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建设需要结合政府、民众、专业人士在乡土文化的深入认知才能获得可持续地推动。相应的乡土教育需要在乡村社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团体中同步推广。乡村短期联合设计教学是衔接高校设计教学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2007—2010年,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主的师生在广西旧县村进行了多次短期联合设计教学,统称为"广西旧县村工作坊"。3年的工作坊组织实践中,将"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理念及方法进行融合。通过本土资源的教学转换、设计教学中的"乡土"训练安排以及社区活动的组织,老师、学生、乡民以多样的形式共同探讨本土资源利用、乡土营造智慧及技艺的保存,为设计教学更新、乡土社区活力再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姜庄空间装置设计是营乡活动的新思路,是对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改变乡村进行的思辨与尝试.设计根植于北姜古村的地域文脉和村庄记忆,集合自然与人文元素,将设计情感浓缩为主题"垚·望".装置沿用当地材料,创新夯土技艺,通过塑造简而有力的形体完成中心阐释,激活乡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艺术张力,存续空间装置的乡土肌理与文化内核,以期为...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7,(1)
以一个传统手工窑作坊"龙窑"的生产空间改造为出发点,对传统手工艺作坊所处的困境、建筑师的介入角色与思考进行了简析。探讨了在典型的乡土环境中,建筑师如何使用设计语言,结合场地环境,组织新旧材料来创造空问。重点分析了在低造价、低技术的背景下,建筑师在吸收传统建造经验的同时,发挥自身作用,运用本土材料,融入在地景观,去除新旧排异性,完成人文气息浓郁的产业转型空间之建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新乡土主义"理论的指导,提出新乡土建造的这一时代命题,通过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的精准实施,使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从全面衰败走向活力再生。文章指出"新乡土主义"规划理论源于既有的乡土,根植于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反映着建造传统工艺特色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承载着当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乡土建造"是在"新乡土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范式,是落实"三位一体""三适原则""三个层次"和"三式规划"的具体行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努力下,通过乡村规划设计、建造实施、运作管理、人才培训等实践,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结合浙江省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古村的新乡土建造实践,阐述了系统思考乌岩古村的未来功能定位,整体把握其空间结构价值,并精准定位关键空间"穴位"推进实施等技术要点。新乡土建造离不开地方政府务实、创新的工作机制保障,需要统筹好传统文化要素与当代宜居性、科技创新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过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尽管在建造方式、建造主体、建造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自建住宅的建造逻辑与现代建筑的基本原则高度契合。本文试以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为原则,对当代的农村住宅自建现象及规律予以解读,阐释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自生成规律,并借由紫薇村民居立面更新的设计工作研究建筑师适度介入农村住宅自建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0,(Z2)
古村落乡土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的认知不能等同于要素遗产或城市型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成败取决于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乡土价值的认知。陆巷古村作为江苏省内仅有的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乡土遗产的保护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以南渡文化为基点,以聚居乡土地脉空间分析为工具,以要素与系统统一的保护观为目标,通过对其乡土价值进一步的认知,形成陆巷古村乡土遗产保护与太湖流域文化保护之间的互动,进而对陆巷古村保护规划的四个重点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7.
<正>获得奖项: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项目负责人:崔陇鹏吴瑞1背景"设计,就是要让乡村更像乡村。方案结合自然,为村民设计、建造一个可持续运营的模板,把好的理念和文化带入乡村。"本着这样的理念,团队参与了以"结合自然的设计"为题,以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规划区龙洞村为基地的德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本次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邀请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共同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的方法。在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  相似文献   

8.
以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时间跨度,归纳了该时期乡村住宅的营建特征。再以设计竞赛图集为研究样本,从功能、形态、地域性及建造技术四方面概括了这一时期乡村住宅设计的共同特点,发现这一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不同于集体化时期的"运动式下乡",而是探索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居住功能模式,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深度,但"竞赛下乡"却未能实现其指导乡村住宅实践的目标。设计介入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扶助式的工作方法与乡村住宅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以及设计主体对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个体作为住宅营建主体的"自我性"认知不足。设计介入失效也导致政府错失了引导村民有序营建的最佳时机,自此引发的当代乡村营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9.
秦训英 《砖瓦》2014,(10):96-98
结合湘西、闽南、和华东地区等我国手工艺时代乡土卵石作景观的特色,选取了司城村、官洋村、坎下村、璞山村、龙门古镇、苍坡古村、芙蓉古村、丽水古街等8个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全国范围的网络调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其材料特色和建造工艺,以求继承传统景观建造工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动态     
正趣村夏木塘——2018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2018.08.01–08.14万安2018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走进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背景下,本届建造大赛有其特殊的意义,意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重塑风景,力求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本次大赛由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CBC建筑中心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8月1日至14日期间,来自国内外21所知名建筑高校的师生,以夏木塘村的山野、森林、水塘为底图,以"趣村"为主题进行设计与建造,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思考传统乡村与当代城市、未来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很多高校师生走进乡村并参与当地的乡建活动,其目的是挖掘地方文化,设计乡土建筑,引领乡村振兴;高校师生走出课堂,直视乡村现实,从学术角度出发,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理论,并进行设计与建造全程实践与体验。同时,竹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可以让建筑回归本质,能够体现建筑本质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文章通过参加"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活动,基于团队的竹建筑作品"云雀",解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记录作品的建造实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当前乡村营造中主体错位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乡土逻辑及其自组织规则体系构成的分析来理解当代乡土演化的逻辑,进一步回顾了乡村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乡村营造设计来介入乡土演化,促进乡土内生动力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苏月  王冬 《华中建筑》2015,(2):153-157
针对当今乡土风貌与传统文化割裂与疏远的现象,以及建筑师受当地政府委托,对乡土环境风貌的保护与整治提供技术层面的控制和引导,为村民自我营造及政府管理村寨环境提供相关策略与具体方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文章以昆明理工大学朱良文教授、王冬教授等多位学者及建筑师团队在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大寨进行的一次传统傣族村寨风貌恢复为例,探讨建筑师如何融入乡土风貌营造的工作中,游走于村民与政府之间,沿袭民间技术再创造、实践科学设计方法、整合学科知识,并在最后提出了建筑师在乡土风貌营造过程中方法层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因自身条件受限,其乡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亟须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参与式设计理念倡导协作、尊重、相互学习的设计态度及目标,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灵泉村乡土民居复兴为例,探索有效的示范民居参与式设计途径,指出通过建立政府、村民、公益机构、高校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并在方案初始、方案落实、方案建设三阶段充分体现参与各方的主体性,可达到依靠乡村内生力量促进当地乡土民居复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乡建建筑的介入在提升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给予了深厚有力的能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介入、根植和激活乡村环境是乡建实践中聚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王户村村民之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探讨如何保留被忽视的历史碎片所承载的乡土记忆并使其融入和唤醒当代生活,建立新旧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内部功能要素的驱动下,延续与重构本土自然原型。  相似文献   

17.
"村落建造共同体"就是在多方参与合作的基础上引导村民进行"自我建造"的一种协作机制。利用这种概念,文章在结合"乡土中国"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村落建造共同体"的主要功能,并以入选"安徽首批年前古村落"的黄屯老街为例,重点阐述了黄屯老街"村落建造共同体"的协调机制、引导机制和在改造工程中优势,以期能为今后传统村落更新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实验建筑"后,逐渐呈现出对乡村乡土营建实践的关注。一方面逐渐深入对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地、建筑形式等建筑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介入和公共空间的组织,促进村民的公共交往并提升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或是通过城乡互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文章以云南坝美村的"桃源书院"①节点设计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让书院不仅延续传统书院的特质,而且满足当下村民和游客的日常公共活动,笔者从场地的隐藏秩序生成到单体的形式和空间操作进行解析,期望建筑成为改变乡村社会的触媒,激活乡村活力,重构村民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和日常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是美丽中国画卷中的璀璨明珠。婺源篁岭古村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以“晒秋”景观著称,篁岭古村旅游开发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庄进行全面产权收购,从而保持了篁岭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彻底实现了对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的规划和保护,实现了村民与企业利益的协调,构建了“篁岭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围绕"希望借点光,让村落变样",以"人—空间—社会"为出发点,对岜院村村委会前院、赵家湾篮球场两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实践与当地村民共同探究了村民参与设计建造过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为更好地激活乡村优势和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