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园林》2000,(6)
《园冶·相地篇》中,自然山水一类,分为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江湖地四种,这些地方,都处于自然山水环境中。造园造在这些地方,分明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也是文人们所向往的境界。“山林地”一篇,作者提出“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山林之境界,有如此之描述,可以想象,若身历其境,该有何等的乐趣。园地处山林,景不得不借。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后一句就是借得山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相似文献   

4.
《园林》2019,(10)
《园冶》作为中国古代理论最清晰、技术最完备的造园专著,影响了明清园林的方方面面,作者计成在书中推陈出新提出诸多不同于古人、时人的造园方法。因计成的基本态度暗合苏轼诗论中的"反常合道",故本文试图通过"峭壁山""山石池""半山楼"三种具体造园方法的分析,切入《园冶》的造园主旨。  相似文献   

5.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尧云 《华中建筑》2014,(2):141-144
计成及其《园冶》的造园思想如何形成、以及与同期其他造园流派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该文以淞沪造园大师张南阳、张南垣与计成的园林理念与造园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娄东-淞沪语境中比较解读计成及其《园冶》造园思想的源流,特别关注其与娄东-淞沪造园大师的脉络关系,揭示娄东——淞沪造园意匠作为《园冶》成书重要源头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园林》2000,(4)
明代著名造园学家计成所著的《园冶》,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造园著述中理论最完整、最有价值的一部著作。读这部著作,对当今园林设计、环境绿化,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园林和绿化环境,应当多借鉴我国传统的造园理论。读《园冶·相地篇》得益甚多,在此写出来,与读者共琢。“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  相似文献   

8.
《园林》2000,(5)
相地构园,要根据所处之环境,不能千篇一律。《园冶·相地篇》中,作者将园地环境分为六种,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此六种又可分为两大类:城市地、傍宅地为一类,其余为自然山水类。城市傍宅之地造园,周围环境无所因借,所以造园手法特别。“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蜒蜿,柴荆横引长虹。”城市造园难,若要造园,必须筑于偏僻、幽静之处。市井尘俗,只好关闭起来与之隔绝,才能有园之境界,其具体的手法是:筑迂回曲折的小路,使在竹木之间,遥见城墙;挖成曲折的池沼,使在柴门之内,横接长桥。我国传统园林的内向性,其实多为城市地中的园林,如苏州、扬  相似文献   

9.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11.
《园冶》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二者在我国园林史上均占有独特的地位。对《园冶》中兴造论、相地、屋宇、掇山、选石、借景等篇章中相关造园论述,结合避暑山庄的营建,分析了二者在造园思想和技法上的共通性。并对《园冶》的作者计成以及避暑山庄的缔造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个人文化素养和造园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阐释鸿篇巨著《园冶》和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产生渊源。  相似文献   

12.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7,25(12):100-101
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唯一的技术专著.相比于其他古代造园文献,《园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技术手法,而且将许多文人造园的思想和理念蕴涵其中.该文通过对其中具体造园手法的研究,探讨了文人园林中有关土筑与叠山,因借与造景,人工与自然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20,(1)
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主张的"有法无式"观点,注重内在法则的灵活运用,反对因袭固定的程式。以明代造园著作《园冶》和同时期的常州止园为例,探讨了明代园林建筑布局的法则与程式,以及对它们的灵活运用。"正"代表规则性,"奇"代表灵活性。《园冶》"兴造论""立基""屋宇"阐释了相关的理论;具体到止园,厅堂、门屋的布局以正为本,楼阁、书房、亭榭和廊房的布局以奇为变,各类建筑共同构成奇正平衡的整体。对这一原则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明代造园艺术和《园冶》等造园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为今天继承传统的营造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以叠石胜的扬州选取个园作为代表,结合《园冶》、《闲情偶寄》等明清造园相关论著,从选石到掇山多方面研究个园中包括四季假山及小型石景、小品在内的叠石技艺。  相似文献   

15.
曾洪立 《风景园林》2017,24(11):126-130
"园冶例释"课程的内容是以计成所著《园冶》为本,以符合中国古今传统造园实践为基础,以实例解释和分析《园冶》书中阐述的造园理论,总结传统造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借此课程的讲授,向青年学生阐释风景园林学科的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倡导与时俱进地创新,说明风景园林学科的立学根本和核心内容是满足人民对自然环境和人造自然环境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综合要求,并据此传道授业。  相似文献   

16.
"村庄地"作为《园冶·相地》中列举的6类造园用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特征。选择明代江南颇有声望的"村庄地"园林——东庄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的"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进行解析。首先,对东庄的造园环境进行考证,结合园记及历代苏州城图,大致推断出东庄"溪环水绕,林田相依"的空间布局特征。其次,结合吴宽及其好友对东庄记述及沈周《东庄图册》中的园景图可以看出,具有耕隐理想的文人于田野乡畴理园治园,追求自然淳朴、雅致清新的植景审美意趣,在园中因地制宜地营造了"桑竹成林,稻畦如方"的林田植景,以及"荷田苇荡,竹溪菱濠"的水田植景。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正明版《园冶》重刊出版晚明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年),刊行于崇祯七年(1634年),是现存中国古代唯一一部造园专著,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得窥中国古代造园理法的必读文献;被日本造园界人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弥足珍贵。《园冶》自清代传入日本后,于国内渐趋失传。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阚铎等人,以北京图书馆所购明版《园冶》残本,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参照校录、分别句读,将该书付印出版(即营造本)。本次重刊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原内阁文库)  相似文献   

18.
叠石筑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第一要素,其精髓和方法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本文以《园冶·掇山篇》中的"未山先麓"这一叠石手法为切入点,对其的起源、含义及成因进行了深入探寻;通过分析若干古代和当代江南园林中叠石筑山的优秀案例,阐释"未山先麓"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此体悟江南园林设计中以有限实现无限的造景精髓和文化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灵隐飞来峰被誉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第一山林",逐步发展成为杭州夏季的避暑胜地,飞来峰传统园林景点选址与古代山林地造园中的避暑传统智慧紧密相关。在过去定性研究"避暑"园林文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卫星热红外遥感、热环境实测等定量方法来评价其以"避暑"为核心的风景园林特征,提炼和发掘古代山林地造园传统智慧的科学价值,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杭州西湖山林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