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所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是矣。这种悲惨景象的出现,是长期战乱的结果。之后便形成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蜀、吴三国都十分注意本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曹魏政权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更为显著,为后来西晋重新统一中国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们热烈祝贺1991年4月29日,能源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广东省、云南省四方签订《关于合资开发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原则协议》和《关于云南向广东输送季节性电能的协议》!为此,本刊特辟《云电外送》专栏,其宗旨是:交流信息;论述南方几省(区)的水能资源状况;宣传和探讨云电外送的方针、政策、措施;积极促进云电外送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设部于2004年3月25日批准发布了两项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1)CJ/T189-2004《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 (2)CJ/T190-2004《铝塑复合管用卡压式管件》。 上述标准于2004年8月1日起实施。 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4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外层熔接型铝塑复合管》(送  相似文献   

4.
十四年前那个春天,在日后成为直辖市便飞速发展的重庆已经获得极大声誉的诗人粱平,人生路突然转了个弯.从此,在与重庆一脉相连的四川成都,在新闻传媒人聚集的红星路上,在那个常有文人墨客、骚人大家出没的作家协会大院,新任《星星》诗刊主编的诗人粱平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段新的旅程. 梁平那时的心境,是喜是忧,或许他自己已经淡然.细心的朋友收藏了梁平当年自题的一首《陋室铭》,一个鲜活的个性诗人已跃然纸上:“四十五年,背井离乡.一二三步,单走独唱.  相似文献   

5.
“滚滚长江水,昂首奔北方,高歌一路送清泉,神州东方齐欢畅;滔滔洪涝水,俯首入长江,水天一色自安澜,淮河下游鱼米乡;…… 漫步在“江淮明珠”美誉的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听着这首催人奋进的处歌《江淮明珠》,目睹着园林式葱郁的林荫大道,记者越发感到“引江人”“自立、拼搏、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风貌。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在历经沧桑中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她“吞江吐淮”,给北方送去了甘  相似文献   

6.
科技浪花     
水稻落露灌溉技术据《浙江水利科技》报道,浙江省县南山水库灌溉站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成功地推出水稻节水增产的落露灌溉技术。该项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技术是建国40年来国内400多处灌溉试验站(场)对水稻灌溉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水稻落露灌溉技术的要点:一是除返青期深灌外,一律灌水半寸左右,主要使土壤水饱和即可;二是每次灌水后(包括利用雨量)都要不同程度地落干露田;三是连续淹灌时间不超过5天,超过5天需排水落干露田。  相似文献   

7.
唐代挽歌     
正挽歌自西周发端,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国家礼制,魏晋南北朝融入到日常生活,至有唐一代,国力强盛,国家政治制度也趋于完备,挽歌在国家礼制的完备中、在民间礼俗的兴盛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挽歌词创作的多样化挽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创作的繁荣期,  相似文献   

8.
<正>忘了是谁说过,幽默是笑与泪的结合体。十九世纪伟大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这首《幽默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这首曲子创作于1894年,据说当时的德沃夏克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某个地方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但唯有第七首最能打动人心。这还要归功于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据说他是在去探视因高血压而卧病在床的德沃夏克时,从德沃夏克凌乱的手稿中发掘了这首曲子,并且在改编成小提琴曲后使之大放异彩,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相似文献   

9.
鹤鸽天巷上水文站 碧水金滩笑脸开,沂河一线接天来。滔滔山水奔腾急,剩有清溪九曲回。 蜻点水,鸟梳眉,绿杨荫里露楼台。一年四季春常在,钓得乌鱼煮青梅。 注:乌鱼即刚流铅鱼。踏莎行水文缆道施工 蟾跃沙平,鱼惊水绝。滔滔山水清清瘦。春风十里胜扬州,桃花杨柳相映秀。 竖井泉飞,深潭沙溜。沁泌泉水人凉透。遥遥玉柱上天时,嫦娥为送桂花酒。水文颂(词两首)@关垣~~  相似文献   

10.
<正>《双重幻想》无疑是一张承载了很多意义的专辑:约翰·列侬生前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列侬1980年复出后的首张专辑;在专辑发行三周后列侬遇难,于是先前不好的评价烟消云散;再到后来,这张专辑入选滚石杂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专辑行列。《双重幻想》被看做是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爱情宣言,他们合作完成了这张专辑的创作。封面是一张他们亲吻的黑白照片,两人的侧脸线条明亮而温柔,吻得庄重、认真,是恋爱中的模样。  相似文献   

11.
春潮夜夜深     
“映门准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这首《送郭司仓》是唐代王昌龄的著名诗作,写得情深意厚,余味无穷。古人借潮景抒情,留下的佳篇甚多。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寥寥十个字,写出潮水上涨后,江面宽阔,风顺舟疾的美丽画景。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这是说春日的潮水,在雨天涨得更急,那荒凉的渡口,没有过渡的人,船儿悠闲地横在水面。戴复古的“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江村晚眺》)却与前两首诗相反,描绘快要落山的太阳,照射在江边的沙滩,潮水退走了,渔船斜搁沙滩上。  相似文献   

12.
<正>本期推介郦道元的挽歌关于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记载,是收在《魏书·酷吏传》中的。史载其"刑罚酷滥,受纳货贿",有执法"清刻"、"严猛"的不实记载。郦道元热爱游览。每到一处,必勘察水流,探索渊源。后来,他  相似文献   

13.
秋吟     
熬过了盛夏酷暑,随之而来的便是金秋。秋风在无影无迹中悄无声息的降临。每每秋风送爽、大雁南飞之时,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那首《秋风引》便闪现在脑际:“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首诗告诉人们,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客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洁的。一句“萧萧送雁群”告诉人们,秋风的来去虽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不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  相似文献   

14.
正"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一首《渡浙江问舟中人》,代表了盛唐时读书人对江南的热切向往。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也开始了江南之旅。杜甫有一首标题极长的诗作,《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给摩图样,志诸篇末》,其中提及"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提示我们:他是由洛阳东行,沿运河转向东南,过淮阴抵扬州,从瓜洲渡口过长江到京口……杜甫漫游江南的第一个大站是江宁(今南京)。在江宁的瓦官寺,杜甫喜欢上了晋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关注中部地区辉煌六十载编辑同志:你好!结识《中华建设》已半年有余了,这半年来,《中华建设》已经成为我的益友,其中《政策解读》栏目中的深刻见地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示。这个月,在阅读第11期杂志《"中部崛起"从梦想走进现实》一文,让我深受感染。  相似文献   

16.
正水与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昭告着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的到来。寒露节气大约在10月23日到24日结束,此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可以说只剩下一线之隔了。古代通常用"露"来表达天气转凉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就是说寒露时节,温度已经  相似文献   

17.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出台"双碳"实施意见的省份。《实施意见》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8.
<正>父亲爱看书,也爱买书,家中藏书千余册。但是,来花城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带了三本书,《史记》、《红楼梦》和《宋词三百首》,都是我最喜欢的。而今,大学毕业已经有些年头,我在花城安了家,十余年的积累,也积攒了好几百册书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三本。到外地出差时,常带的,肯定是它们其中之一。这么  相似文献   

19.
沙扬 《中华建设》2013,(3):42-43
历史遗产保护起源于欧洲。法国在1790年设立了遗产保护机构,在约两百年后又创建了首个文化遗产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倡导并缔结了《遗产公约》,根据《遗产公约》,将各国的文化遗产集结成《世界遗产名录》。四十多年过去了,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在研究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天津时说,对于水的问题要未雨绸缪。“未雨绸缪”这句成语,源于陕西彬县,出自《诗经·豳风》的《鸱鸮》篇,作者曾假托一只母鸟的口吻写了这篇诗,其中第二节的原文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诗中的“桑土”,即桑根;“绸缪”,是缠结的意思、这几句诗的大意是: 趁着天晴不下雨, 取些桑根皮,修补旧窗户; 看他巢下人,谁敢欺侮我! 历代考证《诗经》的专家们认为,这首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写给他的侄儿周成王的,劝其时时勤谨警惕,努力办好国事,不要麻痹大意,自招祸患,据《孟子·公孙丑》载:孟子也引用过这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