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烤烟复烤烟叶自然陈化过程中感官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鉴定14个烤烟复烤烟叶样品在自然陈化7~51个月期间感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产区各部位复烤烟叶在济南自然陈化感官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不同:湖南和黑龙江上部、中部烟叶陈化23个月感官质量达到高峰;贵州、山东、云南、河南、巴西中部叶最佳陈化时间为34个月;贵州、山东、云南、河南和津巴布韦上部烟叶最佳陈化时间为34~39个月。(2)感官评吸总分与陈化时间符合二次曲线关系。(3)不同产区烟叶自然陈化期间烟叶质量变化幅度不同,以云南烟叶质量变化最大,贵州和黑龙江烟叶质量变化最小。云南、贵州烟叶经自然陈化效果较好。(4)上部烟叶比中部烟叶耐存放,河南烟叶和津巴布韦上部烟叶耐存放,云南烟叶不耐存放。(5)香气量指标变化较小,烟叶感官总体质量的提高主要由杂气、余味和香气质等指标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2.
用可培养的方法对6种甜酒曲中的真菌进行分离筛选,共分离得到25株酵母菌和13株霉菌,利用26S rDNA序列分析对酵母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分属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和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利用ITS rDNA序列分析对霉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3株霉菌分别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小孢根霉华变种(Rhizopus microsporus var. chinesis)、小孢根霉须状变种(Rhizopus microsporus var. rhizopodiformis)、印度毛霉(Mucor indicus)和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四川、河南和安徽C3F和B2F等级初烤烟叶自然醇化中物理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醇化的进行,4个产地C3F和B2F烟叶的物理特性变化趋势不一致,烟叶厚度、叶质重、单叶重、拉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烟叶含梗率总体趋势平稳。根据质量变化规律确定打叶复烤顺序为河南、福建、四川和安徽烟叶,适宜打叶复烤加工时间不晚于3月份。研究可为科学地设置打叶复烤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打叶复烤协同醇化的适宜条件,采用对应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打叶复烤参数下的四川凉山烤烟烟叶感官质量和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并考察了烟叶感官质量随醇化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醇化时间0~36个月,上部烟叶B0~B5中感官质量最优的是B3(除了醇化时间24个月);中部烟叶C0~C5中感官质量最优的是C3(除了醇化时间18个月)、下部烟叶X0~X5中感官质量最优的是X3(除了醇化时间18和24个月)。(2)NNK、巴豆醛、苯并[a]芘、HCN、氨释放量与一润烟叶出口温度、烟叶复烤各干燥区温度(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没有显著相关关系。(3)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排序为,NNK:B2F>X2F、C3F;苯酚:B2F>C3F>X2F;巴豆醛:B2F、C3F、X2F无明显差别;CO:B2F>X2F>C3F;苯并[a]芘:B2F>C3F、X2F;HCN:B2F>C3F、X2F;氨:B2F>C3F、X2F。(4)感官质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优醇化时间为12个月,此时B3、C3、X3与原工艺...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云南复烤烟叶(K326)异地醇化过程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通过形态特征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了异地醇化过程中真菌菌群的结构。结果表明,从220份复烤烟叶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到2 963株可培养真菌。4个醇化地烟叶表面真菌数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呈"下降-上升-下降-趋于平缓"的趋势。结合形态特征和18S rDNA序列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9个属(种)的真菌。不同醇化地、不同醇化时间复烤烟叶表面真菌的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均有差异,但根霉属真菌始终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6.
复烤烟叶RAPD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复烤烟叶为实验材料,对烟草RAPD分析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获得了清晰的DNA条带.确立了最适RAPD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40 ng,Mg2+1.5 mM,dNTP0.13 mM,引物0.30 μM,Taq DNA聚合酶1.25 U;37℃退火30 s.该反应体系为烟叶品种的合理利用及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烟叶醇化过程中代谢物和脂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烟叶醇化过程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醇化后的烟叶中糖类、氨基酸、脂质和核苷酸等初级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减少,黄酮类、苯衍生物、酚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次级代谢产物则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随醇化时间(1~7年)的增加而递减,而次级代谢产物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一品种云烟87(YY87)在不同产地(广东和湖南)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主要为氨基酸和膜脂,而醇化后差异减小。综上所述,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能有效区分醇化和非醇化烟叶,并且能揭示不同醇化程度烟叶的特征及不同产地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打叶复烤关键参数(a1为一润出口温度,a2为复烤一区温度,a3为复烤二区温度,a4为复烤三区温度,a5为复烤四区温度)和醇化时间下四川凉山烤烟烟叶绿原酸、新绿原酸、4-O-咖啡基-D-奎尼酸、莨菪亭、芸香苷、山萘酚糖苷、多酚总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一润出口温度对多酚总量的影响显著,并呈正相关性,复烤一~四区温度与多酚含量无显著相关。(2)绿原酸、新绿原酸、芸香苷、山奈酚糖苷、总酚含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降低趋势,4-O-咖啡基-D-奎尼酸、莨菪亭含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增大趋势。(3)醇化时间对多酚含量的影响大于打叶复烤。(4) B0~B5、C0~C5、X0~X5烟叶香气感官质量最优的打叶复烤参数为a1为60℃、a2为50℃、a3为79℃、a4为67℃、a5为70℃、醇化时间12个月,此时烟叶多酚含量、感官质量均为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醇化过程中烤烟烟叶表面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选取国内外25个不同产地、等级的正常、霉变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烟叶表面的可培养真菌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从415株真菌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77株真菌进行ITS分析。结果表明:(1)从霉变烟叶中分离到的真菌,其多样性高于正常烟叶。(2)除7株真菌无法准确鉴定外,其余70株真菌分布在3个门、8个纲和30多个属中。优势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分子孢子菌属(Cladosporium)和根霉属(Rhizopus),占比分别为22.9%、7.1%和7.1%。(3)从进口烟叶中分离到了特异的属,包括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Myrmaecium和锥毛壳属(Coniochaeta)。表明醇化过程中烤烟烟叶表面的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高,且真菌类别与烟叶产地密切相关。控制曲霉属真菌的生长繁殖是降低醇化烟叶霉变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复烤烟叶苏云金杆菌的分离及杀虫特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4%NaCl培养基选择分离法,从我国10个烟区采集的801个复烤烟样中,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736株.分离出的Bt菌经PCR毒素蛋白基因鉴定,其中含cry Ⅰ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有7株,出菌率为0.95%;含cryⅤ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21株,出菌率为2.85%;没有含cryⅢ毒素蛋白基因的Bt菌.对含毒蛋白基因cry Ⅰ或cryⅤ的28个Bt菌株用二龄烟草甲虫进行生物毒力测定,试验后9 d有18个Bt菌株生物毒力测定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0%;试验后12 d有9个Bt菌株生物毒力测定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5%.可见,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烟叶仓贮害虫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红花大金元青筋黄片(微带青烟叶)和正常烟叶(橘黄烟叶)中的质体色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青筋黄片烟叶中质体色素在自然陈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青筋黄片和正常烟叶的质体色素含量均明显下降;青筋黄片烟叶的质体色素含量变化比正常烟叶快;青筋黄片上部烟叶的质体色素含量、中部烟叶的β-胡萝卜素含量趋近于正常烟叶;评吸质量稳步提升并趋近于正常烟叶水平。表明青筋黄片烟叶在陈化期间质体色素降解生成香味物质量较多,陈化有利于青筋黄片烟叶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的真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和变化趋势,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此外还包括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  相似文献   

13.
片烟贮藏期霉菌的分子鉴定及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个霉变烟叶样品进行霉菌分离、纯化、保存,获得5种病原真菌的纯培养,通过病原菌的显微镜检鉴定,观察霉菌形态特征、测定孢子大小,并提取真菌DNA,对18S rDNA的ITs进行PCR扩增并克隆产物,测定序列后,通过BLAST搜索比对,确定5种霉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在药剂试验中,选用75%达科宁、40%核星、10%世高、100%富马酸二甲酯等药剂测试对烟草霉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室内生物测定,40%核星的抑菌谱和抑菌效果最好,在浓度为130.32 mg/kg时,对5种霉变微生物的抑制率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产复合酶真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产复合酶的真菌菌株,将其命名为HKS11,进行了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经PCR扩增后测定菌株的18S rDNA基因测序,由18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得知菌株HKS11与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亲缘关系最为接近,18S rDNA基因相似性达到99%以上,可初步判断为曲霉属(Aspergillus)。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综合比较分析后,将其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的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其18S rDNA GenBank中登录序列号为GenBankJX112703。并对其发酵产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成果的应用,对香型区划的主要依据、划分过程、特征描述等进行了解析。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紧密围绕中式卷烟原料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香韵为依据、以化学成分和物质代谢为支撑,遵循了“特征可识别性、工业可用性、配方可替代性、产地典型性、管理可操作性”原则。通过生态、感官、化学、代谢四个维度的划分和交叉验证,将全国烟叶划分为八大香型;依据生态特色、尊重历史等原则,确立了相邻香型边界;依据香型风格突出和稳定、生态资源优良、管理技术规范、规模化等原则,确立了香型典型产地;通过各香型烟叶比较,得出了香型的感官、生态、化学特征。在区划成果指引下,卷烟工业企业可进一步提高配方和原料利用水平,产区可进一步彰显烟叶特色,提升原料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较全面地分析陈化烟叶的细菌多样性,利用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分析了产自于福建的3个等级处于不同陈化阶段的12个烟叶样品中的细菌组成.采集C/S挑、B22、X21三个等级的陈化烤烟烟叶,陈化时间分别为3、6、12、24个月.实验结果表明,烤烟烟叶在陈化过程中共存在25种细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细菌种类最丰富,含有19种细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含有3种细菌,芽孢杆菌纲(Bacilli)含有2种细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含有1种细菌.在12个烟叶样品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在8个样品中的比例最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2个样品中比例最高,泛菌属(Pantoea)和克洛诺菌属(Cronobacter spp.)分别在样品B6和C3中比例最高.在陈化过程中,烤烟叶面细菌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习酒大曲中分离到优势酵母茵24株,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株纯培养菌株.经菌落特征、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常规分类方法,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对这5株酵母菌做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Q0-45和Saccharomyces sp.、Q0-47和Debaryomyces hansenii、Q1XP一6和Candida pseudolambica、Q1XP-8和Issatchenkia orientali、Q1XX-46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别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合,对传统白酒微生物菌群的快速、准确认识和目的性纯菌株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调醇化是片烟醇化的一种方法。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片烟醇化过程中对烟叶的吸食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气调醇化过程中片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比较气调防霉杀虫阶段(S1)、气调醇化阶段(S2)及气调保质阶段(S3)共36份样品的细菌16S rDNA序列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S1到S3的过程中,片烟中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呈增加趋势。S1阶段片烟的优势种群为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甲基杆菌属,其占比在整个气调醇化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S2阶段的优势种群为芽孢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在整个气调醇化过程中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3阶段细菌种群分布较为均匀。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个醇化阶段的样品可以较明显地区分开来。可见,气调醇化过程中片烟的细菌种群组成非常丰富,不同醇化阶段活跃的微生物类群有所不同,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甲基杆菌属主要在醇化前期参与了烟叶醇化过程,而芽孢杆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属则主要在醇化后期发挥着微生物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浓香型白酒酒醅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所有酒醅样品均出现9~19条较清晰的条带,其中第2、5、8、9、14、17号条带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且优势度较高;所有样品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1.68~2.61之间。发酵前期,多样性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发酵至第21~49天基本保持平稳,第56天时,多样性指数到达最低值,第63天回升之后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发酵至第84天时略有回升;不同发酵时期酒醅真菌DGGE图谱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不同发酵时间酒醅样品真菌群落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烤烟自然醇化和人工醇化过程中感官质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烟叶最佳醇化方式和醇化时间,从而提高烟叶品质、节省醇化成本,以山东诸城复烤后的中部烤烟烟叶为试验材料,对人工醇化和自然醇化过程中烟叶感官评吸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醇化方式下诸城复烤烟样品的最佳醇化时间均为18个月左右;与自然醇化相比,人工醇化方式对烟叶品质提升效果更好。根据原料库存情况和品质需求采用合适的醇化方式和醇化时间,有利于卷烟企业提高烟叶质量、节约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