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锦 《室内设计》2018,(6):26-32
海绵城市建设希望解决的是城市 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问题。在 现阶段,单纯为了满足一系列海绵城市规划 设计指标,而把海绵设施建设考虑在项目规 划设计后期的“+海绵”情况比较突出,由此 产生了很多弊端。笔者因此提出“海绵+”理 念,希望在综合解决城市雨洪与水资源问题 的同时,主动强化其附加的生态效益与社会 效益等,提出了“海绵+”在生态、社会、文 化等方面的应用策略,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 时,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进化与 真正和谐的人水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杨玲  展安 《建筑与环境》2009,3(5):74-77
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使区域发展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源成为宝贵的稀缺性资源,人们对休闲游憩场地的需求急剧增大.生态保护的理念也随之转变,开始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功能,提升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珠江三角洲地区于2003年首先提出区域绿地概念,并在随后的区域规划中对珠三角区域绿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初步划定,在进一步落实过程中,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外“绿道”规划建设案例的经验与启示,丰富了传统区域绿地的内涵,调整了区域绿地划定的思路,最终构建由维育生态安全的禁建控制线和促进生活休闲的区域绿道组成的区域绿地系统,并重点提出区域绿道建设行动。本文对建设“区域绿道”的设想,以及区域绿地系统的构建对其它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河流污染日趋严重,同时出现了城市内涝增多、水体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加之国家"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该文通过对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的分析研究,着眼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理论研究、项目实践与规划手法等几个方面,提出适用于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与可行方向,以期推动北京对城市滨水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多角度纵向深入研究,同时也为国内众多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或滨水生态治理工程起到借鉴与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滨水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水绿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并对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7.
挪威奥斯陆的滨水区.如今被称为海湾市.是一项由奥斯陆政府主持实施的综合改造计划。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的都市环境,政府计划将城市扩展到滨水区,并将港口和滨水区免费对外开放。这样将为市民提供42000个就业机会.近9000户的新公寓和建筑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可为人们提供一些文化机构.购物区.停车场.滨水休闲步道以及一系列充满情趣的公共景观。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宿迁市北依骆马湖,南望洪泽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穿城而过,还有50余条河流遍布城区,被誉为“江苏绿心、华东绿肺”,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以来,宿迁以系统规划为引领、机制创新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的资源,对于黄土沟壑、干旱地区的延安市尤为珍贵。如何挖掘该资源的潜力,通过文化要素的注入强化该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组织中的作用,成为人们必须正视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延安市方塔水库滨水空间——"知水园"设计实践为例,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法出发,以本土文化和水文化为主线,通过文化因子梳理、传统空间营造和文化要素的加载,力图打造具有传统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滨水空间,为滨水文化休闲空间的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湿润地区的海绵绿地具有显著特征,总结其设计方法可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的建设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绿地的基本功能和消减绿地内外部径流为前提,将半湿润地区降雨特征 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针对绿地内部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体系,利用 Xpdrainage 软件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的情景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结论: 1)在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滨湖东路绿地调蓄雨水径流作用显著; 2)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在设计时须利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滨水区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一条自然分隔带。作为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滨水区重获新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现象,世界各地许多城市都出现了滨水区修复和重建的项目。我国的滨水区也受到了空前的追捧。同时,在追求城市美化和强调理念设计风潮之下,为了创新,我们的设计过多的强调概念化的理念和对自然地块的改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园林设计发展的理解偏差,在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顺应自然逻辑的思想来改造自然。尊重土地,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才是我们需要大力发扬和继承的,同样将自然和人融二为一、促进自然化的人和人性化的自然协同发展以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意思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9,(2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景观建设,本文则主要立足于目前我国城市的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所能起到的良好作用,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多角度研究如何能更好的将地域文化建设与滨水景观相结合,为滨水公共空间利用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吴涛  王浩 《山西建筑》2011,37(24):205-206
以昆山市德国工业园区为例,结合园区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工业园区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构思及内容,分析了特色景观塑造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对同类工业园区的景观营造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休闲活动出发的城市滨水环境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武汉市新江滩一期滨水区的休闲行为观察和数据分析,归纳了城市滨水区休闲行为特点,并提出了数种休闲空间模式。按这些模式设计的景点在二期工程中呈现为“轴节带”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次是对在北京拥有悠久历史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书架部分进行的设计改造。这里结合“为儿童而设计”理念主要想介绍的是位于卖场核心部分的特色书台。此次项目家具设计中,我们把立足点放在了“全方位设计”上。“全方位设计”是在“无障碍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伸。“无障碍设计”侧重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注重该人群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通过减少传统硬质地面覆盖、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合理应用透水性铺装、科学施建相应设施等有效举措,很好地实现了降水的科学"排""蓄""滤""用",有效规避了传统建设方式所带来的雨水渗流途径被人为阻断、地下水无法及时补给、雨季城市内涝隐患等,对构建生态环保型城市大有裨益,因此愈发地被予以普遍关注与积极推广应用。本文结合笔者相应实践经验与多方所学,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展开细致探讨,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许多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加深,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建设下沉式绿地,实现防治内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基于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参数。在壤质砂土地区,绿地下沉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条件下,绿地率为20%、30%、40%时,合理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深度分别为200、120、75mm。最后介绍了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景观美化、植物淹水时间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温州当前进入新区的门户型关键路段77省道的北侧沿线滨水绿地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分别从生态、经济、文化形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的评估与定位,提出了对连接新旧城区快速路的景观规划理念,着眼于现状风貌的景观资源再挖掘以及新旧景观风貌的融合,同时注重对生态与人文的关怀,从而将展现新城城区形象作为景观打造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佳玮 《门窗》2013,(1):156-157
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坚持防洪、生态、景观等多功能兼顾的原则,美观与实用原则,空间层次丰富原则,植物造景可持续发展原则,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