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硅钢是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是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对我国主要硅钢生产厂家的工艺设备,市场情况分析,简要介绍了我国硅钢生产消费现状,未来生产能力预测及硅钢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硅钢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冷轧硅钢生产新技术做了简要阐述,并对首钢发展冷轧硅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无取向硅钢涂层的类型和现状,介绍了不同类型涂层的性能、优缺点和应用领域.提出了多个种类、不同用途、性能各异的高功能化的环保涂层是无取向硅钢涂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太钢目前的冷轧硅钢年产量约为12万t,生产线进一步改造后冷轧硅钢年产量将达到30万t。  相似文献   

5.
马秉荣 《炼钢》1994,10(1):17-20
本文简介武钢于1974年成套引进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的硅钢生产专利技术和相应的设备,经过几年对专利技术的消化,生产,探索和创新,于1985年3月突破专利技术规定,实现了硅钢全连铸,开发新工艺一次冷轧法,并进行了高于专利牌号的新品种开发,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按照中日双方合同规定,武钢于1982年2月进行了取向硅钢的磁性考核试验。试验的冶炼、浇铸、初轧、热轧的工艺条件都严格按日方的要求进行。磁性考核通过以后,日方为中方制订了相应的技术规程。此后,各工序的操作都严格按该规程进行,热轧也不例外。但是,即使按该规程要求进行,取向硅钢成品的原牌号(Q_(10)+Q_(11))合格率仍然较低(1985年平均为74.70%),另有25.3%是Q_(12)以下低磁性牌号的产品。这不仅降低了武钢的经济效益(Q_(10)的单价为3200元/  相似文献   

7.
硅钢厂自1978年引进日本的森吉米尔轧机以来,一直采用日本专利介绍的生产工艺。低牌号无取向硅钢(主要指W_(201A)、W_(181A))采用与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相同的生产工艺,但由于低牌号硅钢含硅量低,变形抗力小,轧制时不但负荷低,而且轧出的钢板板形也差。为此,我们研究了改变轧制规程、增加轧制压下量、减少轧制道次的可行性,以提高轧机作业率和产品质量。一、试验参数的确定工艺的改进,首先应考虑钢的变形抗力和轧制负荷,才能确认减少轧制道次后的压下规程是否在设备允许的载荷之内。 1.压下制度的选择为了保证产品的板形良好并充分发挥设备能力,将轧制负荷均匀地分配到各道次,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数理统计,阐述了C、Si、P、S等元素的含量、板带的尺寸精度,以及最终退火工艺对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廖郁文 《钢铁研究》1993,(6):50-54,18
本文叙述了我国取向硅钢生产初期的教训,现在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0.
余燕 《特钢技术》2012,(1):31-33,48
采用"EBT+LF+中间包+VOD+LF"工艺成功试制了取向硅钢CGG-1。通过对试制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对原冶炼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工艺为"EBT+VOD+LF",通过对比,采用优化工艺冶炼取向硅钢,生产效率高,冶炼消耗低,冶金质量稳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火炮身管用钢决定了身管类武器的使用性能,影响火炮的作战持续性与机动性。通过对国内外火炮身管用钢合金成分体系、制造工艺流程、材料主要性能指标总结分析,指出当前国内外炮钢主要牌号、性能水平以及存在高温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火炮用钢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身管武器整体技术需求,总结和展望了火炮身管用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大口径火炮研制高强韧炮钢以减轻壁厚和质量,针对中小口径速射火炮研制耐烧蚀性能炮钢以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王坤  胡锋  周雯  吴开明 《中国冶金》2020,30(9):119-128
中国近年来工业制造领域不断发展,这对国内轴承钢的研发制造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品质轴承钢的研发生产成为当前国内轴承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轴承钢的分类、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热处理工艺的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外轴承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了发展国内高品质轴承钢需解决的工艺优化、夹杂物与碳化物的控制、检测设备及技术评价指标缺乏等问题的方法,以期实现国内高品质轴承钢的量化生产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包括加热工艺、控轧制度和控冷工艺在内的经济型X80管线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不超过1180℃,奥氏体晶粒尺寸可控制在80μm以内。通过提高粗轧阶段最后1个道次的压下率,使其达到20%以上,可使钢板心部奥氏体晶粒得到充分细化;通过降低终冷温度和提高冷却速率等工艺参数,可得到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组织;采用JCOE工艺制管后,X80屈服强度提高,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无钼经济型X80管线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无抑制剂法制备取向硅钢,并采用XRD、TEM等方法对无抑制剂取向硅钢热轧到初次再结晶阶段的织构与析出物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轧板的织构主体为γ线织构,并含有少量的立方织构{100}001和Goss织构{110}001;常化后立方织构{100}001减弱,织构的主体为γ线织构;初次再结晶退火后织构主要由γ线织构及少量的α线织构组成。通过对第二相质点的观察发现,析出物主要由铁的氧化物和硅的氧化物组成,均不是抑制剂,说明该取向硅钢并不是依靠第二相质点来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非金属夹杂物与钢的塑性和韧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降低夹杂物对钢性能的危害一直是冶金和材料领域关注的重点。从夹杂物类型、尺寸、数量、分布及其物理性能等角度归纳总结了夹杂物对钢塑性和韧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夹杂物引起材料断裂的机制。最后,对夹杂物与钢材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展望,为钢铁企业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of steel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non metallic inclusions, how to minimize the damage of inclusion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iority in the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field. The effects of inclusions on the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of steel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 size,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clusions.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teel caused by inclusion was also discusse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lus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is prospected, which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control technology of inclusions.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取向硅钢的生产现状和取向硅钢渗氮工艺的进展,分析概括了主要生产企业的技术特点与专利储备情况。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取向硅钢产能中高磁感取向硅钢占比越来越高,生产企业的专利布局也转向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开发,环保型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了新的热点。薄板坯连铸连轧和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在高磁感取向硅钢上的开发已有很大进展,但商业应用仍有相当距离。同时,展望了高磁感取向硅钢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取样检测结合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钙处理对成品无取向硅钢中夹杂物特征及硫化物夹杂的析出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尺寸大于3μm的有害夹杂物主要是AlN、MgO-SiO2、CaO-Al2O3-SiO2类复合夹杂物及其与MgS、MnS、CaS的复合析出物。钙处理钢中没有检测到单独的Al2O3、SiO2及铝酸钙类夹杂物。钙处理钢中形成的液态3CaO·Al2O3、MgO·SiO2和Al2O3夹杂物被精炼渣吸收,改性去除了钢中大尺寸Al2O3夹杂物。钙处理钢中尺寸大于3μm的氧化物夹杂主要是含CaO和(或)CaS的Al2O3-SiO2类夹杂。硫化物在MgO-SiO2类氧化物表面的析出有利于其形貌趋于规则。钢...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钼在合金钢冶炼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传统钼铁生产工艺,并明确了传统工艺能耗较高、污染严重的弊端。系统分析了采用工业氧化钼直接合金化生产含钼合金钢的方法和优势,针对该工艺存在的氧化钼易挥发等关键问题进行总结,阐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即利用在氧化钼合金化过程中配加CaO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方式能够有效抑制氧化钼挥发。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钼在不锈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及其他合金钢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提出了钼在合金钢冶炼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天浩 《中国冶金》2017,27(10):65-69
针对硅钢酸洗系统易失稳、可靠性差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描述硅垢在酸洗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及机理,并对硅泥和硅垢如何使得紊流酸洗降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在线脱硅的结构功能及工艺原理和碱洗的原理及碱洗的不同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酸洗系统、在线脱硅和碱洗系统的深度解析,并结合硅垢对系统产生失效的机理,首次认清了三者的工艺逻辑关系。对系统中结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从而提高了整个酸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降低了机组运行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