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公共思想的兴起,经营性私园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景观现象。旨在从世界景观发展历史出发,借由历史比较的视角,探讨这一景观形式的国际共同性与差异性,推进全球景观史和经营性私园研究。通过比较伦敦和上海的经营性私园,指出该类园林普遍具有混杂性的景观特征、创新性的运营模式和推动技术传播的社会功能。但是,公共思想的不同来源却为其带来差异:由于伦敦的公共思想主要源于社会内部,其经营性私园因之成为既有文化传统的附庸;而上海的公共思想则主要来自被动引入,这也促使其经营性私园不断地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发生碰撞,并在园主社会地位、妇女入园和运营时间等方面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司徒尚纪 《城市开发》2000,(9):21-23,31
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发展 ,虽然取决于诸多因素 ,但关键仍在于保持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及使其良性循环。离开了生态环境来谈城市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样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广州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就面临一个生态环境能否适应、支持它持续发展的问题。从更长的历史过程来考察环境变迁与城市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演变特点和规律 ,将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为城市未来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1.良好生态环境是广州城市千年不衰的基本保证广州城位居珠江三角洲的顶点 ,西、北、东江在附近汇流 ,背山面海 ,江海交会 ,…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正>法国歌剧从最早吕利的《阿尔采斯特》、《罗兰德》及拉莫的《双子星卡斯托与波吕克斯》到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从奥柏的《波蒂契哑女》及梅耶贝尔《恶魔罗勃》到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以及古诺的《浮士德》和比才的《卡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体裁还是风格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变化都来源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的转变,此文正是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把不同时期的歌剧作品还原到其历史的框架中,有利于更准确地  相似文献   

4.
李易  丁楠 《建筑知识》2014,(8):35-35
秋霞圃由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而产生,因被并入邑庙而兴盛,又因道教衰弱,社会动荡而衰败,最后作为传统文化展示的场所而获得新生,重归平静。本文通过对秋霞圃谱系的研究,说明孤零零的园林是无法长久地存在的。只有依托于文化和精神,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的乡镇(含村办,下同)建材工业起步较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建材工业异军突起,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巩固发展灰、砂、砖、石以及水泥等传统产品的同时,又开发生产了玻纤及玻璃钢制品、平板玻璃、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石棉制品、白水泥、塑料门窗、釉面砖、建筑涂料、壁纸、钙塑板以及其他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共七、八十个品种,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并有相当水平的生产体系。1987年,乡镇建材工业总产值就超过12亿元,约占全市建材工业总产值的85%。过去,乡镇建材工业主要是为国营企业和城市建设拾遗补缺。进入80年代,它们已发展成为全市建材生产的主力军。现在,苏州市生产的平板玻璃、水泥船、粘土砖、防水油膏、建筑石、大理石和花岗石板材、塑料门窗、节水型抽水马桶配件等产品的总量中,乡镇企业占95%以上。水泥、玻璃钢制品、石灰等产品,乡镇企业生产量已占  相似文献   

6.
刘方馨  赵纪军  宋霖 《山西建筑》2022,(19):14-19+23
城市河道变迁和水运经济的繁荣是明清至民国初期(1613年—1935年)武汉私家园林变迁的重要基础。通过图文史料的归纳整理,划分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时期、清初至清中期的水运“内河时期”以及清末汉口开埠的“大江时期”3个重要历史阶段,对武汉私园的历史特点、造园思想、功能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水运变迁视角下由自然朴素转向奢华雅致、由隐逸私密转向公众娱乐的发展与转型机制,以期为当下武汉乃至荆楚地域历史园林遗产保护及复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私家园林(比如苏州等地的古 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 而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土地私有制的改 革与变迁,私家园林的所属及其性质发生了相 应的改变。很多私家园林作为公园对公众开 放后,园内景物也在发生着变迁。如何保护 好中国私家园林的原貌、延续古人造园时的 文化意境、传承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顺应其新的功能调整、实现新时代的发 展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苏州怡园是苏州 众多古典园林中建造较晚的一座,亦是吸取苏 州多园之长的园林,具有私家园林转变为公园 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本文以苏州怡园为例,通 过2016年较为全面的测绘和调查所得到的较 为完善的怡园资料信息,包括对怡园最新平面 图进行绘制、统计怡园内的花木现存数量与情况等,并与历史文献中的怡园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以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怡园在布局、建筑、花木、山石上 的171处变化,针对变化之处推测分析背后的原因,追求地方文物遗产的真实性保护,为怡园的遗 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其他私家园林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分析其对中国及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作为现代建筑代表作的创新之处,从中提炼出苏州建筑的审美观,并提出一些其设计建造中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谭广  冰河 《山西建筑》2006,32(1):61-62
从两山两水历史基本格局的保护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两方面探讨了荆门古城保护中历史文脉延续的问题,以保护古城特有的历史格局和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传统,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营造传统,积累了丰富的营造经验和智慧。私家园林发展的主力军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审美角度。白居易是唐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代表性人物,文章通过研究白居易的宅园营造,提炼白居易的园林营造思想,对今天的城市风景的营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上海部分私园受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转而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在原有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被赋予西式造园要素及开放性功能的私园,作为外侨移植的西式公园向华人自建公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其亦中亦西的造园手法深得“海派文化”的浸染。晚清经营性私园沉浮俯仰的背后隐含着时代与文化的撞击,为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及公园变迁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13.
康珍珍  张丙军 《山西建筑》2005,31(22):14-15
通过对阜新五洲园创作思路的分析,重点阐明在设计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空间时,应通过各种设计手法,使城市文脉自然地贯穿于整个休闲场所中,从而为市民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异域风情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重要时期,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全国设计城市将达到800个左右,建制镇将达到20000个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左右。世纪之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展望明日中国的经济中兴和举世注目的未来城市规模,却想象不出明日中国的城市格调和韵味。我国城市多是大工业城区气派,少的是个性和特色,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问题。 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城市是产生文明、文化的摇监。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人们离开范围狭小的农村,走向远地经商,见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影响广泛深刻.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不仅见证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本文以苏州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阶段.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来看,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专业特色小城镇将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苏州有这样的小城镇,本文将探讨如何推动它们快速发展,找出问题的症结,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薛垲 《建筑与文化》2021,(2):198-200
通过梳理苏州现存方志、碑刻、笔记等文献,整理出其中与苏州古塔建造相关的记载,较为全面地了解苏州历史上的古塔建造情况.研究发现,苏州古塔始建于东吴时期,并在历史上有梁代和宋代两次古塔建造的高峰时期;建塔活动的参与者包括皇室成员、僧人、地方官员、乡绅、平民等.由于社会动荡及多次战火,留存至今的大型古塔均建于五代以后,八面七级砖芯木檐式塔逐渐成为苏州古塔的主流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叶建晖 《山西建筑》2005,31(17):9-10
结合长沙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对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阐述了长沙城市文物古迹保护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苏州银行大厦座落于苏州工业园区湖东钟园路,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装饰工程造价1.2亿元人民币,市政府重点实施工程。项目将苏州园林与金融行业特性有机融合,使苏州精细的世风和精准的金融行风相吻合,营造了营业、办公、会议、会所、员工休闲等丰富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9.
苏州城市水道对于园林中的水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园林的格局有时要依据城市水系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如何处理引水入园成为了评判园林高低的标准,文章从苏州园林中取最悠久的沧浪亭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  相似文献   

20.
留园在苏州诸园之中,不但以其规模之大著称;并以它独创一格的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它打破了围绕山池构筑的苏州园林惯用的布局形式,在山池区东侧别开生面地安排了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作为客厅和书斋区。从大门到书斋区,一路上的建筑空间变化无穷。以下仅就其建筑空间处理谈点体会。 一、大门——“古木交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