叶区位,为不同片型片烟色度值及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直接证据。  方法  选择云烟87 C3F初烤烟叶作为试验对象,先将完整烟叶分切成11个区位(叶基、叶尖,以及近叶基、叶中、近叶尖的近主脉、近中、近叶缘各3个区位),再利用叶片振动分选机对打叶后片烟进行筛分,得到5种不同片型的片烟样品(大片、中片、小片、碎片和碎末);分析不同片型片烟和烟叶不同区位色度值L*(明度值)、a*(红度值)、b*(黄度值)、△E(总色差值)及常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并通过聚类分析推测不同片型片烟所处的烟叶区位。  结果  ① 对于不同片型片烟和烟叶的不同区位,4个色度指标及6项常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②通过色度值和常规化学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推测,打叶后的大中片主要来自烟叶的叶中和近叶尖部分,小片主要来自于近叶基的近中、近主脉2个区位,碎片主要来自于近叶基的近叶缘和叶尖2个区位,而碎末则主要来自于叶基部分。  结论  在打叶过程中,不同尺寸片烟的产生并不是随机的来自烟叶的每个区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烟叶自身的形态特征和不同区位物理加工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为在打叶复烤生产中获得合理的片烟尺寸,基于差速柔打原理,设计了一种辊轴式片烟尺寸调控系统.该系统由振动输送机、辊轴筛分设备、大片二次处理设备和风选设备4大部分组成.通过振动输送机松散物料,提升筛分效率;利用辊轴筛分设备和大片二次处理设备对筛分出的超大片进行剪切,以减小片烟面积,并筛分出含梗片烟.以2018年河南省平顶山...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C3F、河南C3F、河南B3F 3种烟叶为原料,利用实验室批式滚筒复合传热干燥装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滚筒复烤方式下,同种烟叶烟片尺寸规格的变化对其干燥速率和复烤后温度无明显影响。网孔12.70 mm以上的筛分烟片,烤后225~625 mm 2的叶片比例增加明显;网孔6.35~12.70 mm的筛分烟片,烤后36~225 mm 2的叶片比例增加明显。复烤后烟片总体尺寸分布在225~625 mm 2和36~225 mm 2面积区间呈集中趋势。烟片尺寸规格对滚筒复烤皱缩率影响显著,3种烟叶原料烤后烟片的皱缩率均随尺寸规格的增大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种植在云南大理相邻产烟县(宾川、弥渡)和相邻的水田、旱地,相同烤烟品种云烟85的不同部位烟叶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弥渡烤烟中挥发和半挥发酸含量明显高于宾川烤烟,其中3-甲基戊酸和苯甲酸含量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相邻地块的旱地烤烟中绝大多数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明显高于水田烤烟,其中3-甲基戊酸、十二酸和油酸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烤烟在部位间挥发和半挥发酸含量的差异表现为上、中部烟叶明显高于下部叶,而且烤烟部位间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不受烟区和烟田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打叶后烟叶在离心风分仓内的运动特性及受力变化,基于CFD-DEM耦合方法分析了不同进风风速下,物料在风分仓内的运动过程及受力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进风风速增大,风分仓内压力逐渐增大,片烟间碰撞次数增加,流场均匀性变化较小;当进风风速为11、13、15 m/s时,片烟与仓体壁面产生的最大平均碰撞力分别为0.155、0.164、0.378 N,叶含梗率分别为2.46%、2.37%、3.12%。以叶含梗率作为风分效率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进风风速为11、13、15 m/s时,叶含梗率分别为2.27%、1.84%、2.54%,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误差 < 1百分点,验证了仿真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为优化风分仓结构和工艺参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质量档次配方模块在各级风选单元分离片烟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以2021年东南烟区初烤烟叶经工业分级后产生的不同质量档次配方模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各级风选单元分离的不同尺寸片烟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行模块间比较,采用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对不同尺寸片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风选除杂单元产出片烟的化学成分协调性显著低于叶梗分离工序中产出的片烟。(2)在叶梗分离工序产出的不同尺寸片烟中,碎片的化学成分协调性低于大、中、小片,随着打叶级数的增加,碎片还原糖含量、糖碱比与其他尺寸片烟的差异逐渐减小。(3)质量档次较低的配方模块通过筛除碎片的方式进行品质提升的潜力更大。(4)质量档次较低的配方模块在二、三级打叶单元产出的大、中片具备较好的配方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烟片低温复烤有效降低卷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片低温复烤是一个新概念。本文着重介绍了低温复烤的产生;美国Proctor低温复烤机的工艺参数以及与普通复烤机工艺参数的差异;低温复烤机的高压喷雾回潮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讨论了现有烤机改成低温复烤机的可能性。可供对烟片复烤机进行设计和改进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产地肉桂间挥发性成分差异并为卤料生产原料选取提供一定数据参考,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色谱联用(GC-MS)技术对成都、广西、汉源、云南四个产地肉桂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OAV值进行PCA和PLS-DA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不同产地肉桂样品中挥发性成分66种,其中萜类物质43种,醛酮类11种,烷烃类物质2种,醇类4种,酯类2种,吲哚类1种,可见样品中挥发性物质以萜类为主,其相对含量在2706.76~33337.83μg/kg之间。γ-松油烯(OAV:1132.03~5721.45)、α-芹子烯(OAV:16.66~264.45)、(E)-肉桂醛(OAV:18.04~103.07)、对伞花烃(OAV:31.00~43.39)四种物质OAV值相对较高,对肉桂主体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经PCA和PLS-DA分析发现,不同产地肉桂样品挥发性风味存在明显差异。成都肉桂中未发现特征香气但其主体香气较为强烈;广西肉桂中辛辣味和花木香等典型肉桂香气最为明显;汉源肉桂中甜香香气相对突出;云南肉桂具有较强的水果香气。结果说明产地对肉桂样品挥发性风味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烤烟不同基因型间质体色素含量差异及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烤烟基因型烟叶中质体色素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叶绿素a仅与总糖呈显著性正相关;叶绿素b与烟碱呈显著性负相关,与总氮含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总糖呈显著性负相关,但与烟碱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总糖、烟碱和总氮的直接影响最大,类胡萝卜素对总糖、烟碱和总氮的间接影响最大。由此可见,通过对烤烟质体色素代谢进行合理调控,有利于协调烤烟化学成分,提高烟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重庆梁平地区不同树龄的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凝聚层级聚类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共分离鉴定出72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d-柠檬烯、β-月桂烯、圆柚酮等8种成分相对含量较高(>1%),共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3.40%~87.61%;HCA分析法将5个不同树龄段梁平柚皮精油聚类为3类,结合PLS-DA分析结果得出E-2-已烯-1-醇、大根香叶烯B、L-薄荷醇等21个挥发性成分为3类精油的特征性挥发物质。研究结果同时发现不同树龄段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香型特征,这为梁平柚果皮精油差异化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延莎  张红城  董捷 《食品科学》2012,33(10):268-27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4种不同植物来源的蜂胶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源的蜂胶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共有组分的含量和特有组分两个方面。其中的共有组分有3-甲基-3-丁烯-1-醇、异戊二烯、4-戊烯-1-乙酸酯、梨醇酯、4-异丙基甲苯、柠檬烯、桉叶油醇、3-蒈烯、壬醛、α-古巴烯、α-依兰油烯、去氢白菖烯、β-马榄烯、β-桉叶醇和α-桉叶醇,它们在各样品中的含量相差较大。特有组分,如:样品a,α-松油烯、α-柏木烯;样品c,α-姜黄烯、α-愈创木烯;样品d,石竹烯、γ-依兰油烯、苯甲酸苄酯。实验结果有利于提取蜂胶的特征信息,进行指纹图谱及区分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云南主要烟区4个主栽品种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87和云烟85共计390个样品的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花大金元和K326品种上部和中部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新植二烯和呋喃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云烟87和云烟85;红花大金元上部和中部烟叶的醇类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K326、云烟87和云烟85,氮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则显著低于后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比了4种烹制方法(煮制、烤制、微波及油炸制(大豆油、花生油和葵花油))对猪肉脂质氧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烹制能够促进猪肉的脂质氧化,经不同方式烹制后,熟制猪肉的过氧化值(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显著增加(P0.05)。不同熟制猪肉之间脂质氧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烤制猪肉的脂质氧化程度最高,其次为微波和水煮,而炸制猪肉的氧化程度最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从熟制猪肉中共分离鉴定出6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醛类、脂肪烃类、醇类、酮类、酯类等,总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在221.09(大豆油炸制猪肉)-1084.61 AU×106/g(煮制猪肉)之间。醛类是主要的化合物,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73.78(葵花油炸制猪肉)-78.79%(烤制猪肉),而己醛是最主要的醛类物质。TBA值与醛类、醇类及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OV值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法(PCA)能够很好地区分经不同烹制方法得到的熟猪肉。  相似文献   

17.
酱香型白酒中含氮类化合物含量虽占比较少,但部分化合物气味阈值较低,对酒体风味贡献较大。以20种酱香型白酒为对象,来源产地包括贵州、广西、湖南、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采用液-液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联用技术对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氮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定性出49种挥发性含氮化合物,包括16种吡嗪类、12种噻唑类、4种吡啶类、6种吡咯类、2种胺类和9种其他化合物;不同产地的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差别不明显。对已报道具有香气的挥发性含氮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挥发性含氮化合物中吡嗪类质量浓度最高;贵州酒样的吡嗪类质量浓度[(5.36±0.96)mg/L]最高,其次高的是中北部地区的酒样[(4.12±1.20)mg/L],湖南酒样的质量浓度[(3.05±0.64)mg/L]和广西酒样的质量浓度(3.00mg/L)差别不明显,最低的是黑龙江产地的酒样[(1.68±0.42 )mg/L]。根据定量结果,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成功区分不同产地的酱香型白酒;苯并噻唑、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11种变量投影值大于1的含氮化合物,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酱香型白酒的差异成分。研究可为酱香型白酒产地区分和溯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为研究不同发酵方式泡菜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发酵、老泡菜水发酵、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和短乳杆菌发酵5 种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及泡菜原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不同种类化合物共55 种。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各类泡菜及原料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的种类。结果表明,不同泡菜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种类差异较大,仅壬醛是各类泡菜的共有主体风味成分,对结球甘蓝泡菜风味影响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老泡菜水发酵、短乳杆菌发酵和甘蓝原料的风味在整体上明显不同,而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在总体风味成分上较为接近,并与壬醛、异硫氰酸烯丙酯、右旋萜二烯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不同杏鲍菇菌株工厂化栽培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合电子鼻分析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风味差异进行初步区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明确对杏鲍菇子实体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标(general evaluation index,GEI)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香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 种杏鲍菇菌株子实体中共检测出102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及酮醚类化合物等,共有成分达到36 种。电子鼻系统能够对7 种菌株的子实体风味进行差异区分。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PCA发现,2-丁基-2-辛烯醛、3-辛酮、戊醇、丙酮、己醛、异戊酸甲酯、巯基乙醇、2,4-壬二烯醛、3-甲基丁醛、异戊醇对杏鲍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栽培的菌株子实体的香气差别显著,香气品质最优的为G.S.菌株。本研究为杏鲍菇育种和风味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