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潇玮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城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章基于乡村建设中产业重构与空间重组的现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形态模式,实现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当前"多规合一"规划背景,以湖北省宜昌市车溪村规划为例,从乡村"多规合一"的内涵理念出发,进行"多规合一"乡村规划实证研究,探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洽的乡村"多规合一"规划统筹方法。对乡村规划中多种规划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调,以生态空间为规划图底,重视对生态用地的管控,实现生态包容共生;推进乡村产业有序合理升级,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凝聚乡村人气,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和谐的土地利用格局。实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车溪村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空间城乡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多规协调的乡村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建筑》2022,(1):35-36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以构建"三生融合"的"乡村蓝图"为目标,通过明确主要问题,以保障生态空间、重构生活空间、激活生产空间为路径,实现了界首市未来乡村振兴的空间一张图,为界首市乡村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为运河流域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运河流域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和振兴需求也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运河流域广袤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是三生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及相互依托的地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运河流域乡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退、青壮劳力流失等乡村空间发展问题,亟需进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提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严控污染排放优化生态空间;通过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公服配套优化生活空间;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运河特色产业的方式优化生产空间;通过协调融合乡村三生空间引导乡村振兴。并选取镇域乡村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更大范围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玉婷  詹燕  毛华松 《园林》2021,(5):66-73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川南地区散村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资源集约效益低等问题,具有向集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政策导向。基于川南现状新建聚居点的田野调查,分析、归纳新建聚居点自然生态格局破碎、农旅产业联动不足、原真人文环境衰落等现状问题,结合川南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村景一体的生态格局""农旅融合的生产空间""产居一体的生活空间"3个聚居点空间重构策略,从而实现"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并结合宜宾市银星村聚居点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川南乡村聚居点空间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空间发展基础。本次研究在构建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定量测度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穿芳峪镇乡村"三生"空间发展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大部分村庄仍未完成从高耦合向高协调的转变,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发展状态。由"三生"空间评价分析可知,乡村旅游业是推动"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镇域乡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有效地破解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本文在解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求及反思当前村庄规划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以增城区大埔围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为例,探索面向实施的美丽乡村规划路径及建设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心村"建设是乡村重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点人口集聚规模,实现集中居住,使土地利用率达到最优,完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中心村"的定位与建设目标,针对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南垟村进行了相关规划和环境整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而"内外兼修"的系统性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梳理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优化规划设计工作方法及转变设计师工作角色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文化挖掘先切入、产业振兴为前提、公众参与是基础、多方协力促发展、以点带面需务实、充分赋权作陪伴等六条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并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实践案例,论证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新时期乡村空间多样化和多功能重构趋势,分析了传统"宅田二元"乡村空间布局模式的不适应性,探讨了"多元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空间布局模式,指出在乡村空间要素上,除传统"宅"和"田"之外,还应将"水""林""产""游"纳入其中;在组织方式上,应注重乡村空间的多元、连续、系统、丰富性。并以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为例,对上述模式予以实践,为美丽宜居的乡村空间规划布局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提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乡村"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交互关系的理论框架,以山东省王村镇为研究区,构建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特征解析,耦合"三生"功能强度与协调度关系形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格局,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不同格局中乡村地域弱势功能,并提出相应的多元化整治模式。研究发现:①王村镇地区"三生"功能整体协调性较高,不同村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②王村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格局分为适度整治区、优先整治区和重点整治区,具有"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生活设施条件不便、绿地面积偏少等问题是"三生"功能的短板;③结合障碍因子组合情况,设计出8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用于实现王村镇乡村"三生"功能协同提升,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北省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从"整治"到"美丽",文章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10个村为例,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不应仅仅是外貌的涂脂抹粉,而是由内而外,深入挖掘乡村原真灵魂后对乡村的重塑。本文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美"目标与内丘县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提出"育特色富民产业、营乡村花园社区、享村中开放空间、留乡村人文之魂"的规划策略,并结合实践给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乡村振兴成果的日益扩大,我国乡村的新旧村建设或改造得到了全面实施,乡村基层管理结构和机制得到优化,乡村的物理空间也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了重构。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需求下,需要对乡村空间重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乡村在产业驱动下的可持续田园居住等问题。乡村空间重构的成果、现状和问题乡村建设的成果为乡村的未来发展垫定了良好的空间发展基础。土地重新整理,提升了乡村土地的利用和产出效率。乡村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安徽省广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以"把握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势,构筑广德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改革,引领乡村体系重构和城乡布局,引导和保障涉农资金精准投放"为主线,从"制定县域新型城镇化战略,引领乡村体系重构""结合多规合一实践,引导村庄用地合理布局""补齐短板精准扶贫,引导涉农资金精准投放""结合省直管县创新平台,探索乡村建设政策创新"等多个方面开展了规划创新总结。冀望其规划编制创新理念和方法,能为同类型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县域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规划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有序引导精准扶贫,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构建共享惠民的公共设施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村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如何围绕新城镇化合理重构乡村空间,成为当前乡村空间建设的重点。基于新城镇化背景下,文章着力分析乡村空间遇到的转变和问题,诸如空心村、乡土特性衰败、建设用地无序增长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从村镇体系重构、生产空间重构、生活空间重构和自然环境重构等四个方面完成乡村空间重构,与新城镇化"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文明"、"绿色集约"等原则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走廊以解决乡村地区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整合沿线资源、强化对腹地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走廊沿线地区的乡村振兴.本文以成都龙门山前"蜀山乡韵"乡村走廊为例,探索乡村走廊空间振兴发展模式,研究廊道空间模型重构方法,通过识别乡村发展潜力极核,串联纵向发展轴带,形成辐射带动面域,构建"极核—轴带—辐射面"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生态、文化、配套、土地五个方面制定振兴路径,引导乡村地区以线带面、连片策动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实现乡村产业重构的有效抓手。在界定乡村产业重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解析"互联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驱动效应,划分乡村产业重构的类型,揭示信息时代乡村产业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产业重构是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横向和纵向重构,可以扩大乡村产业规模,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及空间优化。②"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产业重构应遵循"支撑要素—行为主体—驱动机制—解构重组—综合效应"的系统逻辑,引导乡村原有的产业环境、整体结构、基本功能发生转变,进而实现乡村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重新构架与组织。③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互联网+"乡村产业重构路径具有差异性。以期丰富乡村规划的理论研究内容,为不同类型的乡村产业重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许明坡 《河南建材》2021,(10):130-132
"乡村振兴"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村级土地是实现土地使用管制、资源规划管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秉承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做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农村经济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乡村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村镇进行"三生空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缓解城乡用地的供需矛盾,协调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共生发展的强大纽带。然而"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方法单一、评价指标选取不足的问题,物元模型能更全面地掌握待评价对象在单因子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极大提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精确性。本研究基于物元模型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62.5%村镇建设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而吉安镇、何埂镇、仙龙镇和朱沱镇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低的村镇应引起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利用村镇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