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大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问题,将工业遗产地转型为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上海M50创意园是这一实践路径的杰出案例,以城市历史景观(HUL)为方法论,从时间维度"动态层积"的价值识别和空间维度"整体关联"的保护方法,对该项目进行多元价值"层积"的分析,并详细归纳了平衡...  相似文献   

2.
孙朝阳 《华中建筑》2008,26(1):116-119
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该文对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重构的模式转型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工业遗产地的重构特点、更新观念和保护动机,并将工业遗产地体现的工业文明视为工业文化,把文化资源视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运作,以达到促使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工业遗产地的价值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从工业时代的前沿先锋,到后工业时代的艺术时尚守望者,798艺术区不仅是工业遗产转型的典范,更是见证时代机遇和社会发展的浓重缩影,被称为首都不断发酵的“群体情绪多棱镜”。探究798艺术区的变迁历程有助于理解工业遗产更新的客观规律:798艺术区大体经过工业基地崛起、化身艺术区、转型为文化创意街区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是助推其更新转型的根本动力。因此,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798艺术区两次转型过程中核心利益主体之间达成不稳定联盟—联盟断裂—新联盟形成的过程,构建“关系重构—空间变迁”的作用机制模型,绘制利益主体网络关系地图,选取适当指标表征其空间特征变迁,为探讨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工业遗产更新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引导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析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地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紫茜 《门窗》2013,(6):314-315
在现如今,我国创意产业园的载体形态有多种,其中,以旧厂房、旧仓库这些工业大生产时期遗留下来的形态最为主要。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由工业遗产地改造的创意产业园中废旧厂房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进行调查和探寻,尝试寻求适合其有效发展的方法,推动创意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景观再生的4个具体改造案例进行介绍,4个案例分别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文艺展览手段、植物营造手段、建筑新提升手段4个方面来重现景观生机,并列举我国一些大城市成功改造的案例,希望能为我国工业城市的复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5,(7)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作为城乡交接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地,具有自发集聚、自主建设及长期游离于规划体系之外等特点,在城乡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其发展面临困境,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研究借鉴弹性规划理念,选取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小堡村北部片区为规划区域,在物质空间规划方面,提出土地利用的刚性及弹性控制策略;在规划管理方面,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空间开发模式以引导地块的具体开发;在规划实施方面,制定灵活的分期实施计划,以期引导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几个工业建筑设计案例的理论思考,分析、总结了工业建筑设计中形象创意的创作出发点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谈工业遗产地的文化情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以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地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城市文化情境的含义,并探析了工业遗产地的文化情境,指出应充分尊重工业遗产地中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中,同时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0.
曹盼宫 《福建建筑》2009,(10):22-23,26
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递增和城市的扩张,代表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旧厂区和旧工业建筑在拆与留之间挣扎。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摒弃大拆大建的更新手段,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为必然。旧厂区向文化创意区的转变补充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弥补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缺失,为旧厂区的再生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创意产业的探讨和实践在北京、深圳、厦门等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开展。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不甚成熟,在发展战略、各地的建设经验、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本文以上海为例,浅谈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莱比锡介绍 很多世纪以来,莱比锡都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2010年莱比锡的人口约为50万人.在1980年代末,恐怕在东德(民主德国)没有哪个更大的城市像莱比锡那样处境窘迫(Nuissl & Rink,2003b).1989年两德重新统一后,莱比锡致力于城市开发的进程,振兴历史中心地带,整修了主要的火车站、旧的商用仓库以及内城的购物街等.同时,莱比锡也经历了剧烈的“去工业化”进程,制造业的工人数量从1989年的约8万人缩减到1993年的不到1.7万人(Nuissl & Rink,2003a:28).  相似文献   

13.
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有幸结识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郑晓笛女士,她所展示的这些德国建筑工业遗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特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工业遗产地的多重价值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工业遗产地的多重价值进行剖析,介绍国外工业遗产地的改造及保护方式,为我国工业遗产地的保护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化转型创作理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腾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10,28(1):142-144
该文试图探讨一种与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保持同步,与建筑思潮达成默契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为设计实践指明方向,力图为工业文化资产争取更多的保存空间与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旧洗涤剂厂和制锁厂为例,探讨了老城工业遗产区转型文化创意园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思路。做出了对原老工业厂区内部空间、文化内涵、经济方式、生态能源方面的方案性设计,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文化、空间、生态转型辅助相互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推动传统老城工业遗产区向可持续的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并延续城市文化基因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全 《园林》2016,(8):44-49
正近年来,由于高速的城市发展,在城市中心出现大量的旧工业区块及构筑物。这些区域由于历史价值深远、城市文化底蕴浓厚、空间可塑性强等优势而转型为城市文化创意园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的原上钢十厂就是这样一处工业废弃厂区。如今的上钢十厂摇身一变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文化社区——"红坊",其成功的运营模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典范。不仅如此,本着园区开放性、公平性、包容性的特征,园区的开放空间更是担当起"城市客厅"的社会职能,接纳前来游憩的人群。研究其景观空间的再生变得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工业遗产地的"空间复兴"面临系统性重构的讨论。该文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工业遗产地空间重构的必要性,提出了关于空间属性、形态与内容的重构策略,并通过重庆"特钢厂"的保护更新设计,展示重构策略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9)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些地区更是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城市工业遗产和旧厂房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更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北京市的"798"艺术区为例,思考在工业遗产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